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語錄】凡做人,當如花未全開月未圓滿之時。

花盛則易落,月滿則必缺,水滿則易傾,人滿則招損。

【曾國藩軼事】曾國藩深悉驕則必敗的道理,他總結說,古今有才者敗,離不開一個“驕”字,平庸的人敗,離不開一個“惰”字。

他又說,古來凶德致敗,不過二端,一為長傲,一為多言。

不僅用兵如此,做人、為官、處世,無不如此。

1867年,他總結了僧格林沁剿捻慘敗身亡的教訓,認為是由於僧格林沁視敵太易,心生驕氣,故此輕兵急進,因此致敗。

他告誡湘軍將領蔣益澧說:從古兵事,多敗於輕忽。

前此僧邸所部輕視此賊,而良馬多被賊奪,近日湘、淮各軍輕視此賊,而洋槍又多被賊奪……不過有些將領還是未聽其所勸,輕易出兵,接連有郭松林遇伏,所部損失大半,張樹珊、彭毓橘兵敗身死的教訓。

曾國藩因遭遇過太多的失敗,所以性格日趨謹慎。

他認為,“慎”字是治療驕病的良方,可以使人立於不敗之地。

他曾對心腹幕僚李榕說過:“用兵久則驕惰自生,驕惰則未有不敗者。

‘勤’字所以醫惰,(‘慎’字所以醫驕……以‘誠’字為之本,以‘勤’字‘慎’字為之用,庶幾免於大戾,免於大敗.”

以“慎”字醫“驕”,曾國藩主張用兵以穩慎為基礎,得一“穩字訣”,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他在給吳國佐的信中說,你部新集中的部隊,宜合不宜分。

應當在徽州堅築營壘,戍守城垛,“以立於不敗四字為主”,如果沒有十分把握,只能專保郡城,不可輕易出擊。

但吳國佐自以為善於用兵,沒有聽曾國藩的勸告,輕出應敵,慘敗而歸。

曾國藩堅決反對單兵輕進,認為這是輕敵致敗之兆。

他主張合兵一處,因為合兵就像握緊的拳頭,勢力既強,可戰可守,可進可退。

而如果分兵,就像五指張開,雖然靈活,但力量分散,易於受傷。

為此,他主張在兵力不足時,寧可合兵堅守一處最重要的地方,放棄其他次要的地方。

穩紮穩打的戰略後來總結為湘軍致勝的秘訣。

曾國藩的謹慎並非膽小怕事。

謹慎為他贏得了深思熟慮的時間和餘地,也為他避免太多的失敗提供了保障。

他不僅用兵謹慎,為官同樣謹慎,戒驕戒躁。

1860年,鮑超因功由總兵升為提督,露出驕傲的情緒,曾國藩立即寫信告誡說:凡做人,當如花未全開月未圓滿之時。

花盛則易落,月滿則必缺,水滿則易傾,人滿則招損。

貴鎮統師日多,聲名太盛,宜常存一不自滿之心,庶幾以謹厚載福。

此處所謂謹厚載福,即是說以謹慎糾自滿之弊,才可保福避禍。

一年後,他又去信,重述了一遍,將這番道理又歸納為“小心大度”四字。

其中“小心”,即指謹慎,用以防止驕傲、輕忽。

甚至對得意弟子李鴻章,他也如此告誡過。

【智慧解讀】曾國藩用兵由敗轉勝,為官常保不敗,為後人豔羨不已。

實則根本一條,就是“慎”。

民國時著名清史學家蕭一山在其《清代通史》中下了這樣的斷語:“國藩以謹慎勝,宗棠以豪邁勝.”

可謂精當之論。

“驕兵必敗”,軍事上許多失利往往由“驕”字而生。

許多人經受得了失敗的打擊,卻受不了勝利的衝擊,多少取得了一點勝利,就忘乎所以,結果由勝轉敗,留下了遺憾。

成功往往導致自負,從而導致失敗,這幾乎已成規律。

所以我們無時無刻不要忘記:凡做人,當如花未全開月未圓滿之時。

花盛則易落,月滿則必缺,水滿則易傾,人滿則招損。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之賊駙馬

我愛冰兒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