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一大半的官員都認同曲開宇所說的話,紛紛跪倒在地上,希望周仁帝能夠收回成命。

大魏初期,皇帝大興分封,將自己的皇子通通都封為了藩王,不僅有著很大的藩地,個個還都有著實權。

到了大魏末年,這些藩王個個擁兵自重,不聽從朝廷的命令,在藩地胡作非為,大肆荼毒百姓。

當時的皇帝縱然想要削藩,但也無能為力,還逼得這些藩王開始造反,最後釀成天下大亂。

之後,周仁帝在大魏的廢墟上,建立了大周王朝,從此皇子便不再擁有實權,只能做一個沒有實權的親王。

江念是大周王朝的第一個藩王,擁有著實權!

雖說是周仁帝的義子,關係極高,但說到底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皇子。

多多少少,都會擔心江念日後會對大周王朝不利。

就算江念能一輩子對大周王朝忠誠,那他的子孫後代呢?

同時掌握著南越、倭國,那這權力可太大了。

再加上,江念親自訓練出來的南越軍實力太過於強大,否則不可能如此輕易地攻取倭國。

除此之外。

南越軍手中還擁有著強大無比的火器,這些通通都可以對大周王朝造成極大的威脅。

與其日後讓唐永言日日夜夜擔驚受怕,不如就現在就讓陛下開始壓制江念。

左相顧誠自始至終都沒有說話,一直保持著眉頭緊皺的神情。

以他為首的官員,看到顧誠都沒有說話,自然也不便開口。

但那些武官就不一樣了,他們多數都是昔日江毅大元帥的舊部。

眼下看到這些官員,詆譭江念,說江念日後會造反,氣得他們個個吹鬍子瞪眼。

明明江念奪取了倭國,為大周開疆拓土,立下了蓋世功勞,可結果這些傢伙,不為南越王江念請功也就算了,居然還開始詆譭江念。

在他們看來,如果江毅大元帥還活著的話,這幫傢伙哪裡敢這樣說話。

只可惜,沐振宇大將軍在外征戰大滄國,現在不在朝廷上,如果他在,也能夠震懾這些只會滿口胡咧咧的文官。

曲開宇等官員的言語,周仁帝自然都聽到了,臉色變得愈發的難看起來。

他並沒有開口回應他們,而是看向了一旁的唐永言,“太子,你覺得呢?”

“......”

唐永言沉默了片刻,隨即跪在周仁帝的面前,“父皇,南越王為我大周王朝開疆拓土,理應得到極大的嘉獎。”

“但在兒臣看來,確實不應該將倭國交於南越王,由朝廷派遣合適的官員接管倭國,才是最為合適的。”

在唐永言心目中,現在的江念本就威望極高,南越軍更是強大到離譜。

如果在這種情況下,還讓江念掌管倭國,那日後一旦江念有不臣之心,後果不堪設想。

他可不想在上位之後,日日夜夜都要受到江唸的威脅。

“所以,你也不相信江念嗎?”

周仁帝眉頭緊皺,開口質問道。

“父皇,並非兒臣不信任南越王,而是出於謹慎。”

“大周王朝決不能向前朝大魏那樣,釀成藩王之亂。”

“南越王的為人,兒臣自然清楚,他身為江大元帥的兒子,自然會對大周王朝無比的忠誠,這一點毋庸置疑。”

“但後續南越王子孫會是如何,沒有人可以保證。”

“大魏初期的那些藩王,也是個個都對大魏無比忠誠,可最後還是釀成了藩王之亂。”

“還請父皇收回成命,從朝廷派遣官員,前往倭國。”

唐永言這番話不僅為了他自己,也是為了大周王朝的穩固。

對他而言,江念就是一個極其不穩定的因素。

而且他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父皇特別偏袒江念,甚至喜歡江念,更多於喜歡他這個親生兒子。

唐永言要說一點都不嫉妒,肯定是假的。

明明江念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皇子,可卻深得皇帝、皇后的寵愛,作為親身兒子的他,則根本比不上江念。

毫不誇張地說,皇宮裡的諸多皇子,根本沒有一個比得上江念。

哪怕他現在已經是太子了,都依舊嫉妒著江念。

“不僅如此,兒臣還建議父皇立刻下令,讓江念交出火器。”

“若是大周軍隊能夠得到火器,那大滄國也將不足為慮。”

唐永言趁此機會,說出了他心中另一個想法。

火器真的是太重要了。

誰能看得出來,江念正是因為擁有了火器,這才能如此輕易地擊潰倭國。

聽到太子這話,在場曲開宇等官員,就更加的有底氣了。

周仁帝默不作聲,臉色極為難看,隨即瞥了一眼顧誠。

顧誠見此,立刻會意,緩緩跪倒在地上,“陛下,微臣的想法和太子基本上是一致的。”

“但畢竟南越王殿下立下了蓋世功勞,依微臣所見,不如派遣一個合適官員前往倭國,擔任刺史。”

“而都督一職,則有南越王江念兼任。”

“如此一來,既不會讓南越王失望,也不會讓倭國脫離朝廷的掌控。”

“至於火器的製作方法,也確實需要讓南越王及時上交朝廷,這對攻伐大滄國能夠起到極為關鍵的作用。”

從一開始顧誠就在思考,這是所能想出來,最為兩全其美的辦法了。

沒辦法。

藩王確實是一個極為不穩定的因素,但江唸對大周王朝貢獻極大。

攻取倭國更是沒有依靠朝廷的一兵一卒,在這種情況下,直接下旨讓江念帶著南越軍撤出倭國,由朝廷接管。

這就明顯有點卸磨殺驢的意思了。

或許江念本人不會覺得有什麼,但他手底下的那些官員、將領、士兵,只怕個個都會不服。

明明倭國是他們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可結果什麼好處都沒有,朝廷直接撿現成的?

顧誠看得出來,周仁帝之所以猶豫不決,也是擔心這一點。

一旦讓這些人對朝廷心生不滿,後果不堪設想。

顧誠所說的這番話,和現在周仁帝所想的基本上一樣。

原本難看的臉色逐漸緩解了下來,隨後緩緩開口道:“那依顧相所言,由誰擔任倭國刺史合適呢?”

......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從縣令開始無敵

迪迦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