第二天早早起床,整理房間,收拾好行裝,一切準備就緒,張淦兄弟倆到大哥的同學處告別,雖然只是幾天相伴,也加深了彼此感情,一群少年互致珍重,一路平安,相約臨江中學再見,然後帶著行李一齊去食堂早餐,再到京都大學接待站交還房間,退掉多餘餐票,背上行囊,和京都大學說再見!張澤心中在說:總有一天我們兄弟還會回來的!可惜的是現在京都大學還沒有拍照留念處,留下些許遺憾。

此刻雖然是早上七點,進出京大校門的學生人如潮湧,都是來自全國各地交流的學生,有剛來的也有要離開的,學生們滿面春風、行色匆匆、往來穿梭,熱鬧非凡。張淦一行七人坐上公交車,7點30分就早早來到熱鬧非凡的京都火車站。

張淦的同學是上午8點15分出發至大興的火車,所以他們先進候車大廳,再一次友情告別,大家揮手致意,情真意切、依依不捨,張澤心頭冒出一聯詩,默默的勉勵自已和大哥的同學: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8點20分張澤兄弟準時上火車,這次他們也是散坐車票,好在全國學生交流活動剛開始,向東的學生多而向西的學生相對比較少,所以車箱內不是很擁擠,基本上都有坐位,8點30分火車準時開動,一路向西,從京都到雲中大約需要18小時左右,也就是明天凌晨3點到達雲中。

從京都向西4小時後,就是一派黃土高原的荒涼景像,幾十公里荒無人煙,由於乾旱,不時的就見黃土飛揚,河水見底,甚至有些河底可行大車,西北缺水可見一斑,雲中的居民飲用水,基本上是取自深度在150米以下的地下水。

兄弟倆商量在雲中住3晚,參觀遊覽華嚴寺、恆山懸空寺、恆山、雲港石窟、九龍壁、應縣木塔等風景名勝,9月15日離開雲中去大名鼎鼎的大興古城。

從華夏曆史上看,原來是北方繁榮昌盛、興旺發達,由於乾旱缺水,慢慢北方衰敗,而南方興起。雲中地處晉、冀、蒙三省交界,北面是黃土高原,地理位置特別優越, 古代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歷史上雲中戰事不斷,公元438年北魏鮮卑族在各方勢力的混戰中脫穎而出,取得勝利,選擇在雲中建都,開始了皇都歷史,並輝煌了很多年,也就是華夏曆史書上稱為五代十國時期。

雲中也有兩個古玩市場,一個在華嚴寺北門對面,另一個是鼓樓古玩城市場,只能是相機逛逛,張澤最為關心就是那裡有古玩市場,早在有關的資料上查得清清楚楚,所以古玩市場的具體位置瞭然於胸;但他也知道,運氣和機會重合才能得償所願,放鬆心態,人生往往有心裁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一切順其自然就好。

火車在黃土高原上不知疲倦的賓士,跨越一道道山樑,穿過一條條幹涸的河流,初步體會到黃土高原漫天飛揚的風沙,綠皮火車終於在第二天凌晨3點,準時停靠雲中火車站,雲中學生交流活動接待工作也是十分盡心盡職,就是在深更半夜也有專人留守和值班,經過設在火車站的雲中學生交流接待站登記,被分配到雲中大學雲港校區,因為是夜裡,公交車已經停運,學校備有大巴專車送達,省了小夥伴們不少麻煩,差不多半小時車程,到達雲中大學,經學校安排住進教室,和京都大學差不多,吃飯、洗澡也大同小異,當然睡覺的地方還是教室。

首先一定要在雲中大學學生交流接待處預訂好9月15日上午離開雲中去大興的火車票,耽誤了就會拖延時間。

稍後睡了一會,雲中偏西,但是時區相同,所以天亮比京都要晚一點,雲港石窟離得最近,兄弟倆第一站就選擇它。雲港石窟是華夏國三大石窟之一,雖然在石窟中不是最大,但是最有特色,這裡的山石是最好的雕刻場所,其工程浩大,久負盛名,世界唯一。

有專線公交車直達,雲港石窟後世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有主要石窟45個,附屬石窟209個,據傳最大的雕刻米高,最小的只有2厘米,一共雕刻有59000個佛像人物;由東向西綿延約有2000米,是世界歷史上唯一由一個民族用一個朝代連續完成的石窟工程;有印度風格的高大粗糙的石雕,線條呆板,有華夏風格的石雕,線條細膩,活靈活現,引人入勝;據說雲港石窟風格多樣,漫步在石窟群中,領略華夏先人的智慧,如此浩大的工程,在缺少大型機械裝置的古代,簡直不可思議,想想也覺得後怕;雲港石窟也被稱為世界建築博物館,石窟中不但有華夏曆史上多個時期的建築風格,還有印度、西臘、義大利、古波斯等國的建築風格,所以有人稱雲港石窟為世界建築博物館;雲港石窟還有漫天佛像的奇觀,甚至還有全是手持樂器的樂器佛廳;現在由於經濟相對落後,對文物古蹟保護不夠,風化加上人為損壞,到了後世才重視起來;現在優點就是不收費,也沒有什麼像樣的管理,所以參觀了雲港石窟既有視覺上的震憾,也有心中的嘆惜。

