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語錄】凡任事之人,但求腳踏實地,顛撲不破。

其初或多磨折,久後著有成效,則浮言自息也。

【曾國藩軼事】曾國藩根據自己的辦事經驗,總結出“天下事當於大處著眼,小處下手”這句名言。

咸豐九年(1959)十月,他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說:近年軍中閱歷有年,益知天下事當於大處著眼,小處下手。

陸氏(陸九淵)但稱先立乎其大者,若不輔以朱子(朱熹)銖積寸累功夫,則下梢全無把握。

故國藩治軍,摒去一切高深神奇之說,專就粗淺纖細處致力,雖坐是不克大有功效,然為鈍拙計,則猶守約之方也。

在實踐上,曾國藩凡事都從全域性、大處考慮,但小處的具體步驟又有條不紊,極有章法。

他一生中,堅持早起,每日必讀數頁書,堅持親自寫家書、批文稿,以勤儉自戒,從不敢違背。

正是在這些小事上能認真對待,才保證了他宏大目標的實現。

在用兵治軍上,曾國藩也是從小事抓起。

1858年,他教導剛剛從軍不久的弟弟曾國荃說:“治軍總須腳踏實地,克勤小物,乃可日起而有功.”

所謂腳踏實地、克勤小物,正是說從小處、實處做起。

曾國藩治軍,不僅一切營制、規則、將領選拔任用都親自決定,就是訓練他也一手抓起。

他經常親臨訓練場,指揮訓練,親自進行思想工作。

當時湘軍的《愛民歌》、《水師得勝歌》等,都是他親筆所寫。

曾國藩對軍中細事無不關心,地形勘察,他力主將領要親自進行,不能依靠道聽途說。

對武器軍械,他更是關心備致,對規格都作了明確規定。

如規定矛杆用的竹子必須是“老而堅者”,桐木必須是“小樹圓身,大樹鋸開者不可用”。

鄒壽璋辦事很樸實仔細,曾國藩委派他專門負責軍械,但他自己也毫不放鬆,都要親自檢察。

有一次做矛杆不合格,立即下令重做。

曾國藩還親自研究炮子的打造,他發現用熟鐵要比生鐵好,便改用熟鐵,解決了炮子“經藥輒散”的問題,並且使射程增加了一里多。

曾國藩這種腳踏實地,從小處、實處著手的做法,保證事情能按計劃、有步驟地向既定目標發展,從而積少成多,由易而難,為最後的成功創造條件。

用曾國藩自己的話說,就是“我用一功,實腳踏實地,不敢一毫欺人”。

在曾國藩眼裡,志向大、不樸實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視事太易”,把做一件事看得很容易,不屑去做,而是貪難求大。

實際上,這種做法恰恰違背做事的規律。

再大的事,也要從小處做起,再難的事,也要從簡單處做起,可以說是顛撲不破的道理。

然而許多自以為高明的人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兩者相較,曾國藩的真正高明處就顯現出來了。

【智慧解讀】古今胸懷寬廣、懷抱大志的人很多,然而真正能建功立業、傳世不朽的人卻少之又少,這固然與天賦、時機有關,同時也同他們的辦事方法密不可分。

一些人有了遠大志向,卻缺乏一步步腳踏實地去幹的精神,認為自己志在天下,不願去理會“瑣事”,如果這樣,只能流於空想。

凡事都非一蹴可就,都要經過不斷積累、由小而大的過程。

如果只向大處看,而不從必做的小事上著手,就犯了一屋不掃而掃天下的毛病。

儒家的成功學為每個人設計了由修身而齊家,由齊家而治國,進而平定整個天下的道路,就是一條由小處開始向遠大目標前進的路徑。

曾國藩正是沿著這樣一條道路成就大事的。

想法太多,就會墮入空想,這是造成一個人事業大起大落的缺點。

這種人想做的事太多,結果反而一事無成。

其結果還是由於自己的性格弱點所致。

有道是“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

但將軍亦不是想當就能當上的,你不僅要敢想,還要肯幹!如果你時刻想著“統帥三軍”,卻連一個“士兵”該做的事都不做,那又何談“橫刀立馬掃天下”呢?誰會相信你有這個能耐?這就是實幹家與空想家的區別。

而我們若能認識到這一點,那麼就立即劃清夢想與空想的界限,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自己的夢想。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去古代前一天,狂囤億萬物資

伽陀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