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裡,蔣思危決定力挺這位一心為民的刺史大人。同時,也將自己想到的應對之策和盤托出。

“刺史高義,本官深表欽佩。此等好官,豈能掛印離去?本官一日在中樞,便會一日支援於你。至於潞州商業凋敝之現狀,本官心中早有計較。還望封大人勿要憂心。”蔣思危說道。

“多謝大人厚愛。還請大人教我。”封清越說道。

“其實也不難。本官自洛陽而來,與那洛陽首富孔慶衛有過一面之緣。本官若致書一封,言之於他,相信會有作用。況且,本官此去北疆,也將與孔家小姐見上一面。屆時,也可為潞州之事說上幾句。”蔣思危說道。

“如此,下官就代潞州百姓謝過大人恩德。”封清越恭敬地作了一揖。

待封清越退下之後,蔣思危便獨自坐在書房裡思索起來。一路行來,大多數時間裡,蔣思危都在思考著晉王失蹤案以及到了北疆之後如何查詢晉王下落。儘管他此行名義上是調查北疆走私案,但他深知,比起走私案,皇帝顯然更在乎這位晉王殿下的安危。無論晉王生死,他此行必須將這件事調查清楚,給皇帝一個交代。否則,儘管他久居中樞、深受帝寵,他的仕途恐怕也就到頭了。其實,比起個人榮辱,蔣思危更在意的卻是家人的平安。

如今太子與趙王之爭已是日趨激烈,朝中大臣也多有站隊。雙方明裡暗裡都在互相攻訐,整個朝堂亦是不得安寧。自己雖名義上掌管中書省,但無法左右省內官員參與其中。至於另外兩省長官尚書令馮翊和侍中褚憫,對於尚書省和門下省官員同樣無法掌控。畢竟在未來皇位的押寶中,官員們的眼中沒有上官,只有利益。

況且,這兩位仁兄跟自己一樣,向來不參與朝堂上的黨同伐異,也不接受任何一派的拉攏。或許正因為如此,皇帝才會對他們三人格外信任,事事與他們商議後方才做決斷,他們也才能夠在三省長官的位置上一坐就是十幾年。

須知他們三人皆是太祖延慶年間的一代才子。蔣思危是延慶五年狀元,馮翊是延慶六年榜眼,褚憫是延慶八年探花。久歷宦海浮沉,三人都已深諳官場之道,也清楚皇帝心中最忌諱什麼。皇帝需要的是治國理政的幫手,而非插手自己家事的投機之徒。一個官員再有才華,一旦插手皇帝家事,那麼,他在皇帝心中的形象必然大打折扣,甚至在關鍵時刻有性命之憂。

蔣思危三人正是因為意識到這一點,才會一心專注本職,不參與黨爭和儲位之爭。太子和趙王心中,自然清楚三省長官的權力與重要性。但無論他們如何拉攏,三人均是巋然不為所動。最後,太子和趙王也只得放棄,轉而去拉攏三省官員。對此,三人也是無可奈何。不過,在蔣思危看來,這一切恐怕早就在皇帝的眼中,自己身為臣子,只須盡好臣子的本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新秩序:戰爭的第五交響樂

愛妻L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