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廣寧府廣寧城中,一座宏偉壯闊的建築矗立在城東,一枝獨秀,顯得金碧輝煌,分外奪人眼球。

這正是遼王府,今年剛剛就藩的遼王朱植就住在這座巨大的王府裡。

今日的遼王府門前人影憧憧,戒備森嚴,一隊隊披堅執銳的甲士神情冷肅的在王府周圍巡邏遊弋。

王府的大門口兩側更是站滿了衛士,一個個按刀而立,用警惕的眼神觀察著進出王府的每一個人。

而在王府裡面的主殿裡,滿地都是破碎的花瓶。

年紀十五歲的遼王朱植看起來是個稚氣未脫的少年,頭戴王冠,身穿四爪金龍王袍,略帶稚氣的臉上充斥著暴怒後的通紅,眼睛都變得有些血紅。

“嘩啦”一聲瓷器破碎的聲音傳來,一個半人高的青花瓷大花瓶被暴怒中的少年王爺一腳狠狠踢到,摔得粉碎。

“豈有此理,豈有此理,本王要將他們統統殺光,統統殺光……”

暴怒的朱植入一頭狂暴的小獸一樣在殿中來回的走動著,一邊走一邊聲嘶歇底的叫罵著。

而在臺階之下,則站著一個袖手而立,一言不發的穿著紅色官袍的中年男子,眼觀鼻,鼻觀嘴,面容冷靜,整個人跟入定了一般,好像眼前的這混亂的情景根本絲毫影響不到他一般。

終於,遼王朱植走累了,也摔累了,嗓子也叫罵的有些嘶啞了,停了下來,坐在椅子上,端起一杯涼茶仰起脖子一口氣就喝了下去。

“顧長史,你一言不發是何道理?哼,難道是在看本王的笑話嗎?”

遼王換過一口氣,看著下面如柱子一樣的中年文官,不僅眉毛一挑,有些猙獰的問道。

“王爺言重了,臣不敢。臣正在想如何剿滅這股敵人,好為我大明軍隊正名揚威,為王爺出這口惡氣。”

那文官似乎沒有被遼王的的王霸之氣給嚇住了,而是眼睛微微睜開,平靜的道。

朱植雖然貴為王爺,但是畢竟也只是一個幼稚容易衝動的少年。對於這個年齡的少年來說,吃了虧那就要找回場子來。誰能跟他一起找回場子,誰就是自己人。誰如果反對,誰就是敵人。

少年的是非觀就這麼簡單粗暴,更何況還是一個王爺,那就更加簡單粗暴了

朱植生氣發飆的原因很簡單。他上次手底下兩百多騎兵被人襲擊,殺得剩下不到一百人,狼狽不堪的跑回來。

他為了找回場子,派了自己手底下最能打的都指揮使佟得正帶了一千騎兵前去報仇,沒想到仇不但沒報,而且佟得正自己也折了,一千騎兵逃回來不到兩百人。

這接二連三的失敗讓剛剛就藩,準備在父皇朱元璋面前好好表現的少年王爺來說,簡直無疑於奇恥大辱。

既然失敗了,那就要找人出氣。按理說最適合的出氣物件自然是佟得正了。

可是佟得正第一個先死的,想找他也找不著了。

可是王爺的怒火必須發洩啊,所以那群逃回來的殘兵就成了出氣的物件,一連被砍了幾十個腦袋,剩下沒死的也被一頓板子打的半死不活了。

王府的好多官員倒是相勸,可是少年人的心性其實是最殘暴的,暴怒之下的遼王誰的話都聽不進去。

那些文官也不會去為了幾個大頭兵的死活去得罪正在氣頭上的王爺。

該殺的也殺了,該打的也打了,花瓶碎了一地,下來就要想著怎麼把場子找回來了。

少年人做事情的特點就是容易腦子發熱,容易不計後果、喜歡攀比。

朱元璋如今就藩的兒子也沒幾個,除了遼王之外還有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兩人。

如今三人其實年紀差不了幾歲,而且朱棣和朱權經常被朱元璋誇讚的那種,所以遼王朱植就很不服氣,一直想著等自己就藩之後好好幹一番大事證明給父皇看看,我朱植並不比朱棣朱權差。

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剛就藩不到半年的朱植卻連續兩次被人打得損兵折將,灰頭土臉,可是到現在連敵人的真實身份還沒搞清楚。

這口惡氣年輕的遼王殿下自然不能忍了,所以越想越氣,越想越想殺人,就把王府長史顧玄武招來問策。

可是顧玄武來了之後卻一言不發,氣的朱植更是暴走,所以王府的花瓶擺件們又一次遭了秧。

朱植看著顧玄武那張毫無表情的老臉,很想下令殿前武士將這貨拖出去暴打一頓。但是想了想還是沒敢。

顧玄武是老子朱元璋親自給他遴選的長史,是當朝大儒,在讀書人中間素有威望。如果把他打了,那麼他老子一定不會輕易饒了他的。

顧玄武也是很鬱悶。從內心來講,他很不願意給這樣的小屁孩來當王府長史的。

要知道,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的王府長史這個職位最重要的意義莫過於背黑鍋了。

替誰背黑鍋,自然是替這些不省心的紈絝王爺們背黑鍋了。

雖然說起來王府長史是整個王府的二號人物,是王府的大總管,統領王府所有官員的。但是還有很重要的職責,就是勸諫王爺。

可是畢竟是臣子,又不是他老子。老子都管不好兒子,指望一個臣子能管好,那不是扯淡嗎?

所以,一旦這些不省心的王爺們鬧出了什麼過分的事情,惹的皇帝發飆了,那受懲罰的往往不是王爺本人,而是富有勸諫責任的長史。

你看,都是因為你沒盡到責任,所以才讓我這些皇子皇孫們犯了錯誤,所以該殺。

背黑鍋的後果往往就是掉腦袋。所以長史這個職位實在是個危險係數很高的活,一般人命不硬的很難幹好這個活。

顧玄武更鬱悶,這個十幾歲的少年王爺正是惹事的年齡,這節奏看起來自己是隨時有掉腦袋的可能性啊。

所以,當遼王來找他問策的時候,他只能一言不發了。他明白遼王想幹什麼,可是他不能贊同。但是如果不贊同,遼王一定會勃然大怒,搞不好會給自己一頓板子伺候。

這個時候的官員一個個都被朱元璋給收拾的服服帖帖,誰敢沒事找事,可不想明代後期那些東林官員把挨板子當做光榮一樣。

但是遼王發問,他又不能不回答,所以想了半天,他終於想出來一個辦法。

“臣以為,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王師兩次受挫,都是因為敵情不明,敵在暗我在明。所以臣以為,應該先派使者假裝示好,然後趁機探查敵人虛實,最後再出動大軍,定能奏全功,一雪前恥。”(未完待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從縣令開始無敵

迪迦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