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三年八月,在關中迎來秋收之際,周忠的出使也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劉表、劉繇先後上表,正式承認朝廷正朔。

他們原本就是朝廷任命的官員,只是與朝廷斷絕了聯絡,如今在周忠的努力下,又恢復了聯絡,順理成章。

縱有微過,也是瑕不掩玉。

而袁紹的上表就顯得意義重大。

時至今日,山東州郡已經只剩下兩派:一派向朝廷稱臣——哪怕只是名義上,一派依附袁紹,拒絕向朝廷稱臣。

袁紹上表議和,意味著州郡分據的局面有可能打破,天下太平的機會就在眼前。

在天下大亂十幾年之後,沒有人可以抗拒這樣的誘惑。

劉協也不能,否則他就是窮兵黷武,就是秦皇、漢武式的暴君,甚至更差。

接到袁紹的上表,劉協翻來覆去地看了幾遍,最後一聲嘆息,下詔召開臨時朝會,召集在關中的大臣議政。

不管他願不願意,必須表現出足夠的重視。

鎮西大將軍韓遂、司徒趙溫、剛剛上任的大司農劉巴自然在朝會之列,就連遠在北疆的假太尉楊彪、招撫益州的司空張喜都“及時”地趕了回去。

對這種巧合,他們都表示是天意,天下太平、大漢中興的天意。

是不是天意,沒人說得清。

但肯定是人心。

人心所向,眾望所歸,形成的合力勢不可當。

就算是一心想立功的鎮西大將軍韓遂都不願意成為眾矢之的,反對議和。

朝會一開始,楊彪、趙溫、張喜三人就不約而同的起身,向劉協賀喜。

楊彪甚至激動得老淚縱橫。

“自中平元年黃巾之亂以來,至今已經十四年,天下終於可以太平了,可喜可賀。

夫子曾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如今陛下施政三年,便能終結亂世,恢復太平,合乎夫子之道.”

話音未落,附和聲一片。

甚至有人直接喊出了“陛下就是有聖人”的口號,搞得劉協都有些不好意思。

這馬屁拍得也太直接了。

不過他更清楚,與其說是拍馬屁,不如說是將他架了起來,讓他無法拒絕袁紹議和的請求。

拒絕了,那就不是聖人,是昏君。

這麼好的機會,你不肯議和,你還想幹啥?所以,是否接受議和的問題還沒開始討論,就有了結果。

議和,必須接受議和。

但怎麼議和,就沒那麼容易取得一致了,甚至一開始就開始了激烈的交鋒。

韓遂首先提出,袁紹身為渤海太守,以武力擅奪冀州,逼死朝廷委任的冀州牧韓馥,又率冀州之眾南下侵奪兗豫,多次拒絕朝廷的徵辟,叛逆無疑。

即使他現在俯首稱臣,也不能將既往的責任一概抹除,至少不能承認他的冀州牧,應當恢復渤海太守的身份。

韓遂的話音未落,立刻有人提出反駁。

袁紹的確有不臣之舉,但這些不能完全怪他。

當時先是董卓亂政,隨後又有李傕、郭汜等人把持朝政,州郡起兵,並不是針對天子,而是針對董卓、李傕、郭汜等人。

不等韓遂反駁,那人便直接對韓遂開了火。

你韓遂不也曾起兵進攻關中?韓遂當場就啞火了,臉色鐵青的坐了回去。

劉協特意打量了一下那個戰鬥力極強的年輕人。

他對這人沒什麼印象,看服飾,像是三公府中的掾吏,具體是哪個府,又是什麼官職,他就不清楚了。

鎮西大將軍韓遂捱了當頭一棒,其他人就更不敢輕易發言了。

天下大亂十幾年,誰敢說自己一點責任也沒有?既然大家屁股上都不乾淨,何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大局為重?雖然沒人這麼說,卻已然成為共識。

為了避免無謂的爭論,劉協直接提出最關鍵的問題:以何種條件接受袁紹的稱臣為宜?片刻的沉默後,楊彪起身。

“臣以為,當委任袁紹為冀州牧,使其率部回冀州,安撫百姓。

待百姓安定後,再徵其入朝為宜.”

劉協不置可否。

一旁有人舉起手。

劉協轉身看去,倒是個熟人,正是楊阜。

楊阜與姜敘一起,率部隨劉協入關中,一路上多有接觸。

受楊修影響,再加上涼州人的身份,楊阜對新政大體上還是支援的。

劉協點頭示意,楊阜起身,先向劉協行了禮,隨即又向楊彪行禮,報上姓名、籍貫、官職。

“敢問太尉,袁紹需要多久才能安定冀州?若是一直不能安定冀州,朝廷是該罷免他,還是提前徵他回朝?若是袁紹拒絕入朝,朝廷又當如何處置?”

楊彪向劉協再拜。

“陛下,楊阜所言有理,但事急從權,不宜催迫。

臣以為,可以三年為期。

時間太短,安撫難以見效。

時間太長,又容易滋生問題,養虎為患.”

劉協還沒說話,楊阜又追問道:“若是三年之後,袁紹又改了主意,不肯入朝呢?”

楊彪回頭看了楊阜一眼,有些不快。

“三年之後,若袁紹不肯入朝,我當引咎自免,身執戟盾,以討袁紹.”

楊阜剛要說話,司空張喜站了起來。

“陛下,臣附議。

若三年之後,袁紹不肯入朝,臣願與太尉一起為行伍,決死於陣前.”

劉協笑了。

“難得司空這麼勇悍啊.”

張喜老臉一紅。

“臣雖老邁,為天下蒼生計,不惜一死。

陛下,臣自益州起程時,益州牧劉璋及益州豪俊聞說袁紹請降,無不歡欣鼓舞,翹首以盼。

陛下若能赦免袁紹,則益州必隨其後.”

劉協盯著張喜看了一會兒,將湧到嘴邊的話又咽了回去。

進駐關中後,他找個機會問了司徒趙溫,確認推薦劉繇為揚州刺史的就是張喜。

毫無疑問,張喜推薦劉繇為揚州刺史不是為了朝廷著想,而是為了袁紹。

袁紹的後妻就是劉繇的族人,劉繇的兄長劉岱更是袁紹的死黨。

袁紹逃離洛陽,北上渤海時,一度將家屬託付給劉岱。

他很想質問張喜一句,但現在不是合適的時候。

劉繇也有條件的向朝廷稱臣了,追責張喜,必然涉及劉繇。

更重要的是,他也想趁此機會兵不血刃的將益州收回來。

有荊州、益州在手,朝廷錢糧緊張的問題將得到極大緩解,說話的底氣也更足。

大丈夫不爭一時意氣,將來再慢慢算賬。

反正以張喜的脾氣,急流勇退是不可能的。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秦:撿到少年的秦始皇陛下

夢夜雨未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