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膽猜測。”

“有沒有一種可能。”

“良渚文化就是傳說中的有巢氏?”

陳翰喃喃道:“良渚文化年代下限約距今4300到4200年,按照夏商周斷代工程對夏年代上限的推測是公元前2070。”

“中間相差兩百年。”

“而4200年前,西北大地甘肅地區出現了齊家文化,出現了以玉琮為典型代表的玉器,和良渚地區典型的幹欄式建築。”

“良渚文化滅亡的原因現在也已經弄清楚了,是距今4200年左右,良渚古城所在的杭州盆地發生過很大的洪水。”

“整個杭州盆地都被洪水淹沒了,形成了有一米多厚的洪泛層,這個地區變得不適合人類生活,良渚古城從此就消失了。”

“那有沒有一種可能,因為這場洪水,良渚文化的先民不得不北上遷徙,從長江下游,一直遷徙到了甘肅地區。”

“因為一路上,不管是長江中游,還是黃河地區,在4200年前,已經是擁有非常多其他文化和部落統治了。”

“良渚人只能一直北上,走到甘肅這個無人佔領的地區,然後才在甘肅生活下來。”

“後來又過了一兩百年,來自齊家文化的禹幼年隨父親鯀東遷,來到了中原。”

“因為良渚人世世代代都很會搞水利工程,這是傳承了幾千年的底蘊,所以被舜看上了,讓他倆治水?”

“要知道,大禹治水一直是華夏流傳的傳說,出生地也是眾說紛談,不僅四川人說是他們羌族,甚至連XJ人都說出生在崑崙!全國不下於十個省在爭大禹出生地和故居!”

“但是大禹的陵墓倒是很統一,在浙江紹興!”

“史書上也曾說,大禹大會諸侯於會稽,為什麼當時的中原王朝“夏”,要與諸侯(部落首領)在會稽會盟呢?”

“富貴不回家,如錦衣夜行也!”

陳翰越說眼睛越亮,越覺得自己的猜測很有論點。

首先,夏王朝建立的年代和良渚文化消失的年代差的不多。

而且作為江南地區的良渚文化有著比大禹更早的水利工程,如果大禹是良渚後裔,就很好解釋了他能解決黃河水患的問題,因為良渚文化對水的研究比中原地區要精通。

其次,大禹大會諸侯於會稽,按照以前的瞭解,大禹的年代統治區域和江南是沒有關係的,幹嘛要來會稽這個地方會盟呢?

會盟肯定要在自己的地盤吧!但是如果原因是大禹本身就是良渚人後裔,因為在中原當了老大,回老家顯擺去了,似乎一下子就合理起來了。

最後,按照史書的說法,夏滅亡後,夏後裔建立了越國,恰恰好越國又在會稽,為什麼不在別的地方呢?

《史記》記載其始祖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餘,是大禹的直系後裔中的一支。

越國與杞國、繒國、褒國等皆為大禹後裔子孫所分封。

而這些小國的位置,全在長江下游。

為什麼大禹的後裔子孫都往長江下游分封?

《吳越春秋》認為:“至少康,恐禹跡宗廟祭祀之絕,乃封其庶子于越,號曰無餘。

什麼意思呢。

就是少康怕在會稽的大禹墓,宗廟祭祀沒人管,所以才封了小兒子到會稽。

如果大禹是來自良渚文化的後裔。

似乎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夏文化會繼承了那麼多良渚文化的東西了。

第一,包括夏王朝在內的後世所有王朝的國都規制源出良渚古城。

良渚古城有明顯的功能分割槽,是中國三重構局國都之始,為後世所有王朝所沿襲。

第二,包括夏王朝在內的“華夏六器”禮制源出良渚文化。

良渚古城反山王陵墓葬、瑤山墓葬均見後世周禮的“六器”。

而且恰恰是蒼璧、黃琮、白琥、青圭、赤章、玄璜六色的六器,無論顏色還是形制均完全吻合後世的《周禮》記載。

周人沒見過距今他們年代之前近3000年前的良渚古城,他們的典籍記載以及實際祭祀的的玉六器,無論顏色還是器型都和良渚古城出土的玉六器完全一致,這說明什麼?

只能說明華夏六器禮制是良渚發明並傳承於包括周之內的後世所有王朝。

第三,包括夏朝在內的後世華夏衣冠文化源出良渚。

良渚貴族穿絲綢衣服,佩戴玉器。古籍稱玉帛。

《左傳·哀公七年》: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夏朝即以“執玉、帛”為執“六瑞”以示等級。

《尚書序》也有“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解萬國以玉、帛為貢,”屬國表示臣服的記載。

良渚貴族戴高冠,出土的良渚神人像,個個都是高冠,這種穿戴樣式是華夏衣冠禮的最早源頭。

良渚還發現了最早的係扣絲綢袍服的玉帶鉤。

玉帶鉤是華夏衣冠禮的標記性飾物,一直沿用到明和清。

良渚文明又一特色是玉梳背。

玉梳背用途為插在良渚貴族腦後的髮髻上,為鳥的造形,延至於後世走向民間,為歷代王朝華夏男女梳理髮髻專用之物。

時至今日梳子造型依然如此。

良渚的衣冠文化被夏以後的所有王朝所繼承,《淮南子·齊俗訓》:“三苗髽首,羌人括領,中國冠笄”,說明華夏族人要身著袍服高冠,有別於羌人和苗人。

而良渚文化便是能找到的,最早的袍服高冠的先民。

湖州錢山漾還發現了最早的葛布。

浙江餘杭橫山M2出土的2件玉紡輪,餘杭缽衣山遺址M2出土的1件玉紡輪,江蘇吳縣張陵山東山M1出土的1件玉紡輪。

餘杭瑤山M11出土的1套玉紡輪和反山M23出土的1套織機部件的玉端飾。

以及江蘇吳江梅堰袁家埭遺址出土的1件腹部刻有5條蠶紋的陶壺。

江蘇吳縣張陵山遺址出土的玉蠶蛾,更是良渚文化出現養蠶、大規模絲織的旁有力證據。

可以確定,良渚文化開創的華夏衣冠文化一直傳承於後世所有王朝。

而這些夏商周都有的文化,幾乎可以確定是傳自良渚,或者說是被良渚所影響的。

可是,良渚滅亡的時間,與夏開創的時間,中間有兩百年的斷層。

這麼說吧,在現代似乎兩百年不算什麼。

但是在那個文明方興未艾,文字尚不成熟的年代,200年已經足夠讓人忘記很多事情了。

只有良渚倖存的後裔口口相傳,並且有一部分遺民繼續傳承下去,才能夠讓良渚的文化沒有斷層。

而這部分遺民,要影響後世的夏商周文化,唯一的可能也就是成為夏文化的高層了。

這也是為什麼陳翰會猜測,大禹是來自良渚的後裔!

這才能解釋,為什麼夏之後的中原王朝,與良渚有那麼多聯絡!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誤闖女人村

撞破南牆

傳奇人生之我的時代

夏牧羊

豪門第一寵妻

白小洛

萬能提升系統

桂書白

最強反派系統?我本來就是反派!

鴻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