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嘖嘖.這麼多鼎啊?”

“一二三四五……”

“這得有二十多個鼎吧?”

“海昏侯作為一個列侯,就算是曾經當過王,當過皇帝,也不能用這麼多鼎吧,還是銅鼎!”

“這就是傳說中的禮崩樂壞後的時代嘛?”

雙手插著腰,看著東藏室內清理出來的二十多個鼎,陳翰那叫一個無語啊。

東藏室,也就是社科院考古所負責清理的廚具室,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

有鋗、壺、尊、鼎、釜、臼、杵、勺等廚具。

有的青銅器上有“昌邑食官”“籍田”等文字,反應出了墓主人的身份,以及西漢時期的“食官”系統和“重農”的祭祀制度。

其中,銅鼎、銅缶、銅長頸壺等青銅器的造型十分精美。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昌邑食官”這幾個字的發現。

海昏侯劉賀,在成為海昏侯之前,就是昌邑王。

而他的昌邑王位,是繼承與自己父親的,並且當了十年的昌邑王。

之後,就再無昌邑王這個諸侯王位了。

也就是說,能夠在使用的青銅器上,“刻有昌邑”二字的,基本上只可能是劉賀,或者他的父親劉髆。

劉賀的老爹,漢武帝的五兒子劉髆,是在昌邑去世的。

而昌邑位於山東河澤鉅野縣,和江西離的有點過於遠了。

那麼,江西南昌的這座海昏侯墓,就基本可以確定墓主人是誰了。

只有可能是劉賀了。

雖然,關鍵的刻有“海昏侯賀”“劉賀”之類名字的印章,暫時是還沒發現。

但是對於這座墓的墓主人,考古基地的所有人,基本上都已經有了定論了。

就是海昏侯劉賀沒跑了。

不過,在確定了墓主人身份後,這東藏室內發現的這麼多銅鼎,就有些過於讓人驚訝了。

數了數,一共24件,大部分都是三足鼎。

一個列侯,怎麼可能擁有24件青銅鼎陪葬?

天子才陪葬九鼎八簋,更何況列侯呢?

劉賀膽子是有多大,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陪葬遠超九鼎數量的青銅鼎?

這是所有漢代墓葬中,一次性出土青銅鼎數量最大的一次了!

不過,就在大家疑惑不解的時候。

一行行在青銅鼎腹部刻上的文字,算是給出瞭解答。

“昌邑籍田銅鼎容十升重四十八斤第二”

“昌邑籍田銅鼎容十升重四十八斤第三”

“昌邑籍田銅鼎……”

