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語錄】用兵以得人心為第一義,非獨今日剿捻為然,古來平寇亂者,莫不皆然。

【曾國藩軼事】曾國藩作為受過傳統倫理教育的知識分子,等級的觀念是很強的,他之所以在軍營中推行仁義,其出發點是做人的本性,是來自於人類天然的同情之心。

曾國藩在咸豐四年(1854)六月給王正誼的信中說道:兵勇雖賤,亦人子也。

彼負血肉之軀,正與吾輩同耳!飢寒之不免,而欲其爭先死敵,秋毫無犯,此為不可得之數。

行軍打仗,對待士兵,就要關心他們的衣食住行,關心他們的疾苦,愛兵如愛子,用自己的真誠之心去對待自己的部下,對待自己計程車兵,這樣才會得到士兵們的真心擁戴,士兵們走到戰場才會拼死殺敵,以報答將領們的知遇之恩:我輩帶兵勇,如父兄帶子弟一般。

無銀錢、無保舉是小事,切不可使他因擾民而壞品行,因嫖賭洋菸而壞身體,個個學好,個個成才,則兵勇感恩,兵勇的父母妻子也感恩了。

將領之管兵勇,如父兄之管子弟,父兄嚴者,其子弟整肅,其家必興;溺愛者,其子弟驕縱,其家必敗。

曾國藩就是透過把治家的理論,對待子弟的理論移植到軍隊中去,在軍隊內部建立軍人的第二家庭,讓他們來到軍隊就像來到了自己家一樣,感受到溫暖。

在他的帶領下,湘軍內部逐漸形成一種親和團結的氛圍。

曾國藩要求將領們在對待士兵時要像對待自己的子弟一樣,不僅要嚴厲,而且要呵護,關心他們的成長。

曾國藩自己首先也是這麼做的,因為他知道,良好風氣的養成,是在上者以身作則,積極推行的結果,他曾經這麼說:風正與否,則絲毫皆推本於一己之身與心,一舉一動,一語一默,人皆化之,以成風氣。

故為人上者,專注修養,以下之效之者速而且廣也。

清朝末世,戰亂蜂起,曾國藩作為一個生活在這樣時代裡的儒將,建功立業,精忠報國的信念時時刻刻在他的心裡湧蕩。

而封建王朝原有的綠營、八旗兵已經出現嚴重腐化墮落的跡象,紀律廢弛,作風敗壞,戰鬥力差,想依靠這樣一支部隊來達到保衛王朝的重任是不可能的。

為此,封建王朝不得不動用一切可能的力量來維護岌岌可危的政局。

曾國藩的湘軍就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產生的。

曾國藩把自己以前學到的封建倫理以及平時對治理軍隊的想法切實地推行到自己親手建立的這支部隊中,仁義之師的想法因此而來。

曾國藩的湘軍作為一支非正規軍,要想得到王朝的認可、人民的支援,就要有自己軍隊的特色。

曾國藩就是以仁義之師來作為自己的治軍方向的。

為了實現自己仁義之師的目標,曾國藩常常把“仁”掛在嘴上,他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如是,顛沛必如是;一不如是,則流人小人而不自覺矣.”

也就是說,要做到仁,就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符合禮的要求。

【智慧解讀】父兄和子弟之間,在血緣上有天然的親密關係,同時,也由於封建倫理的教育,父兄和子弟之間,也有一定的距離,正是這個距離,使子弟們保持了對父兄們的敬畏之心。

在軍隊內部有了這層關係後,將領們在對待自己的部下時候,就會想他們之所想、急他們之所急,生死與共,榮辱同享。

打起仗來,才會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後來的革命將領蔡鍔對曾國藩的這個理念非常贊成,他說:“帶兵如父兄之帶子弟一語,最為慈仁貼切。

能以此存心,則古今帶兵格言,千言萬語皆付之一炬.”

對於現代團隊領導者而言,可以說,帶兵如帶子弟就是克敵制勝、贏得競爭的法寶。

俗話說得好,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又說“人心齊,泰山移”,全體團隊成員的同心協力、一致努力是團隊能獲得最終成功的有力保證。

而要做到這一點,領導者就要多關心團隊成員的生活,對他們遇到的事業挫折、感情波折、病痛煩惱等“疑難病症”給予及時的“治療”和疏導,建立起正常、良好、健康的人際關係、人我關係,從而贏得成員對團隊的忠誠,增強成員對團隊的歸屬感,使整個團隊結成一個凝聚力很強的團體。

曾國藩就是透過在湘軍中灌輸這種父子兄弟關係的理論來加強軍隊內部的團結,提高軍隊的戰鬥力,避免出現以前綠營、八旗兵面臨困難危機就四散奔逃,各不相顧的弊病。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去古代前一天,狂囤億萬物資

伽陀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