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接下來文哥兒都待在家裡沒出門連翰林院都沒去,專心陪著家中兩老以及底下的弟弟妹妹玩兒。

地震過了兩日,金生才從家中回來。

文哥兒從他嘴裡知道城外的情況果然更糟糕,新建的房舍還好老舊的茅屋泥房那是一震就倒。

他們家也倒了兩間房二叔想把書救出來跑晚了,腿被倒下來的書架壓傷了家裡一通忙亂。

他們回去時正好聽到他二嬸嚎哭得那叫一個大聲整村人都被她哭得心裡難受。

好在大夫說腿能救回來,不然腿瘸了那是一點指望都沒有了。

金生母子倆在家裡幫了兩天忙,上下齊心把家裡收拾停妥了還幫著老太太臘了三隻被壓死的雞,才給家裡留下錢銀回城來。

近來天氣這樣冷他們家這種擠擠還能住下人等重建的還好,那些家裡全倒了無處可去的人家可就遭殃了,也不知有沒有親友鄰里願意收留他們。

不幸中的萬幸也正是隆冬臘月大家都備足了糧,地裡的糧食也早就收完了要不然這麼冷的天還要餓肚子可真叫人不知該如何應對好。

金生二叔傷了腿,家裡又塌了兩間老房子,方方面面都得花錢,金生便把錢都留下了。他和文哥兒交待了錢的去處,又保證道:“我會把錢還上的。”

京畿地震倒是還好。

金生點點頭,嘴上沒說什麼,平時卻愈發寸步不離地跟著文哥兒,每每文哥兒還沒說要什麼,他就直接給文哥兒遞上了,照料起文哥兒來不可謂不盡心。

這樣他也還覺得不夠。

小孩兒還算是比較安寧的。

算下來還是他白賺了接觸這麼多書和這麼多好老師的機會。

文哥兒聽了金生轉述的情況想起冬至才去過的那個農家小院。

他就是單純興致來了愛把錢拿出來數一數,平時是真的沒處花錢。

還好他們家大部分房子都是幾代人攢錢建起來的磚瓦房不然可能根本扛不住這輪地龍翻身。

等王華肉眼可見地閒了下來,文哥兒才纏著王華問起朝中的事。

別處救災還可以仗著天高皇帝遠弄虛作假,變著法兒從中撈錢,京畿一帶可是天子腳下,誰敢亂來可是要掉腦袋的。

文哥兒更多的還是帶著他讀書。

這個臘月文武百官都忙翻了,都忙著跟進這次地震引發的諸多變故。

文哥兒倒也沒說“不用還了”之類的客氣話,只說道:“不著急,慢慢來就好,反正我也沒什麼要用錢的地方。”

其實這次是不想拆也得拆老房子倒得老嚇人了。

對於小老百姓來說幾間屋子幾畝田便是他們一輩子的安身立命之所。但凡來點天災人禍把這點東西奪走,對他們來說都無異於滅頂之災。

因為文哥兒和一般小孩兒不一樣,文哥兒真正需要人照顧的時候並不多,頂多只是出去別人家做客時需要他們跟緊些罷了。

那樣才能對得起文哥兒對他的許多的好以及給他的許多的機會。

金生夜裡思來想去,覺得自己也只有把書讀好,爭取能跟著文哥兒考個功名,努力成為文哥兒的左右臂膀。

連王華這個翰林官都是早出晚歸。

金生見文哥兒面帶憂慮反過來勸慰道:“祖母本就有心把那兩處破落舊屋改成亮堂些的瓦房這次正好可以下定決心把它拆了重建。”

朝中上下一心的情況下,安排賑災事宜來可不都要多迅速有多迅速、要多盡心有多盡心嗎?

辦正經事的同時,朝中諸臣還輪流遞了一輪辭呈。

尤其是內閣幾位閣老以及六部諸位長官,全都爭先上表說“最近這些災異都怪我厚顏無恥地佔著現在的位置,您把我撤了吧”。

這可是古代官場的一道特殊風景線。

自古以來中國人都講究“三辭三讓”。

比如上頭給升職時你得上書表示“我不配我不要”,來回推辭個幾次才接受。

再比如官員辭職的時候上頭必須再三挽留。

哪怕真的要批准官員致仕回老家,也得來回走幾次挽留流程,做足了不捨的姿態才忍痛把人放走。

要是你一辭職皇帝就批准,說明皇帝對你已經很不滿了!

當初王恕就曾經對著憲宗皇帝辭職好幾次,有次憲宗皇帝實在不耐煩了,“不經意”地往他辭呈上批了個同意。

王恕只得懷揣著滿心憤懣捲鋪蓋回家去,直至朱祐樘登基才被請回來坐鎮吏部。

現在能身居高位的,一個兩個寫乞避位奏疏的經驗都不少,寫起這玩意來簡直不要太熟練。

個個都排在劉吉後面及時遞上詞藻優美、語句工整的完美奏疏,爭取不做最後一個交卷的人。

這麼多位高權重的大臣一起表示要引咎避位,朱祐樘肯定是不能批的。

相反,他還要誠摯地對他們進行挽留。

畢竟要是一下子少這麼多人,朝廷還怎麼運轉下去?

更何況他們站出來引咎避位,也是替他這個皇帝擋刀了。

要是劉吉他們不爭相把這場災異攬到自己身上,那別人就要說朱祐樘這個皇帝是不是德不配位?

你看人憲宗皇帝好幾年不愛上朝,大明都還一直風調雨順,怎麼輪到你就這裡旱災那裡洪災,連京師都來了個地龍翻身?

這些忠心耿耿的老臣,他一個都不能讓他們走!

