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彪與趙溫相見,同樣感慨萬千。

他現在知道趙溫為什麼遲遲不肯回來,又派張松先行,勸他不要多事了。

以趙溫現在的身體和心態,根本擔不起司徒的重任。

那不是維護他的榮譽,而是要他的命。

“文先,你的好意,我心領了,但我真的難任其重。

與其勉力而強,誤國誤己,不如就此隱退,做點力所能及的事.”

楊彪默默地點了點頭,算是接受了這個現實。

“你準備做些什麼?”

“我準備找些人,編一部關於益州的書.”

趙溫的神情輕鬆了些。

“益州地方千里,上應觜參二宿,為古九州之一,卻沒有一部通史,致使中原人以蠻夷視之,豈不荒謬?我老了,無力承擔政務,就召集一些讀書人,蒐羅史料,編一部益州通史,也算是給後人留點東西.”

楊彪撫須而笑。

“你這野心不小啊。

益州第一部通史,想想都令人神往.”

趙溫也笑了。

“除了這部通史,我還想寫點東西.”

楊彪打量著趙溫,漸漸收起笑容。

“你想寫什麼?”

“自傳.”

“自傳?”

楊彪眼神微閃。

“這麼急嗎?”

趙溫搖遙頭。

“不是你想的那樣。

我這自傳,不是為了給自己傅粉,而是想回顧自己這一生的得失。

我雖然德薄才疏,卻也在仕途上掙扎了近三十年,經歷過不少人和事。

成績不多,教訓不少,寫出來供後人參考,讓他們少走一些彎路,也是好的.”

楊彪想了想,微微頜首。

“這是個不錯的想法。

子柔,你先來,為我們這些老臣闖一條路.”

“榮幸之至.”

——遼東,襄平。

劉備站在岸邊,看著客船緩緩靠岸,撩開大氅,快步趕了過去。

船還沒停穩,他就縱身一躍,上了船,來到艙門前,伸手輕推。

艙門開啟,孔融從裡面走了出來,看到劉備,他愣了一會,才反應過來,不禁啞然失笑。

“原來是徵東大將軍,別來無恙?你來迎我,我可怎麼好意思.”

劉備哈哈大笑,熱情的挽著孔融的手臂。

“文舉兄,你遠征漠北這樣的大事,遼東人都已經知道了,人人景仰,都等著為你接風。

我若不早點來,屆時連末席都坐不上.”

孔融愣了一下,看向岸上的人群,有點懵。

“他們……是來迎我的?”

“當然.”

劉備伸手一指,報出一連串響亮的名字,都是孔融熟悉的青徐大儒。

“他們都是來為你接風的,其中不乏想和你同行的.”

孔融深吸了一口氣,想說點什麼,卻又不知道該怎麼說。

對遠赴漠北,尋找商朝遺民之事,他一直很委屈,覺得自己說是尋找商朝遺民、儒家舊典的偉大事業,其實就是變相的流放。

若不是迫於無奈,他根本不想去。

萬萬沒想到,還有這麼多人佩服他,還想和他一起去。

他們不知道漠北有多冷嗎?沒等孔融回過神來,劉備又嘆了一口氣。

“我雖是徵東大將軍,即將奉命征討三韓、倭國,裂土封國,藩衛大漢,卻沒幾個人願意跟著我。

相比之下,我真是羨慕你啊.”

孔融終於反應過來了,瞅了劉備一眼,哈哈大笑。

劉備來迎他,就是想讓他作說客,勸一些人跟著他去征伐海外。

這倒是好事。

將來從漠北迴來後,他也想換個地方養老。

渤海是不行的,他看得出來,張昭搞不定,德政就是個笑話,渤海最後必然歸於朝廷。

如果能在劉備的封國裡做官,想必會很自在。

劉備對他的仰慕,可是寫在臉上,刻在心裡的。

“大將軍放心,只要你施仁義,行德政,自然會有人依附.”

孔融胸有成竹的拍拍劉備的手臂。

“三韓、倭國雖遠離中原,還能比漠北更遠嗎?”

劉備心領神會。

這一趟沒白跑,至少孔融是答應了。

兩人一起上了岸,諸葛瑾、陳琳先迎了上來,一陣寒暄。

接著又有管寧、王烈等人過來相見。

正如劉備所說,他們對孔融的漠北之行都充滿了積極的情緒。

當然,他們最看重的還是可能存在的典籍。

對聖人曾經看過的典籍,他們充滿了嚮往。

從他們的眼中,孔融看到了熟悉的神采。

這樣的神采,在很多地方已經看不到了。

那些人雖然還自稱儒門子弟,卻對聖賢不敬,對儒門經學橫加指責,淺陋而可恥。

可是對漠北之行,他還是有點擔心。

畢竟自己不再年輕,還能不能承受長途跋涉,能不能承受漠北苦寒,都是一個未知數。

他這次來遼東,並不是打算立刻起程,還要等周瑜。

周瑜還在益州戰場,什麼時候能起程,尚未可知。

他先來遼東,就是想在遼東適應了一下氣候。

對孔融言語間流露出的擔心,眾人哈哈大笑。

他們告訴孔融,漠北的確冷,但也不是不能克服。

往遠了說,商朝遺民當時蒙敗亡國之難,條件那麼差,都能在漠北活下去,你有朝廷支援,還怕什麼?往近了說,周瑜已經從漠北迴來了,有抵抗寒冷的經驗。

有他同行,絕對不會有問題。

然後,他們又說了一堆防寒的手段,比如多穿皮襖,多吃肉之類,還有人一本正經的向孔融推薦導引術,說是堅持練習,就能抗凍防寒,還能延年益壽。

孔融聽了,哭笑不得之餘,又有些醒悟。

這些人雖然在遼東,但他們畢竟是書生,平時養尊處優,根本沒有接受過真正的考驗。

遼東雖冷,能和漠北比嗎?如果說漠北之寒是山頂,遼東之寒還在山腳下呢。

咦,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比喻?與儒生們單純的精神支援不同,劉備給了孔融更實在的物質支援。

他送給孔融幾套保暖效果極佳的冬衣。

這些冬衣是他重金收購來的,裡面填充的不是絲絮,而是木棉,據說來自遙遠的天竺。

孔融有些狐疑。

據說天竺極熱,怎麼會出產防寒之物?話雖如此,他還是接受了劉備的饋贈。

稍微一試之後,就知道劉備所言不虛,這木棉比絲絮暖和多了,輕便也足以和上等的絲綿媲美。

孔融投桃報李,趁著接受宴請的機會,多次表示,自己希望從漠北返回時,劉備已經建國。

他甚至想在劉備的封國裡完成對舊典的整理和研究。

天子在中原推行新政,對儒家經義大加改動,固然有益於民生,卻對經典傷害太大。

他想求一方樂土,儲存最精純的先聖遺學。

他在儒生中的影響力不小,不少人因此改變了主意,決定投奔劉備,隨劉備征伐海外。

遼東雖然暫時還沒受到影響,但作為朝廷控制的一郡,遲早會也波及。

要想保留自我,跟著劉備出征三韓,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五月中,劉備上書,請求出徵。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皇帝跪了:你管這叫村子?

會員包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