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心意已決,現在誰的建議都不聽,誰勸他都聽不進去,他已經等了很久了,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時代,一個屬於自己的時代!

李東陽、謝遷等一群內閣元老都立即跪在地上,硬要勸說朱厚照回心轉意,說是大明的江山絕對不能這麼毀了!

但是一切都無法阻止朱厚照的雄心壯志,他就是要讓自己建立一個龐大的帝國,讓子孫後代都記住他的光輝事蹟!

就算大殿上的老臣跪了一地,朱厚照也不會再給這些人面子了,因為他已經忍了這麼多年,到了現在不能再忍下去了!

然而李東陽等人一直長跪不起,看樣子是要和朱厚照死磕到底!

但是朱厚照根本不退縮,讓這些老臣跪了一天一夜,他也一點兒都不心軟!

跪下來勸阻朱厚照的內閣大臣一個個暈倒了,李東陽和謝遷他們這些元老也根本沒有堅持多久,到最後這些人全都被抬回去修養,而朱厚照已經在北大營點兵了。

此次朱厚照只帶領十萬大軍,因為他之前和李霖探討過帶兵打仗的事情,覺得三千精銳可做機動部隊,長途跋涉甚至都不需要武器輜重,萬人部隊就需要有後勤保障,嚴格的紀律,這樣才能做到上下一心。

而五萬人就能發動一次大規模戰役,這種情況下發動戰爭的話,可以考慮各個兵種配合,但如果手裡有了十萬兵馬,那麼就不需要考慮任何事情,直接動用火器營最強的火器,配備最優良的裝備,讓三萬人進攻,七萬人全部用於後勤保障,這樣的大軍絕對所向披靡!

不過這些資料都是紙上談兵,並沒有經過實戰檢測,所以朱厚照就想著按照李霖的方法去試試,若是效果不好的話,還能再重新調整,畢竟十萬兵馬根本不會傷筋動骨。

等到第三天上午,朱厚照帶領十萬大軍出兵宣化府,由此地一路北上,攻取女真、韃靼等北方部落,讓這些整天只知道騷擾大明邊境的敵人全部把性命留在草原!

此次朱厚照選擇的出兵時期還是很不錯的,四月份動兵,對於大明來說,修養了一個冬季計程車兵可以上戰場上建功立業了,而且百姓已經順利的播種,這場戰爭對於大明來說雖然沒有什麼大的意義,但是卻有很大的優勢!

因為此刻的草原卻非常繁忙,春天正是小草生長的最佳時期,牛羊熬過了寒冬還需要立刻增肥,尤其是接下來的牛羊基本上都會在這個高峰期下崽,一旦發生了戰爭,那麼這些北方部落今後手裡就沒有糧食和牛羊肉,那樣會使他們的生活雪上加霜,物資變的更加貴乏!

所以蒙古韃靼部落的小王子立即派遣使者前來求和,還說自己上次是太魯莽了,目的是為了儘快找到皇上,想要將蒙古的牛羊全部都供給大明!

但是朱厚照好不容易有了出兵的機會,說什麼也不肯退兵,要不然他之前和內閣元老們豈不是白白的吵了一架?

如此一來,韃靼部落更加害怕了,趕緊第一時間去尋找瓦剌部落聯盟,順便還拉攏了大明周邊的女真、高麗、回回、南召、占城、暹羅等小國,目的是為了虛張聲勢,希望嚇退大明的兵馬。

然而如今的大明已經今非昔比,豈能是幾個小國聯合就能被嚇退的?

朱厚照的十萬兵馬比著以前的百萬雄兵還要戰鬥力強,因為現在他們的武器裝備都是最先進的,輜重部隊也完全可以跟上先頭部隊的速度,是真正的所向披靡!

僅僅是第一次正面交鋒,朱厚照就擊潰了韃靼部落的主力,斬殺敵軍一萬八千人,俘獲兵士兩萬四千人,另外還有七萬普通百姓和三十五萬左右的牛羊被俘獲。

這些戰利品全部被運送到了宣化府,交由戶部官吏統一管理,此次大捷使得的民心大振,因為大明很久都沒有打過大勝仗了!

