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語錄】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

古之精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

欲求變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志。

即以餘生平言之,三十歲前最好吃煙,片刻不離,至道光壬寅十一月二十一日立志戒菸,至今不再吃。

四十六歲以前做事無恆,近五年深以為戒,現在大小事均尚有恆。

即此二端,可見無事不可變也。

爾於“厚重”二字,須立志變改。

古稱金丹換骨,餘謂立志即丹也。

【曾國藩軼事】曾國藩的同鄉好友歐陽兆熊曾經認為,曾國藩的思想一生有三變。

早年在京城時信奉儒家,治理湘軍、鎮壓太平天國時採用法家,晚年功成名就後則轉向了老莊的道家。

這個說法大體上勾畫出了曾國藩一生三個時期的重要思想特點。

曾國藩紮實的儒家功底,是在做京官這個時期打下的。

他用程朱理學這塊敲門磚敲開了做官的大門之後,並沒有把它丟在一邊,而是對它進行了深入研討。

在新的環境裡,他得到了唐鑑、倭仁等理學大師的指撥,登堂入室,其理學素養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他不僅對理學論證綱常名教和封建統治秩序的一整套倫理哲學,如性、命、理、誠、格物致知等概念,有了深入的認識和理解,而且還進行了理學所重視的身心修養的系統訓練。

這種身心修養在儒家是一種“內聖”的功夫,透過這種克己的“內聖”功夫,最終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

他還發揮了儒家的“外王”之道,主張經世致用。

唐鑑曾對他說,經濟,即經世致用包括在義理之中,曾國藩完全贊成,並大大地加以發揮。

他非常重視對現實問題的考察,重視研究解決的辦法,提出了不少改革措施。

曾國藩對儒學,尤其是程朱理學的深入研求,是他這個時期的重要思想特點,而對於這一套理論、方法的運用,則貫穿於他整個一生。

曾國藩的老莊思想,始終都有表露。

他常表示,於名利之處,須存退讓之心。

自太平天國敗局已定,即將大功告成之時,這種思想愈強烈,一種兔死狗烹的危機感時常縈繞在心頭。

他寫信給弟弟說,自古以來,權高名重之人沒有幾個能有善終,要將權位推讓幾成,才能保持晚節,天京攻陷之後,曾國藩便立即遣散湘軍,並作功成身退的打算,以免除清政府的疑忌。

三個時期不同的思想傾向,說明曾國藩善於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從諸子百家中汲取養分。

容閎說,曾國藩是“舊教育中之特產之物”。

無疑地,在曾國藩身上,熔鑄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各種基因,正是這些基因,使曾國藩成了封建社會的“三不朽”人物和最後一個精神偶像。

關於曾國藩處世態度由酷峻變柔順有一個重要的過程。

這個過程即發生在1858年。

曾國藩初出治軍,嚴刑峻法,手段非常刻薄,可以從他殺李金陽事件看出其殘酷無情,且與疆帥多相忤。

然自1858年再起,則大變矣。

這一變化過程有記載說:……先是文正(曾國藩)與胡文忠(胡林翼)書,言恪靖(駱秉璋)遇事掣肘,哆口謾罵,有勸效王小二過年永不說話之語。

至八年奪情再起援浙,甫到省,有“敬勝怠,義勝欲,知其雄,守其雌”十二字,屬恪靖為書纂聯以見意,交歡如初,不念舊惡。

此次出山後,以柔道行之,以致成功,毫無沾沾自喜之色。

即可見曾國藩之待人接物,前後判若兩人。

世謂曾國藩以禹墨為體,老莊為用,實則曾國藩在1858年以前以禹墨為體,申韓為用。

1858年以後,始改而趨巽順。

如果將曾國藩的一生處世也按三個階段來劃分,亦各有其特點:第一階段,為銳意進取奮發向上的時期;第二階段,為擘畫經營,功德圓滿之時;第三階段,為自主自抑,持盈保泰,不在勝人處求強的平和時期。

民國的何貽說:就曾公之三個時期而言,則早年生活,如朝暾初出,氣象蓬勃。

無論情感意志,學問德行,均有蒸蒸日上之概。

及至中年,則如白日麗天,盛極一時,無論道德學問,事業文章,均已漸臻成熟,蔑以復加。

洎乎晚年,宛若斜陽晚照,好景無多,雖德量愈醇,令人仰慕,志氣事功,亦少替矣。

可見曾國藩的處世,不僅是一生三變,甚可說是一生多變。

一條路走到底,是不明智之舉。

成功者都有一個特長:隨機應變,巧中取勝。

曾國藩一生經過三次大調整,不停地變化以適應形式,終於鑄就了千古聲名。

【智慧解讀】成大事者無不善變。

曾國藩一生三變,章太炎稱他是“善變人”。

他精於明變,洞察天下變化規律,因此有遠見卓識;他善於求變,不斷調整自我,因此能與時推移,順應潮流;他敏於應變,無論何等危急,總能化險為夷,轉敗為勝;他慎於用變,穩慎為基,有條不紊。

“變”之一字,概括了他一生的謀略大旨,彰顯其事業成功大道。

不過,曾國藩求變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對時代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採取正確的措施,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這就是“適時”求變的真正含義。

倘若是一般人,最多是善於隨機應變、處理危局就難能可貴了。

曾國藩最大的超人之處就在於他不斷改變自我,根據形勢趨向而更改人生取向,因此每一變都躍上一個新臺階,最後終於躍居時代潮頭之上,成為最幸運、最成功的弄潮兒。

正是曾國藩適時求變,奠定了他非凡事業的基礎。

事實上,這世間的一切生物都必須適應環境,因為只有適應了,有了相應環境下的生存本領,才有機會繁衍生息。

人類亦是如此,一個人只有正視環境、適應環境,才能擁有積極的、順意的心態,才能擁有健康的人生。

曾國藩雖然在處世中勤於功名,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恪守仁義的其宗未改,而在為人做事的“形”上卻是一生三變。

正是這“三變”蘊涵了人們對他的褒貶。

但不管怎樣,沒有這適時的“三變”,便不會有他的更大成功和名聲。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穎水葬兵魂

後江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