古人留有詩句贊美雲港石窟:

戴石塞上山盡童,皺雲特起森玲瓏;

誰開奇想鑿混沌,十窟鱗比只洹宮。

兄弟倆人上午參觀雲港石窟,中午回大興大學午餐,吃過飯顧不上休息,立馬就奔向懸空寺參觀遊覽,懸空寺是建在恆山山脈的大峰山上,也是世界文化遺產,舉世聞名的建築奇蹟,古人說:

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吊空中。

而實際上人們看到的支柱是懸著的,只是一種結構形式,僅起掩飾作用,其實本身並不受力,這首詩卻把懸空寺比喻得十分形象、恰到好處。

懸空寺完全是在懸崖峭壁上修建,具體修建時間已無法定論,大約有1700年左右的歷史。

懸空寺原名靈通寺,改名後更加貼切,從南邊木樓梯拾級而上,非常險要,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上到懸空寺,確實有吊在半空中的感覺,好像搖搖欲墜,實際上又穩如泰山。

據說:建懸空寺原意就是要遠離是非、遠離人間煙火、遠離煩惱,在半空中修行,與凡世間隔開,進而能夠安靜的修行。實際上這種願望當然不可能實現,只是異想天開,只要你來到人世間,總是和世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誰也離不開人間煙火氣。

張澤兄弟兩在懸空寺漫步,身臨其境,感慨良多,自然而然地冒出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專為懸空寺寫的一首詩: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唐代著名詩人用非常誇張的手法把懸空寺的險、奇,突,描寫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

懸空寺的設計之巧妙、新奇、堅固,就是在科技全面發達的今天,也是世界建築的奇蹟,遊覽過懸空寺,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總覺得回味無窮,對古代先賢的聰明才智、奇思妙想深深地佩服。

兄弟倆在懸空寺入口處合影留念,以舉世聞名的懸空寺作背景,收件人當然是老家他們父親張有為。

出得懸空寺山門,沿山道登臨恆山,恆山是道教修道場所,五嶽之一,全真派據點,華夏國國家祭祀之地,廟宇集中,比如有名的恆山廟、北嶽廟、文昌廟、奶奶廟、龍王廟等幾十個道觀廟宇,懸空寺是恆山最大、最有特色、也是最有影響力的詩廟。

文人墨客在雲中留下許多著名詩句:

《登恆山》明代 汪承爵

雲中天下脊,尤見此山尊。八水皆南匯,群峰盡北蹲。

仙台臨日迥,風窟護雲屯。剩有搜奇興,空憐前路昏。

恆山高約2000米,張澤兩兄弟手拉手,鼓足勇氣,經過千辛萬苦,灑下無數汗水,終於成功登頂,只見舉目盡紅日,所見皆白雲。群山環繞,山巒疊翠隱約可見,氣勢恢宏,心胸開闊、心曠神怡,近處滿山遍野的翠綠從中,楓葉漸漸變紅,這時張澤覺得,此刻借用唐代大詩人杜牧的《山行》比較應景: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同時北嶽恆山也有一種唯我獨尊氣勢,站在頂峰,極目遠眺,也有一覽眾山小的感慨。

唐代著名詩人賈島詩云:

天地有五嶽,恆嶽居其北;

巖巒疊萬重,詭怪深難測。

一天都在不停的登山賞景,每到一處,燒香敬佛,上上下下跑了十多個寺廟,兩兄弟確實勞累了一天,眼看太陽西下,夜幕降臨,只能打道回府。

依然用半個多小時回到雲中大學住宿地,天色已晚,趕緊吃飯洗澡,要是遲了可是過時不候,然後兄弟倆躺在地鋪上休息,。

今天也算是南征北戰,先是地處雲中市西北的雲港石窟,而後又是地處雲中市東南的懸空寺、恆山,兩兄弟已經是筋疲力盡,混身痠麻就像要散架,雖然非常辛苦、勞累,但也興奮著、快樂著,領略華夏的大好河山,開闊心胸、淘洽情操,增長人生閱歷,鍛鍊身體,也許這就是經風雨見世面,也是人生成長的必然經歷。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反派:你們大女主怎麼都來倒貼啊

日天大師

開局被系統扔在十萬大山

勞資蜀道彡

重生光明

江星是鑫

末世:滿物資打造最強寢室

西下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