如此一來李東陽等人的反對之聲也逐漸消失,因為這個時候再去反對明顯有些不明智。

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朱厚照連續數次大破敵軍,即便韃靼和瓦剌聯合也根本無法阻止朱厚照征戰的腳步!

而且朱厚照猶如戰神附體,沒有一次敗績,其神勇直追當年的朱棣和朱元章!

從東到西,從北向南,已經沒有什麼敵人能夠阻擋朱厚照的腳步了,這也成了他人生之中的高光時刻!

最難能可貴的是朱厚照此次征戰沒有對國內造成任何消耗,而且還俘獲物資無數,是邊境的百姓一下子變的非常富有,同時也推動了工業的再次發展!

朱厚照喜歡打仗,在不到三年時間裡就轉戰了大半個大明,掃除了一切障礙,周邊國家無一不俯首稱臣,全都納入大明的版圖,成為了大明的附屬國。

正德二十一年,朱厚照雞鳴山祭祖,昭告天下,大明已經完成了自朱棣以來的大一統,並且國土面積比著之前還要大了許多!

最南方至斯里蘭卡海域,原本的葡屬印度有三分之二歸於大明所有,這也算是報了當年朱厚照敗於印度洋的大仇。

最北方一直到北方極寒之地,只不過因為天氣寒冷,所以沒有人願意居住。

最東方還是在東瀛三島,這裡有大明水師艦隊駐紮,周邊區域非常安定。

最西方一直到天山、崑崙、喜馬拉雅等各大山脈。

若非有這些大山阻隔,朱厚照一定可以繼續橫推到歐洲諸國。

其實朱厚照也有打算走河西走廊,順著絲綢之路繼續征戰,只不過前往西域實在太累了,況且那種漫天黃沙的氣候讓他很不適應,所以就暫時放棄了征戰歐洲,畢竟他這個戰績已經足以向老祖宗交代了。

如今李霖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全國的道路基建,河道問題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是環境問題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改變,這需要常年的堅持和投資,也就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只不過一般人根本沒有李霖的這種遠見,很多人都覺得他在做無用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冷眼相待,或者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

但李霖辦的這些事情都是對老百姓有好處的,僅僅是這種便利的交通,就讓百姓獲得了巨大的利益,今後的幾年就算有洪澇旱災出現,也都可以第一時間達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效果。

而且腳踏車、三輪車等代步工具的普及也讓百姓的生活品質有了很大提升,所以這些年百姓才算是真正的過上了幸福的日子。

在李霖看來,基礎建設是百年大計,現在僅僅是進入了初步階段,接下來還要發展工業、農業、人口等各方面的提升,尤其是民生問題是重中之重,深水井的普及才會給百姓最大的保障。

所以接下來李霖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工業普及和深井開鑿方面,這最大的好處就是遠離朝堂,沒有那麼鬧心,而且還能提升大明的基礎國力,否則外強中乾,早晚都會發生大的麻煩!

李霖現在又恢復了正常人的模樣,並非是那種青春永駐的老妖怪,所以在近幾十年內都不用擔心身份暴露的問題,但幾十年後他又需要隱姓埋名一陣子了。

大明國力昌盛,百姓安居樂業,周邊的小國全部俯首稱臣變成了附屬國,四海萬邦來朝,其影響力已經比著當年的唐朝更大,西域諸國都已經把大明當做了朝聖的地方,覺得一輩子能來一次大明就是人生的最大榮耀!

朱厚照也成了接見外國使者最多的皇帝,也是學習外語最多的皇帝,若干年後,興許他就是歷史上最有能力的皇帝了!

然而上天雖然給了朱厚照延續了十年的壽命,卻沒有給他留下子嗣,最終還是因病逝世,駕崩與燕京養心殿,享年四十一歲,在位二十六年,廟號武宗,葬於康陵。

大明皇帝英年早逝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了,朱厚照比著他父皇朱佑樘已經多活了好幾年,只是可惜了這剛剛大一統沒多久的江山。

因為朱厚照沒有子嗣的問題,所以接下來由誰繼承皇位又變成了一個難題!

