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板甲,羅志學是有些想法的,但也僅僅是一些小想法而已。

但是相對於板甲,其實他更加註重鋼材的量產以及加工的技術本身。

如果能夠量產鋼材,哪怕只是近代時期的那種小規模量產,並能夠進行大規模加工,那麼用處大了去。

不管是機械還是軍事又或者是其他諸多方面,都能夠得到極大的推動。

只不過想要和近代工業國家一樣,直接大規模的生產鋼材這難度太大了,這背後需要的是一個完善的工業體系,遠遠不如現在的羅志學所能夠折騰的。

所以羅志學也就把目標放在了現在人常用的一些鍊鋼辦法上,比如宋鐵匠他們現在用的鍊鋼法。

羅志學看過他們之前在三水村鍊鋼,大體上就是以熟鐵為料鐵,並放上生鐵,高溫使得生鐵融化後滲入熟鐵當中,進而得到粗鋼。

整個操作方法其實挺簡單的,隨便搭個爐子、風箱就能夠搞。

但是這種土法煉鋼產量非常低,至少和羅志學心目中的鋼材大規模量產不沾邊。

而產量低也就意味著價格高,難以推廣大量使用。

羅志學打算後頭和宋鐵匠琢磨琢磨,改進現有鍊鐵、鍊鋼的技術和工藝,爭取進一步提高鋼鐵產能並降低成本。

如果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的話,羅志學也不介意直接使用傳統方法練出來的鋼材打造刀、矛、板甲等武器裝備,用以裝備精銳部隊。

——看過盔甲的生產後,羅志學帶人繼續前往箭廠和彈藥廠進行了視察,箭廠沒啥好說的,就是打造箭支的地方,也沒啥特殊先進的工藝,不外乎就是利用了一些原始的機械進行加工而已。

這些主要是為了節省人力,用於重複性比較高,用力也不大的工序上,比如打磨,轉孔等工序。

彈藥廠那邊,主要還是生產實心炮彈和霰彈,鉛彈,另外也在嘗試自行製造火藥,只不過自行火藥的原料也需要外購,並且硝石、硫磺這些東西還特別貴,唯一值得注意的是,羅志學稍微改進黑火藥配方。

再有什麼原料提純、火藥顆粒化等工藝,明王朝時期其實已經很完善了,和歐洲同期也差不多,唯一的區別就是歐洲同行們很多使用水力機械進行加工,提升了生產效率,而明王朝的工匠們大多還停留在人力階段。

後續如果產量需求大的話,保鄉營這邊的彈藥廠也能夠在火藥生產環節裡上水力機械的。

技術上不存在任何難度,只看是否需求罷了,主要是打造一整套用於火藥生產的水力機械也是耗時耗力,成本不低的,如果需求不是太迫切的話,還不如直接人工搞呢。

而現在保鄉營這邊的火藥生產,自然是小作坊中的小作坊,連原料都沒多少,需要的人也沒多少,現在一個月能夠弄出幾百斤火藥就很不錯了,上什麼水力機械啊,直接人工生產,頂多弄點輔助機械工具就完事了。

看過了箭支和彈藥生產後,羅志學沒有停留,而是繼續前往火炮廠,不過現在的火炮廠裡沒啥好看的,畢竟火炮的生產動不動就是幾個月的,現在都還停留在製作模具的階段。

羅志學只是去逛了一圈,再一次強調了鑄造火藥要保持保量後就轉頭去了火槍廠。

火槍廠才是今天羅志學視察兵器作坊的重頭戲。

因為根據羅志學對步兵的改革,未來對火槍的需求會非常大,一個步兵哨就得六十隻火槍。

現有的五個步兵哨如果全面改革換裝,就得需要三百支火槍呢。

但是現在保鄉營裡只有繳獲的五十多條鳥銃,此外還有之前幾個月裡嘗試打造的十多條火槍。

然而自行打造的這十多條火槍,多是用來進行各種測試的,連口徑都有好幾種呢。

宋鐵匠依舊在羅志學面前解說著:“經過我們前期打造的十多條火槍進行對比試驗後,我們最終選了中等型號的火槍進行生產.”

