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語錄】凡過謙則近於偽,不可不慮。

【曾國藩軼事】曾國藩雖推崇“謙”字,但也告誡手下不可過謙,他曾對吳坤修說:“凡過謙則近於偽,不可不慮.”

劉長佑是湘軍大將,戰功卓著,但他對曾國藩極為尊敬,寫信必自稱“晚生”。

曾國藩說他過謙近偽,並開玩笑說廣西盛產三七,可送三七二斤,捐免“晚生”二字。

他本是說笑,不料劉長佑真寄來一大包三七,不過卻沒有撤掉這兩個字。

曾國藩待人待下都很謙虛,但他把“誠”字看得更重要,把“實”字作為立身的準則。

所以雖然謙虛,卻很少有人說他偽。

只有左宗棠說他專標一“偽”字。

這是因為左宗棠性情剛猛,不拘小節,直來直去,而曾國藩是理學家,很注重身份、禮節,兩人行事風格不同,也就不足為怪了。

但曾國藩對左宗棠始終倚信不疑,極為看重,後來左宗棠也終於改變了自己的看法。

胡林翼行事善變通,為湘軍大計,曾與湖廣總督官文交結,甚至有過謙之嫌。

李續宜認為他太虛偽,向曾國藩抱怨。

曾國藩託人詳細介紹了胡林翼的為人,以及對李氏兄弟的器重、賞識,說:“潤帥非全無權術者,而待迪、希兄弟則一片至誠,實無絲毫權術.”

李續宜終於反省,知道胡對他和兄弟李續宜是誠心相待,從此樂於聽胡林翼指揮。

就連曾、胡這樣的官場高手都曾被人認為虛偽,可見保持“謙”字分寸之不易。

但曾、胡終於改變別人的看法,更是依賴一“誠”字。

【智慧解讀】“過謙則近偽”,這句話是明末清初大學者顧炎武提出的。

“謙謙君子”本是儒家所要塑造的理想人物模式,但在自古以來形成的“重謙”傳統中,“謙虛”不再是一種內化於心的個人美德,而是漸漸外化為繁文縟節,使無數人飽受其累。

而更多人本來無此美德,因為慕謙虛之名,爭相崇尚,謙虛便成了一種形式。

謙虛的本來意義也由此失去了。

據說許多外國人認為中國人虛偽,就是對這種社會交際形式不理解的緣故。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因過於謙虛,或者說是僅注重形式,而不加強自身的精神素質,這種謙非出自本心,本身就是虛偽的。

每個人都如此,則造成了交際上的複雜化,大大增加了交際成本。

在中國自古就有辦事難的說法,難不在事本身,而難在與人打交道。

所以有人把辦事的學問總結為交際的學問。

過多的交際成本降低了社會的工作效率,同時虛偽之風大盛,人性中淳樸、相互信任的一面被掩蓋,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

謙虛固然是美德,它是持身保家的重要方法,也是自我修養的必備手段。

但是謙虛必須有一定的分寸,要清楚什麼時候該謙虛,什麼時候不該謙,謙到什麼程度,都有一定的藝術性。

其中分寸,無一定之規,因人而異,也因時代不同、社會風氣不同、具體事情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別。

謙本來是要尊重他人,而最終目的是要使自己也獲得他人的尊重。

因此,自尊是謙虛的基本前提。

但如果太過謙虛,甚至於卑躬屈膝,不僅不會獲得別人的尊重,反而令人輕賤自己,那就適得其反了。

自尊是每個人都有的,但謙虛表現得太過,會引起別人的誤會,所以,一定要注意分寸。

防止過謙的辦法,是用“實”、“誠”兩字訣加以糾制。

“實”,則從實際出發,名實相符,則絕不會過謙。

“誠”可制“偽”,即使是謙虛,若一本赤誠之心,也無人不受感動,無人會誤認為虛偽。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奪晉

錦鴻J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