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和跟著田疇向前走,沿途看到不少羌人。

有男有女,三三兩兩地站在一起,有說有笑。

看到他們走過來,紛紛撫胸向他們行禮。

田疇含笑致意。

劉和大感奇怪。

“子泰,你認識這麼多羌人?”

“不認識,這些都是最近來見駕的羌人頭領的家眷,我哪能認識這麼多.”

田疇笑道:“只是同為天子駕前之臣,彼此客氣罷了.”

“羌人也能如此知禮?”

劉和想起剛才天子堪稱粗俗的表現,疑惑不已。

田疇哈哈一笑,又低聲說道:“公衡,你應該見過烏桓人、鮮卑人見令尊吧?”

“見過.”

劉和臉上露出一絲悲傷。

“難道羌人還不如烏桓人、鮮卑人知禮?”

劉和一愣,隨即又道:“也強不到哪兒去吧.”

“你這個觀點要改.”

田疇回頭看了一眼。

“這和朝廷教化羌人的詔令不符,也和事實不符。

比起烏桓人、鮮卑人,羌人與中原衣冠的血脈更近。

根據收集來的歌謠判斷,羌人是炎帝的子孫,與涼州人同源,歷史可以追溯到秦非子牧馬天水的時期,至今不過千年.”

劉和忍不住笑了。

“誰說的?”

“別急,等你有空,聽蔡令史講講書,你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不過我還是要再提醒你一句,這是朝廷教化羌人,安定涼州的大政,你不要一時意氣.”

劉和點點頭,沒有再說什麼。

他沿著長城,一路走來,知道天子為了穩定並涼費了多少心思。

駐蹕涼州兩年有餘,才將韓遂調離涼州,眼下正是竟全功的大好時機,不容有失。

他不由得將父親劉虞主政幽州的舉措與天子當前相比,暗自讚歎。

不得不說,天子的手段更高明。

劉虞雖然善待烏桓人、鮮卑人,卻從未想過教化他們,胡漢界限分明。

再過一百年,烏桓人還是烏桓人,鮮卑人還是鮮卑人,不會變成漢人。

可是照天子的手段,只怕再過兩代人,羌人就會和漢人沒什麼區別,從此以後只有涼州人,沒有漢羌之別。

“真聖天子也.”

劉和感嘆道:“若是當初孝武討伐匈奴時便能如此,三百年過去,如今又豈有匈奴之說?匈奴化為漢人,守護邊疆,烏桓、鮮卑又豈有興盛之可能?”

田疇撫掌而笑。

“不愧是太傅之子,最能體會朝廷之意。

公衡,不久的將來,你一定能成為大漢的棟樑,無愧於父祖血脈.”

兩人說著話,來到一頂空帳篷。

田疇走進帳篷,看了一圈,轉身對劉和說道:“公衡,這裡雖然簡陋,卻還算整潔。

你且住下,我再去取些用具來,尤其是甲冑……”劉和站直了身體,鄭重地向田疇行了一禮。

“子泰,多謝.”

田疇有些詫異,一邊還禮,一邊笑道:“為何謝我?”

“若非你留在行在,又寫書信給我,我未必會出現在這裡.”

劉和說道:“我相信你的眼光,這才對朝廷有了信心,不遠千里而來.”

田疇恍然。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你在行在待些時候,會更有信心.”

劉和連連點頭。

——時隔兩日,劉協再次召見劉和、田疇,諮詢關東形勢。

劉和、田疇應邀而來,發現賈詡、趙雲也在座,案上鋪著關東的形勢圖,標註著幾方勢力。

劉和瞅了一眼,便大致猜到了此次會議的主題:徐州。

袁紹率主力渡河,再次進入兗州,然後揮師東向,麾指徐州。

在青州方向,另有一支偏師,由北海國南下,直奔琅琊。

不用猜,都知道徐州牧劉備的日子難過了。

劉協開門見山。

“公衡,你是東海人,熟悉當地形勢。

你說說,劉備能支撐多久?”

“如果他沒有望風而降的話,能支援一兩個月.”

劉和也不掩飾,直截了當地說道:“劉備勇悍,但不通兵法,亦不通經義,難得當地大族歡心。

兵力既少,錢糧亦不足,難當袁紹兵鋒.”

“他會望風而降嗎?”

劉協直視劉和,目光平靜中透著一絲歡喜。

僅僅兩日,劉和的氣色便有了明顯的變化。

他更從容了,沒有了那麼多的患得患失,可以直抒胸臆,暢所欲言。

“陛下,降與不降,不在劉備.”

“在誰?”

“在徐州大族、豪強。

他們有兵有糧,若與袁紹呼應,絕非劉備所能抵擋.”

劉協轉向趙雲。

“子龍,你的意見呢?”

趙雲微微欠身。

“陛下,臣以為,窮則思變。

劉備雖讀書不多,但為人仁義,頗得民心。

生死存亡之際,正是革故鼎新之時。

朝廷若能懸以重賞,啟以新義,使劉備君臣併力,未必不能守住徐州.”

“重賞?”

劉協嘴角微挑。

“怎麼賞?萬戶侯嗎?”

趙雲起身離席,一揖到底。

“陛下,劉備本是中山靖王之後,只是年代久遠,枝屬已疏,不列於宗室,與庶民無異。

劉備少有大志,以血脈為榮,若陛下能許以宗籍,劉備必能以死相報.”

“是麼?”

劉協嘴角的笑意更盛。

趙雲撩起衣襬,跪倒在地,再拜。

“臣冒昧,願以真定趙氏一族百口,保薦劉備.”

劉協微怔,轉頭看向劉和、田疇。

“公衡,子泰,你們看呢?”

劉和、田疇互相交換了一個眼神,長身而起,拱手致意。

“臣附議.”

田疇又道:“子龍不遠千里而來,為陛下效力,可謂知人。

他既相信劉備,必有所據,臣願與他共薦劉備,請陛下三思.”

劉協又看向賈詡。

“先生,你覺得如何?”

賈詡撫著鬍鬚,微微一笑。

“陛下再興大漢,真正的庶民也能以功封侯,更何況是宗室之後。

只要劉備能立下大功,復他宗籍也是應該的.”

劉協深吸一口氣,又緩緩地吐了出來。

他對劉備一向沒什麼好感,是因為劉備雖然以宗室自居,還曾參與衣帶詔,但他後來的所作所為卻看不出他有半點心懷漢室。

漢獻帝還沒死,劉備就急急忙忙的宣佈曹丕弒君,並自立為帝。

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他可以認同劉備是個英雄,卻無法認同劉備是個忠臣,只當他與曹操、孫權一樣。

可是仔細一想,他又意識到自己有些先入為主,甚至是苛責賢者。

劉備大半生都在流浪,直到建安十三年的赤壁大戰之後才有了半個荊州立足,建安十九年後才有了益州,真正擁有了自己的地盤。

在此之前,他寄人籬下,連生存都是問題,哪有能力為朝廷效力。

至於代漢,他連三分天下的想法都不敢有,又豈能有覬覦皇權之心。

而建安十三年,曹操復丞相之制,代漢之心已經昭然若揭。

考慮到此時此刻,連曹操、孫策都不敢有代漢之心,劉備就更不可能有了。

能恢復宗籍,也許就是他能期望的天花板。

“就依子龍.”

劉協做出了最後的決定。

給劉備一個機會,也給大漢一個機會。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秦:撿到少年的秦始皇陛下

夢夜雨未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