太后張氏現在也很為難,因為能給她出主意的內閣元老已經所剩不多了,李東陽前年病逝,謝遷、劉健、楊一清也在前幾個月先後病故,剩下的楊廷和這幾日好像感染了風寒,王陽明也在上個月因病回到了江西。

如今的大明內閣大臣已經凋零了許多,年輕一輩之中也今後嚴嵩、楊慎等人能夠扛起大旗。

但現在皇上突然駕崩,太后還是想要找一個能夠有資歷和威信的老臣幫他出謀劃策,畢竟這件事情關乎大明的江山社稷啊!

無奈之下,太后張氏只能讓楊廷和帶病入宮,幫她主持大局,要不然她一個婦道人家,根本沒有能力控制這個局面啊!

楊廷和現在也很清楚如今是什麼局勢,他之所以裝病,就是不想捲入這種是是非非當中。

可是論資排輩也必須是讓他出面給太后出謀劃策,所以他現在也只能硬著頭皮過來想辦法了!

“楊廷和,現在的內閣大學士之中數你的資歷最老,德高望重,你是咱們大明內閣首輔,如今皇上駕崩,無人繼承皇位,所以你必須出來主持大局!”

“太后,老臣年邁,老眼昏花,再加上身體每況愈下,實在扛不起這個大旗啊!”

“扛不起也要扛!除了你之外,哀家還能找誰?你蒙受皇恩,就應當在這危急時刻挺身而出,大明不會忘記你,百姓不會忘記你,皇家的列祖列宗更不會黃忘記你!”

張太后這麼一說楊廷和頓時激動的跪下來痛哭流涕。

“承蒙太后看重,老臣定當殫精竭慮,百死無悔,為大明盡忠!”

“瞧你這話說的,哀家讓你主持大局,整個大明上上下下都要聽你調遣,又不是讓你以身殉國,不用說的這麼壯烈!”

楊廷和聞言一陣苦笑,心想現在權利有多大,到時候就會似的有多慘啊!他這次恐怕是難以善終了!

不過楊廷和今天既然能來,就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反正他是為國盡忠,不管今後遭遇什麼,他都對得起大明,對得起皇家先祖,對得起天下的百姓,更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楊愛卿,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要儘快選出皇室子嗣繼承皇位,你覺得哪個才是最合適的?”張太后直接問道。

“回稟太后,皇明祖訓上書,兄終弟及,所以老臣以為,應當從皇上的堂兄弟之中選出一位。”

“哀家和先皇只孕育兩子,其中一子早夭,皇上沒有親兄弟,又沒有子嗣,所以現在只能從堂兄弟之中選一位了。”

張太后此刻只能無奈的嘆息一聲,當年朱佑樘只娶她一個,實行一夫一妻制度,這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對於皇家而言卻是危機。

現在朱厚照沒有子嗣,也沒有親兄弟,那麼就等於他們這一支的香火徹底斷了!

如今後悔晚矣,只能從其他分支挑選合適的繼承人,只不過讓誰繼承還是不太好抉擇啊!

這時候楊廷和又說道:“太后,若是按照長幼有序的輩份的話,獻王朱右杬的次子朱厚熜最適合繼承皇位。”

“獻王是憲宗第四子,是先皇的親弟弟,讓他的兒子繼承皇位也確實是最合適的。”

太后也早就想到了朱厚熜,因為朱右杬是朱佑樘的親弟弟,朱右杬的長子嶽懷王朱厚熙生五日而殤,所以朱厚熜就成了他們這一輩最合適的繼承人!

而且朱厚熜的父親獻王也是英年早逝,如此一來,今後也比較容易控制朱厚熜,不會出現過多的麻煩。

“哀家也是這麼想的,按照禮法,確實是朱厚熜更合適繼承皇位,只是不知道這件事情公佈之後,其他大臣和皇室宗族會怎麼想?”

張太后最擔心的是大臣和皇家宗室反對,所以她心裡也沒底兒,希望楊廷和幫自己先去探探其他人的口風。

楊廷和聞言點點頭,然後說道:“太后,此事可以先徵求一下其他大臣和皇室宗親的意見,看看這裡面到底有沒有不合時宜的事情,又或者有沒有更合適的人選。”

“你說的對,這件事情由你全權負責,明日這個時候給哀家答覆。”張太后剛死了兒子,也不想為這件事情過多操勞,全都交給了楊廷和來處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