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朱允炆的激進削藩政策,朱棣的手段顯得更加老辣。」

「作為剛造反上位的朱棣,深知自己削藩的複雜性。」

「如果再次進行類似建文帝那樣的削藩手段,極有可能招致諸藩王弟兄們激烈的反應。」

「甚至要是諸王群起而攻的話,建文帝的下場不見得不會再次發生在他身上。」

「有侄兒的前車之鑑,朱棣就充分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以諸位兄弟藩王的利益維護者的身份著手,開始了削藩大業。」

「朱棣的削藩大業大致可以分為四步。」

「第一步:溫水煮青蛙。」

「立刻恢復之前朱允炆相繼廢掉的周、代、齊、岷幾個藩王的王位,向他的兄弟們示好。」

「讓這些兄弟們感恩於朱棣,相信朱棣對自己的兄弟不同於朱允炆那麼無情,讓諸藩王漸漸對朱棣失去警惕心。」

「第二步,明升暗降。將封在邊疆的藩王逐一以各種封賞的名義調回內地。」

「既然調回內地,那就不用掌守衛邊疆的兵權了,而一旦藩王沒了大量兵權,再想對抗朱棣,那就更加困難了。」

「比如遼王朱植由廣寧改封荊州,寧王朱權由大寧改封南昌,谷王朱橞由宣府改封長沙,取消了他們的御將出徵之權。」

「第三步,用錢換兵,透過不斷提高諸藩王的俸祿,換取削減諸藩王王府的私兵數量。」

「而逐漸沒了一絲兵權的王爺,對於朱棣來說就是沒了牙齒的老虎,已經不足為懼。」

「第四步,制定各種“藩禁”約束藩王。」

「藉口藩王違禁削奪其護衛,重者廢為庶人。」

「到永樂末年,諸王護衛大減,也不再擁有鎮遏地方的軍事權力。」

聽到這裡,朱元璋大喜,好啊,老四幹得不賴!

那麼,咱回去,就讓老四著手削藩!

「但是,朱棣的削藩王並不徹底,留下了很多隱患。」

「朱棣起兵之時,透過陰謀詭計,成功逼迫寧王朱權和他一起起兵謀反。」

「朱棣當時答應事成以後平分天下。兩人的珠聯璧合,很快就打敗了政治小白朱允炆。」

「然而天下大定的時候,朱棣開始了他的選擇性遺忘。」

「坐上奉天寶殿的龍椅之後,朱棣對當初平分天下的事情隻字不提。」

「這一切在寧王朱權看來是再正常不過了。既然江山的一半拿不到,那就懇請四哥放過,讓自己回到父皇給的大寧封地就行了。」

「但是,朱權這個要求也沒有得到滿足,反而被從大寧改封到了南昌。」

朱元璋心頭一緊,老十七難不成,又造了老四的反?

「沒有了兵權,又被朱棣死死盯住,朱權無奈之下,只好修養讀書,彈琴作曲。」

「朱權的去世,並沒有讓他和朝廷當年的恩怨煙消雲散,事情剛好相反。」

「朱權的玄孫朱宸濠認為,朱棣一脈薄情寡義,當年好歹自己的先祖替朱棣賣命搶奪了江山,最後卻是人情冷似水。」

「恰好此時,皇帝朱厚照是個大玩家,從來不上朝。他自己不想當皇帝只想當大將軍。將自己封為鎮國武威大將軍,在城外設了鎮國府並在那裡辦公。」

「皇帝忙著玩,大臣忙著撈錢,自然就放鬆了對藩王們的戒備。」

「一些對朝廷不滿的藩王趁機招兵買馬,擴充實力。」

「寧夏的安化王還造了一次反,一度把朝廷軍隊打得丟盔棄甲。」

「這樣的亂象更是讓朱宸濠蠢蠢欲動。」

「只是朱宸濠的時運不濟,他遇到了一個歷史大牛:王陽明。」

「王陽明不僅是大哲學家,還是出色的軍事家,只用了43天就平定了叛亂。」

「最後,朱宸濠被處死,遭到了焚屍揚灰的下場。」

「朝廷馬上宣佈廢除寧王封國。」

朱元璋的心揪著,這樣的情況不能再出現,咱的子孫後代怎麼能這樣?!

老四的削藩不徹底,那就搞徹底!

三孫一定有辦法!

「其實,後面的藩王造反還不算什麼。」

「頂多禍亂幾十天,對於整個大明來講,影響並不算大。」

啊,還有比藩王造反影響更大的嗎?

朱元璋感到,三孫是不是在危言聳聽?

也不對啊,三孫是心聲透露,心裡在想,怎麼會騙人?