大量關於“籍田”的刻字,被社科院考古所的大家發現。

這個發現,算是讓大家心裡有數了。

原來這些銅鼎,並非是用作彰顯地位的禮器陪葬的。

這些銅鼎,是劉賀在參加籍田禮時,鑄造的禮器。

所謂籍田禮,是古代吉禮的一種。

即孟春正月,春耕之前,天子率諸侯親自耕田的典禮。

這個禮制,在漢代被髮揚光大,天子親自帶頭,在每年春耕的時候,親自下田勞作,以示重視農耕。

在西漢,這種“籍田禮”,已經發展出了一套成熟的系統。

從天子到諸侯王再到列侯。

只要是有封邑的人,不管封地大小,都會在春耕的時候,帶頭進行籍田禮。

一方面是以示自己對農耕的重視,一方面也是乞求上天,能夠給個好收成。

在舉行籍田禮的時候,在親耕之前,要先祭拜神靈,並且送上太牢。

這個時候,就是銅鼎需要發揮作用的時候了。

太牢祭品都是放到銅鼎之中,然後獻給神靈的。

這個時候的銅鼎,象徵的就不是權利了,只是用作一個祭祀的工具,迴歸了其最早的用途。

其實鼎這玩意,最早被創造出來的時候,就是用於煮飯以及祭祀的。

只是因為在上古部落時期,掌握了“祭祀”權的人,往往是部落最有權利的那個人。

華夏遠古部落時代,神權和王權是合一的。

從傳說中顓頊帝絕天地通後,華夏上古時期的聖王們,就是又掌握王權,又掌握神權的人。

是擁有神之血脈,可以與神靈溝通的天之子。

而非像西方那樣,宗教與政治是分開的,神權和王權分屬於教皇和國王。

所以,當聖王們主導祭祀權後,漸漸地鼎就演化出了權利的象徵。

特別是商代的時候,商人不管大事小事,心情好還是不好,都要殺個人牲祭祀祭祀祖先,頻繁的使用鼎作為祭祀時的工具。

所以,久而久之的,擁有鼎就等於是擁有權利了。

鼎也從商代時,只有“祭祀”“蒸煮食物”的作用,演變到周代成為了權利的象徵。

而劉賀的這些鼎,大部分都是他在籍田禮的時候,用來祭祀神靈時鑄造的。

理論上來說,確實不算是專門鑄造來作為禮器的,從鼎上的刻字就能證明。

但是,等到他去世後,這些籍田禮所用的銅鼎,都一起陪葬入墓室之中,多多少少也有點違禮了。

只能說,西漢不愧是從廢墟上重新建立起來的王朝,禮崩樂壞的確實很徹底。

根據史書所記載,到西漢立國的時候,劉邦找遍全國,都找不到幾個還懂得周禮的人了。

以至於西漢初期基本上沒有完整的禮儀制度,叔孫通想要重建禮制,最後也只來得及搞了套大朝儀時的禮儀。

關於天子的穿著打扮,除了冕服儲存下來,其他的制度基本也都沒有了。

而且,實際上西漢初期連冕服的具體穿著制度都沒確認。

天子、太子、皇子、諸侯王、列侯,都有資格穿冕服。

《周禮·春官·司服》載:“王之服: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袞冕;享先公饗射則鷩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希冕;祭群小祀則玄冕。”

而大裘冕、袞冕、鷩冕、玄冕、鷩冕等冕服,簡單的說,區別就是有的十二章紋、有的九章紋、有的三章紋、一章紋。

但是,這些冕服都是“王”的衣服,只是在不同場合,穿不同的冕服而已。

並沒有後世天子冕服十二章,十二旒冕冠,太子冕服九章、九旒冕冠、諸王五章、五旒冕冠的說法。

所以,西漢早期,劉邦、劉盈、劉恆等皇帝在舉行一些祭祀禮,以及重要的大朝時,列侯和諸侯王們,穿著和皇帝都一樣,全都是上紅下黑的冕服,都戴著珠簾。

當時唯一一樣皇帝能穿戴,其他人不能穿的,只有劉邦所創的劉氏冠,是隻有劉氏天子才能戴。

而這條規定,也並非是周禮,只是劉邦定下的新禮而已。

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才開始想起了重訂禮制的事情。

等到東漢的時候,華夏的禮制才重新建立了起來,不過也已經和周禮有很大區別了。

實際上,當時西漢人對周禮的瞭解,可能還沒現代人多。

畢竟現代人考古出土了很多春秋戰國,乃至更早時期的貴族墓葬,對其禮制有很多研究。

西漢人可沒辦法到處考古,只能靠著一些文獻零散的記載,去復原周禮。

當然,比起禮,樂的失傳更嚴重...

要知道周代是一個不讀《詩》《書》,無法言的朝代。

當時各諸侯不管做什麼事,出征或者歸國還是朝對,迎賓、凱旋……

全部都有配套的禮樂,還有一套完整的君王與臣子之間答謝、行禮的流程。

要知道,《詩經》裡的《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

這些都是歌!都是可以配著音樂唱出來的禮樂!

但是到漢代,這些東西全都失傳了,各種大雅之樂,只剩下文字記載,至於原本的音樂是什麼樣的,早不知道了。

列國的樂師墳頭草都幾仗高了,哪裡能找的到完整的禮樂譜。

從秦末亂世的廢墟上重建起來的西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制度和文化,確實是重新發展起來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現在是漢人而不是周人。

中華文明是儒家文化而非戰國時期的其他諸子百家文化為主。

為什麼華夏人崇尚百善孝為先。

都是始於漢!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誤闖女人村

撞破南牆

傳奇人生之我的時代

夏牧羊

豪門第一寵妻

白小洛

萬能提升系統

桂書白

最強反派系統?我本來就是反派!

鴻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