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能否興旺,有時候重點不在本人能力如何,而在子孫是否爭氣。

兒子是自家的,成不成才,其實有一定的命數。

但女婿是人家的,選擇餘地更大。

最典型的例子就在眼前。

袁術還覺得生活有希望,不是因為兒子袁耀,而是因為女婿黃猗。

誰能想到當初看似虧本的聯姻最後卻成了袁氏最大的倚仗。

當然,袁術能逃過一劫,還有一個更強大的袁氏女婿——楊彪。

袁術深受其益,把這個秘訣告訴了他張勳。

自己的兒子是什麼貨色,張勳心裡很清楚。

雖然算不上大奸大惡,卻也不是什麼年青俊傑。

憑他們的本事,能守住家業都難,更進一步基本不可能。

這時候,能不能找一個好女婿就非常重要。

張勳和袁術聊了很久,興沖沖的走了,去和楊弘商量。

楊弘是弘農楊氏子弟,訊息遠比他靈通,或許能知道天子身邊有哪些年青才俊可供選擇。

但楊弘關心的卻是另外一件事。

“公路要致仕?”

“啊.”

“可是……他還沒到五十啊.”

楊弘撫著鬍鬚,莫名的有些感傷。

袁術這不是想致仕,是想避禍,併為他們這些人掃除障礙。

袁術不致仕,他們這些人受君臣名份限制,不能自由行動,只能像閻象為廬江太守一樣,等袁術舉薦。

如果袁術能力很強,或者汝南袁氏未受重創,背後有強大的靠山,這當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可是汝南袁氏已經敗了,袁術能力又有限,這樣的機會非常難得。

這次推薦人去洛陽參加大閱,也只能讓鮮于輔去。

袁術致仕了,他們就自由了,或許能在這次大戰中找到一些立功的機會。

張勳也反應過來,跟著嘆了一會兒氣。

“你們若是立了功,將來不能忘了他.”

“這是自然,這是自然.”

張勳連聲說道:“一日為君臣,終生不絕義.”

楊弘點點頭,想了想。

“你家小閨女識字吧?”

張勳臉上露出一絲得意的笑容。

“略知詩書.”

“想讓她經常有機會見到天子身邊的才俊,最好的辦法就是入仕。

我覺得至少有兩個選擇:首選女營,其次就是蘭臺。

如果這兩個都不行,你不妨讓她先到書坊裡做一段時間,然後看看能否得到荀貴人的引薦.”

張勳連連點頭,拱手稱謝。

——劉協率部東行,先經陳留,後到東郡。

在陳留時,他在任峻的陪同下,巡視了附近的縣城。

任峻是河南中牟人,在陳留為官,對他來說非常舒服。

當初曹操將他留在這裡,也是出於多方面的考慮。

任峻的夫人是曹操的從妹,可以就近照顧家人。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

任峻不僅通曉軍事,更擅長屯田。

在陳留做太守,比到邊疆從軍更能發揮優勢。

劉協巡視了一圈後,對任峻的政績非常認可。

陳留雖然還沒有大規模的推行度田,但之前大戰多次,人口損耗很大,空閒的土地不少,集中屯田很方便。

早在曹操控制兗州的時候,夏侯惇就在這裡屯田,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任峻在夏侯惇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控制了大部分的桑田和染料產地,理由也很充足:要重建三服官,為朝廷提供衣物。

陳留襄邑有首屈一指的紡織產業,號稱錦繡襄邑,置三服官,專門為宮裡提供衣物服飾。

但這只是幌子。

劉協刻意控制後宮規模,甚至取消了宦官的編制,哪裡需要專門建三服官來提供衣物。

襄邑的產品只有一小部分進了宮,大部分被任峻賣了。

襄邑的絲綢產品質量好,花色新,倍受胡商歡迎。

有的人甚至專門跑到襄陽來蹲守,就是為了能第一時間拿到貨。

這也帶動了陳留的復甦。

手裡有了錢,自然好辦事。

任峻用這些錢疏浚水利,加大墾荒力度,還建起了學堂,招收貧民子弟入學。

聽到訊息,從各地返回的難民,大部分被任峻安排到工坊裡做事,條件就是適齡的子女可以免費入學,接受三年教育。

三年之後,可以推薦到太學深造,也可以在郡縣為吏,或者在本地工坊務工,成為有一定讀寫能力的技術工人。

陳留的郡學不僅教讀書識字,還教與紡織印染有關的一切技術。

走出學堂門,就是一個合格的工人。

難民對此很滿意。

做工的收入比種地多,子女讀書的機會更難得。

任峻也滿意。

有了充足的工人,工坊的人力成本得以降低,產量卻蒸蒸日上。

聽了任峻的介紹,劉協非常滿意。

就算任峻的政績有一定的水分,他的思路也是可取的,積極的,絕不是那種但坐嘯的名士太守可比。

這樣的人才是朝廷需要的人,既有信念,又有實現信念的能力。

劉協讓任峻將他的施政方法寫成文章,在邸報上發表,並提交給司徒府討論,以期在更多的郡縣進行推廣。

現在的制度有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人亡政息。

陳留治理得再好,那也是任峻一個人的事。

一旦任峻離開陳留,下一任太守很可能會將這些規矩全部推翻。

劉協希望將這樣的施政形成制度,不能輕易改變。

他已經收到司徒府的上計報告,陳留郡在裡面排名比較靠前,但一個字也沒有提具體施政措施。

這倒不是司徒府有意漠視,而是之前的上計就是這麼做的,只問戶口增減、墾地面積、賦稅多少、有無盜賊等具體成果,不問施政措施。

那些都歸結於太守、縣令長個人的道德、能力,會影響他們個人的前程,卻沒有形成制度的可能。

劉協想慢慢改變這一點,用制度來管理,而不是全部依賴官員的個人能力。

就像他建講武堂、農學堂一樣,不是將進步依賴個別天才的靈光一現,而是著重於知識積累,為更多的天才出現提供土壤。

說到施政,任峻侃侃而談。

一說到寫文章,任峻卻有些為難。

他沒寫過這樣的文章。

或者說,他從來沒想過這些瑣事也可以寫成文章,還要發表在邸報上,供更多的人參考。

劉協很認真的對他說,你千萬不要妄自菲薄。

如果天下諸郡都能像陳留這樣,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發展的產業,何愁王道不興?王道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為了表示重視,劉協又安排曹昂、諸葛亮協助任峻整理記錄。

他還對曹昂說,好好領會,這些都是你將來到地方任職的寶貴經驗,書上學不到的。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皇帝跪了:你管這叫村子?

會員包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