三孫的心聲也從來沒有假話。

「朱棣剝奪了藩王們的政治和軍事特權,只保留了經濟特權。」

「老朱親自定下的分封制到這個程度了,朱棣如果再把經濟特權給奪了,藩王也就失去了意義,等於是全盤否定了老朱。」

「於是,藩王們不再奢望當什麼大官,要什麼軍權,一心想著撈取更多財富。」

「因為大明的皇帝們懂經濟的不多,只要你不造我的反、篡我的位,那我就繼續封你的子子孫孫,讓他們享盡富貴。」

「於是歷代分封不斷,只要是皇室子弟,就要分封給爵,就是要用國家的財政,把王爺們養起來,日久天長,越養越多,財政負擔也就越來越重。」

「明朝養藩王的開支大大了。除了太子,皇帝的其他兒子,要封親王,親王的世子龍爵,其他兒子都是郡王。郡王的長子襲爵,其他兒子要封鎮國將軍。」

「再往下,鎮國將軍的兒子們,要封輔國將軍,輔國將軍的兒子封奉國將軍,奉國將軍的兒子封鎮國中尉。」

「這樣世代傳承,宗室裡靠國家財政養活的寄生蟲,可以說是幾何級增長。」

「從財政開支說:親王的固定工資,即祿米,每年就有一萬石,郡王是兩千石,鎮國將軍一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

「其他的各類爵位,都有數額規定,累積下來,就是個天文數字。」

「對於藩王來說,政治上沒自由,吃飯穿衣受限制,但生孩子的自由,卻是絕對有。」

「大多數的藩王,都是逮著機會可勁生。」

「生了就要給待遇,世代繁衍下來,人數滾雪球一樣增加。」

「明初的皇帝,愁藩王們造反,明中期以後的皇帝,愁怎麼養活這群人吃飯。」

「嘉靖年間明朝御史林潤的奏摺裡,說得很清楚:天下供應京城的糧食,每年四百萬石,但各王府消耗國家的糧食,每年卻有八百萬石。」

「具體到地方上,軍事重鎮山西,每年存留糧食一百九十萬石,但當地王府消耗糧食,卻有三百多萬石。」

「河南存糧九十四萬石,當地藩王消耗糧食,卻有一百九十多萬石。」

「也就是說,全國的稅糧加起來,也填不滿藩王的嘴。」

「除了這些固定的財政補貼外,各地的藩王們,其實也都生財有道。」

「搞政治沒前途,搞軍事要掉頭,於是千方百計搞經濟。」

「但這些人屁本事沒有,怎麼搞經濟?主要是挖國家牆腳,那是各個都有一套本事。」

「最固定的辦法,就是“欽賜”,就是向朝廷討要土地。」

「在明朝中前期,比如宣德、正統年間,明朝賜予藩王的土地,通常都是幾十頃,到了明朝中期,就有了幾千甚至上萬頃。」

「這樣做的惡果,可想而知:肥了藩王的腰包,卻壞了國家的財政。」

「賜出去多少田地,國家就流失多少財政收入,外加每年恩養藩王的鉅額開支,哪怕是太平年月,國家的財政,也常捉襟見肘。

「要是趕上鬧災打仗,財政就更加不堪重負。」

「而且即使如此,藩王們還是不消停,大多數藩王,一輩子都在想盡辦法發財,通用的招數,就是侵佔民田。」

侵佔民田?

朱元璋最為痛恨的就是侵佔民田,沒想到自己的後代們居然打起了農民的主意!

「藩王侵佔民田的招數,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造假,就是故意把看中的好田地,勾結官府指認成荒地,求得朝廷賜予,然後強行侵佔。」

「另一種叫“投獻”,就是很多交不起稅的小民,自願把田地放在藩王名下,以此來逃避稅賦。」

「如此一來,明朝中後期的土地兼併,也就愈演愈烈。」

「到了明末,土地兼併極為劇烈的河南地區,當時號稱“中州地半入藩府”,也就是說差不多一半的土地,都被藩王侵佔。」

「與之對應的,河南成了明末農民起義的“重災區”。」

「曾一次性拿到四萬多頃賞田的福王朱常洵,後來更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殺掉。」

「在整個明末農民戰爭中,藩王們的鉅額財富,平日裡藏著掖著,捨不得拿出來。」

「一鬧農民起義,幾乎都被農民軍打包全收,成了農民軍的錢糧資本。」

「明朝亡於農民起義,從這個角度說,藩王們做了“大貢獻”。」

朱元璋聽到此,已經是怒不可遏。

削藩,徹底削藩!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秦:撿到少年的秦始皇陛下

夢夜雨未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