羅志學對此自然是不陌生的,實際上火槍的最終選型還是他親自敲定的,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資料就是十八毫米的口徑了。

這年頭的明軍使用的鳥銃口徑不一,小的只有八九毫米,大的有十三毫米左右,此外還有一些大鳥銃,也就是使用腳架的重型火繩槍,口徑大概十九毫米左右。

羅志學經過了前期的對比測試後,認為太小的口徑雖然高初速,打得遠,但是火槍兵作戰都是在百米內開火,所以能打幾百米的滑膛槍沒有任何意義。

而那些槍管更長的重型火繩槍對保鄉營而言也沒太大意義,有這功夫玩重型火繩槍,還不如直接推幾門兩百斤輕炮過去呢,一轟對面就都倒下一片……最終,羅志學選擇了十八毫米大小的火繩槍,不是重型火繩槍那種長槍管的,而是和單兵鳥銃差不多大小,只是單純口徑大一些而已。

畢竟大小和重量都可以接受的情況下,自然是口徑大一些好,這樣在有效射程內的破甲能力也就更加強悍。

這種火槍在百米內打穿如今東亞地區裡的各種盔甲,甭管是歐洲人的板甲,還是東亞人的扎甲、魚鱗甲還是布面甲又或者什麼棉甲,只要不是太變態,厚到士兵穿不動的盔甲,總之都是一打一個洞,再打還是一個洞……實際測試的時候,在百米內,這種火槍直接打穿了保鄉營用自己土法打造的鋼料打造的一片鋼甲片,這鋼片的防護能力比各種鐵甲強太多了,但是照樣扛不住!對這種新的火繩槍,羅志學還是非常重視的,為了能夠早日量產,羅志學給火槍廠那邊幾乎無限的支援。

有限的鐵料有限供給,水錘優先使用,優秀工匠也是直接給抽調過去,另外還徵召了一批青壯做工,不用給什麼工錢,給口飯吃就有大把青壯搶著來還親自和宋鐵匠,黃木匠他們一起設計了一大堆的輔助機械裝置,又把造火繩槍的各道工序進行區分,安排不同的人負責不同的工序。

為了確保分工製造的零部件還能通用,又是親自制定了一整套嚴密的統一測量標準和工具。

可以說,如今兵器作坊裡其他分廠所用到的東西i,最開始都是羅志學為了打造火繩槍而弄出來的。

尤其是各種輔助機械裝置更是如此,這些木,鐵為主要結構,只具備了最基礎加工能力的各種車床、鏜床等等,其實都是專門為了造槍而設計出來的。

其他軍械武器的生產也之所以能用上,純粹是搭了順風車而已。

而花費了羅志學巨大精力的火槍生產,在經過了三水村時期的試驗、測試以及設計工具、設計工序流程階段後。

最終在松山村建立了第一個專門的火槍廠。

羅志學看著其內大小數十架不同型別的原始機械裝置,再看看其中忙碌工作著的數十名工匠和普通民夫,嘴角不由得微微玩起。

為了折騰出來這座火槍廠他可花費了不小的心思,如今總算是初成規模了。

如今他所需要做的就是等待!宋鐵匠也看出了羅志學臉上的喜悅,當即上前道:“大將軍,我們現在已經開始嘗試用您說的流水線法進行分工打造火槍.”

“雖然現在工匠們還不算熟練,打造的速度比較慢,但是也遠遠比我們以前的老辦法打造強得多.”

“而且這種辦法對工匠的要求也低得多,不用從頭到尾學會全部工序,只需要專精於其中一道工序就可以了,哪怕不是工匠,只是普通的民夫經過短時間的訓練後都可以勝任.”

羅志學微微點頭:“流水法固然好,不過你們要千萬注意,一定要確保誤差,一定要統一度量.”

流水生產線這東西本身沒什麼稀奇的,不過是把諸多工序拆分後,讓工人們專精於其中一項,繼而提高熟練度,提高效率。

但是這裡頭也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誤差。

如果誤差過大的話,分工序打造出來的零部件就無法組裝起來了……所以對於現在的所謂流水線式生產而言,拆分工序不是問題,重點是要控制誤差,要不然很容易就搞出來一大批無法組裝的零部件,因此統一度量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宋鐵匠道:“大將軍您放心,之前您重點提過這個問題,卑職是重點盯著呢,現在廠子裡用的各種尺子都是我原來用的那套尺子復刻出來的,絕對不會耽誤事的.”

測量標準用公制還是傳統市制其實都無所謂,但是一定要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要確保所有尺子裡測量出來的某個長度是一致的。

不能這個長一點,那個短一點!羅志學道:“這就好,宋師傅,如今這火槍廠也算是建起來了,這一個月能產多少火槍?”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從縣令開始無敵

迪迦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