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邁開步子,來回走動,似乎有艱難的決定要做。

許攸站在一旁,靜靜地等待著。

過了很久,袁紹停住腳步,站在許攸面前。

“子遠,劉協小兒去太原,會不會是想從井陘入常山,與劉和相呼應?”

許攸躬身說道:“主公所慮深遠,臣也正有此擔憂。

臣聽公則說,劉協遠老臣,卻與出身白波賊的楊奉很是親近。

白波可用,黑山自然也不例外。

鍾繇在上黨,便與張燕常有往來。

張燕本常山人,若劉協出井陘,入常山,與張燕相南北,於我大不利.”

袁紹連連點頭。

“那該如何破解?”

許攸沉吟片刻,抬起頭,正色說道:“主公願意放劉和去幽州麼?”

袁紹目光微閃。

“我應該讓他去麼?”

“不應該.”

許攸說道:“但劉和自恃有朝廷詔書在手,不讓他走,必有非議。

依臣之見,不如與他相約,若他能引幽州俊傑,限期共破公孫瓚,則支援他主政幽州.”

袁紹眼珠轉了轉。

“兩虎相爭?”

許攸點點頭。

袁紹仔細考慮了一番後,很勉強地接受了許攸的建議。

不讓劉和離開,終究解決不了問題。

與劉和做個約定,讓他竭幽州人力、物力,拔掉公孫瓚這個心頭刺,是個不錯的辦法。

公孫瓚也是朝廷想要爭取的力量,如果他被劉和殺了,朝廷想必會對劉和不太滿意。

可是對劉和來說,公孫瓚是殺父仇人,斷然沒有不殺的道理。

這也許是一個離間他和朝廷的機會。

袁紹越想越覺得有道理,隨即讓許攸去和試探劉和的意思。

——一聲斷喝,劉和一躍而起,挺刀直刺。

沉重的環首刀在他手中如劍一般輕盈。

“彩!”

身後傳來喝彩聲。

劉和轉身回首,見許攸一邊拍著手,一邊走了過來,連忙收刀入鞘,拱手施禮。

“不知許君光臨,失禮,失禮.”

許攸哈哈一笑,拍拍腰間長劍。

“公衡少年,身手了得,攸不覺技癢。

試試手,如何?”

劉和連稱不敢,搖手拒絕。

“鄴城有誰不知許君劍術出眾,當世高手。

我這些許技藝,豈是許君對手。

許君,請堂上就座.”

許攸也不堅持,他來找劉和可不是為了比劍。

兩人上堂就坐,劉和命人準備酒食。

許攸打量著劉和,笑盈盈地說道:“看公衡剛才那一擊,是胸中有不平氣麼?”

劉和一聲長嘆。

“長者面前,不敢有瞞。

家父被公孫瓚所害,至今未能報仇。

我愧為人子,只能練練刀劍,希望有一日能手刃仇人.”

“公衡孝心可嘉,只是有些太急躁了。

豈不聞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許攸停頓了片刻,又道:“殺公孫瓚以報父仇,難道比接應天子東歸更難?天子都已經東歸了,你的父仇也很快就能報了.”

劉和心中微動。

雖然他當年離開長安東歸,是奉天子詔書求援,但天子今日脫困卻與他無關。

許攸將兩件事混為一談,自然不是說天子東歸,而是說他報仇的機會來了。

“但願如此.”

劉和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禮。

“敢請許君垂教.”

“公衡,鮑丘一戰,你大敗公孫瓚,所在必克,威鎮北疆。

如今公孫瓚困守易京,坐以待斃,你為何卻遲遲不能見功?”

劉和苦笑。

他與麴義率部圍攻易京,佔盡優勢,本以為報仇在即,奈何糧草不繼,不得不退兵。

這其中的原因,許攸不可能不清楚,現在卻來問他,讓他如何回答?他總不能對許攸說,是袁紹斷我糧草,不願我建功?說實話,他自己都不怎麼相信。

但事實就是如此。

因糧草不濟,他不得不先遣散了幽州的漢胡騎兵,接著又讓鮮于輔等人離開,最後只剩下幾千人與公孫瓚對峙。

即使如此,袁紹還是不能及時供應糧草,他與麴義不得撤退,因此被公孫瓚追擊,車重盡失,狼狽而歸。

如果袁紹能及時供應糧草,何至於此?他一直想不明白袁紹的心思。

“公衡啊,你還是太年輕.”

許攸一聲長嘆。

“緣木求魚,非徒無益,而又有害。

這樣的道理,你都不懂嗎?”

劉衡愣了一下。

“許君,你是說……”“天子下詔,稱主公為渤海太守,卻拜你為徵北將軍,領幽州刺史,分明是離間之計。

你不明就理,反以詔書求去,豈能如願?”

劉和大感意外。

“天子稱盟主為渤海太守是真的?”

許攸一聲嘆息。

劉和心中恍然,吁了一口氣。

袁紹接到詔書後,勃然大怒,深以為恥,卻不敢公諸於眾。

一是怕人笑話,二是怕韓馥故吏因此生事。

所以外面有風聲在傳,但沒人敢明著說。

劉和既不是冀州人,又非袁紹親近,雖然聽到了一些風聲,卻不知真假。

就算他知道了,他也會裝不知道。

可是許攸此刻把話挑明瞭,他自然明白了許攸的來意。

袁紹不希望他主掌幽州,但許攸卻想助他一臂之力。

“許君,那我該如何做?”

劉和離席,深施一禮。

許攸趁勢將自己的計劃和盤托出。

公孫瓚困獸猶鬥,沒有冀州的支援,僅憑幽州的人力、物力,你是很難拿下公孫瓚的。

不如請袁紹派袁譚為主將,你為副,一起進攻公孫瓚,讓袁紹放心。

劉和有些為難。

他覺得袁譚雖然聰明,但是太年輕,作戰經驗不足。

戰場兇險,難免會有損傷。

袁譚作為袁紹的嫡長子,實在不宜冒險。

還是讓麴義協助他比較好。

他們在之前的戰鬥中配合很默契,效果也不錯。

界橋之戰,麴義一戰成名,對公孫瓚的威懾力絕非袁譚可比。

許攸冷笑,一聲不吭地看著劉和。

劉和很無奈,左思右想,最後只得接受了許攸的建議。

他沒有別的選擇。

許攸這個計劃未必能讓他成為幽州刺史,卻讓他有報仇的機會。

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其他的,以後再說。

劉和隨即手書一封,希望袁紹委任袁譚為將,他為副,共取公孫瓚。

為了表示感謝,他又盡其所有,送了許攸一份厚禮。

鄴城的人都知道,許攸貪財。

許攸滿意而歸。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秦:撿到少年的秦始皇陛下

夢夜雨未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