朱祐樘費了頗多口舌,才算是把遞了乞避位奏疏的老臣們都慰留了一遍。

文哥兒聽他爹講完朝中這場浩大而精彩的集體表演,不由關心地問:“丘尚書也上書了嗎?”

王華的表情頓時有點微妙。

前些天戶部尚書李敏剛求過致仕,所以這次李尚書沒站出來。

剩下的吏部、兵部、戶部、工部這四部尚書都緊跟著閣老們一起上書乞避位。

這麼算下來,六部主官就只剩丘濬這個禮部尚書沒站出來上書了。

文哥兒一看他爹那表情,頓時懂了。

難怪老丘人緣不好,連這種集體活動都不參與!

不愧是你,老丘!

文哥兒見朝野內外都風平浪靜了,地震瞧著也不會再有餘震,便央著他爹讓他出門找老丘玩去。

老丘還欠他一頓餅來著!

王華沒攔著文哥兒,只叮囑道:“我與你講的事你別到處瞎說。”他說完又覺得不夠,又補充了一句,“也別寫進文章裡。”

要是文哥兒沒拜李東陽為師,王華倒不怕他亂寫。

可文哥兒已經拜了師,要是他敢瞎寫的話,估計要不了多久就全天下都知道了!

文哥兒沉浸在自己馬上能吃到心心念唸的“慶功餅”的喜悅中,哪裡有耐心聽他爹囉嗦,連連點頭說道:“我曉得的,我曉得的。”

說都沒說完呢,人就已經躥到門邊,興沖沖喊上金生一塊出門去了。

顯見是這些天把他給憋壞了。

文哥兒溜達到丘濬家,就見丘濬坐在那兒捧著本書在看。

他跑到丘濬身邊坐下,哪裡還記得他爹的叮囑,一開口就好奇地問丘濬怎地不跟劉吉他們一起上書。

大家都上書,就你自己不上,多不合群!

丘濬聞言冷哼一聲,睨了眼文哥兒,問道:“你爹跟你講的?”

文哥兒這才想起他爹讓他別到處說呢,立刻說道:“我問的!”

丘濬道:“我若想避位自然會避位,何必湊這個熱鬧。”

這種沒甚意義的事情,他才不樂意去做。

他最推崇的漢文帝、漢宣帝時期的做法。

漢文帝是逢災異則求言,讓天下人指言得失,並讓各地向朝廷舉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

漢宣帝則是每逢災異則求才,讓天下郡國舉薦治下最出色的兩個人才給朝廷。

從此不管是日食、星隕,還是地震、山崩、水旱、疾疫,朝廷都將廣開言路、廣納賢才,施政者能及時知道自己是否有過錯,懷才者也能及時得到朝廷重用。

這才是對天下百姓有益處的做法。

只可惜道理大家都懂,願意這麼做的君王卻太少了,願意這麼做的臣子也太少了,否則漢祚也不會只有三四百年。

合該千秋萬代才是。

丘濬覺得這種“集體乞避位活動”沒甚用處,他要是上書乞致仕,那肯定是因為身體撐不住了,不想佔著位置尸位素餐。

這些想法丘濬書裡都有寫,文哥兒跟著整理綱要時也讀到過,自然明白丘濬是對這種表面工作沒什麼興趣。

文哥兒本也不是衝著這事來的,見丘濬對這話題不感興趣,他馬上轉入正題:“我們還做餅嗎?上次都沒做成!”

丘濬道:“如今朝中上下都忙,陛下怕也沒空看我早前呈上去的奏疏。”

這話的意思是“你餅沒啦”。

文哥兒睜大了眼,明顯很受打擊。他說道:“您就不能去給陛下提個醒嗎?”

朱祐樘不看奏疏可以忍,沒餅吃不能忍!

丘濬道:“京師剛地震完,我豈能在這節骨眼上去求陛下看我的奏疏?”

文哥兒磨了丘濬老半天,丘濬都不為所動,氣得文哥兒起身要走。

結果吳氏端著碗糖姜過來了,招呼文哥兒過去吃點。

文哥兒鼻子動了動,聞到了甜絲絲的味道。他哪裡還記得生氣,跑過去乖乖巧巧地喊了人,才好奇地探頭看吳氏端來的糖姜。

吳氏一臉慈祥地摸著他腦袋說道:“前些天你在這邊肯定受了驚嚇,吃兩塊糖姜再回去。”

文哥兒對沒吃過的東西都很感興趣,當下不客氣地動起了筷子。

姜這玩意不管是食用還是藥用都源遠流長,當年孔聖人就說過要是飯菜裡不撒姜他是絕對不吃的。

許是因為姜自帶的辛辣滋味,在大部分人的認知裡吃薑益處頗大,甭管受驚受寒都愛喝上一碗薑湯壓壓驚驅驅寒。

這糖姜是丘家自家做的,選的都是新鮮的嫩姜,熬去大半辣味後再放砂糖反覆熬煮。

這樣熬出來的糖姜吃著不那麼辛辣,反而還有絲絲甜味,很對小孩子胃口。

文哥兒嚐了一塊,眼睛頓時亮了起來。他對吳氏說道:“還有梅子味!”

吳氏笑道:“熬煮的時候放了些梅滷。”

那還是老丘親自做的梅滷,她見還剩下一些,怕放到明年會壞,就把它放下去做糖姜了。

文哥兒一聽是丘濬親手做的,也不管那到底是什麼玩意,踴躍朝丘濬自薦:“明年我也做!您教我做!”

丘濬睨了他一眼,眼底的懷疑寫得明明白白:就你這小子?

文哥兒不服氣地道:“明年我四歲了,肯定可以學會!”

丘濬:“…………”

行吧,四歲對王三歲來說真的是很大的年紀了。

(本章完)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校園大摸底,你把校長送進去了?

猴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