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語錄】我湘軍風氣,雖平日積怨深仇,臨陣仍彼此救援;雖上午口角參商,下午仍彼此救援。

我湘軍之所以無敵者,全賴彼此相顧,彼此相救。

【曾國藩軼事】曾國藩信守禮法,維護名教。

湘軍將領又多為儒生,曾國藩決意藉此訓練出一支尊長死上、辨等明威的軍隊。

他對將領要求一要有治軍之才,二要不怕死,三要不汲汲名利,四要耐受辛苦,必忠必信,保鄉衛國,從而“引出一班正人,倡成一時風氣”。

對士兵的思想教育稱“訓家規”和“訓營規”。

每逢操練日,曾國藩親臨校場講話,“如父母教子,有殷殷望其成立之意”,訓禁擾民、禁嫖賭、禁鴉片,又向士兵發放“四書”等,把兵營當作學校,加強封建倫常教育。

曾國藩還編《保守平安歌》、《愛民歌》等宣傳鼓動性強的歌謠讓湘軍兵勇傳唱。

如此種種,儒家倫理思想潛移默化地融進將士的靈魂裡,使全軍在思想上達到統一。

曾國藩痛惡八旗綠營彼此“敗不相救”,“彼營出隊,此營張目而旁觀,哆口而微笑。

見其勝,則深妒之,恐其得賞銀,恐其獲保奏;見其敗,則袖手不顧,雖全軍覆沒,亦無一人出而援手拯救於生死呼吸之頃者.”

為此他制定的湘軍建軍標準是:“呼吸相顧,痛癢相關,赴火同行,蹈湯同往,勝利舉杯酒以讓功,敗則出死力以相救……吾官兵亦當有誓不相棄之死黨.”

在《要齊心》的歌謠中,曾國藩又再三重申:“只要齊心不可當……縱然平日有仇隙,此時也要解開結……百家合成一條心,千人合做手一雙.”

又寫《忮求詩》教育將士消除彼此間的嫉妒之心。

由於曾國藩的種種設定和努力,湘軍終成“齊心相顧,不肯輕棄伴侶”的戰鬥群體。

一個集體或團隊齊心合力之“和”是其成功的基本。

一旦結成凝固的利益關係,就會痛癢相關,榮辱與共了。

攻佔南京、平定太平天國前後,是曾國藩湘系集團極盛時期。

4年多時間共有21個湘軍集團首領先後出任督撫,成為封疆大吏,把持清政府半壁江山。

他們編織成一個特殊的關係網,呼吸相從,禍福相依,成為晚清實際主政的勢力。

胡林翼作為湘軍集團第一位出任督撫的人,一直不肯替代曾國藩湘軍集團精神領袖的位置,處處支援、幫襯曾國藩成就大業。

他所轄的湖北成為曾國藩的軍糧庫;曾國藩東山再起,也是胡林翼施釜底抽薪術才得成功的。

曾胡的“和”是湘軍崛起的基礎。

左宗棠是湘軍集團的另一巨擘。

左宗棠性情狷介,不合時宜,辦事往往過於偏激;曾國藩則性情直爽方正,事事循規蹈矩,有時甚至固執,所以兩人時常齟齬。

但在多數時候,尤其大是大非上他們是相互照應的。

兩人前後相互扶持,是為至交之“和”。

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年侄,又與曾國藩有著一重師生關係,這在封建社會是非同尋常的。

李鴻章隨曾國藩當幕賓期間,“受化於無形”,學到許多為人處世的學問。

曾國藩稱讚他:“有大過人處,將來建樹非凡,或竟出於藍亦未可知.”

李鴻章則認為:“從前歷佐諸帥,茫無指歸,至此如識指南針,獲益匪淺”,足見曾國藩與李鴻章志趣相投。

後來祁門事件,李鴻章忠諫不成,脫離曾國藩賦閒,卻不肯他往求職,可見李對曾的依戀。

曾國藩致書重招李入幕。

後來曾國藩又直接命李鴻章仿湘軍建立淮軍,奔赴上海戰場,不厭其煩地傳授李鴻章處理人際關係和與洋人打交道的箴言。

李鴻章在上海對曾國藩的命令奉行唯謹,儘量揣摩,依曾的意思去辦。

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後裁湘留淮,就是信任李鴻章的忠誠可以倚重。

但隨著李鴻章羽翼豐滿,在剿捻鬥爭中主要依靠淮軍作戰的曾國藩不斷受到干擾。

曾國藩一再諭之以理:“吾二人視剿捻為一事,須如李家、曾家之私事一般”,“常存為父為師之心腸,或責之,或激之,無非望子弟成一令名,作一時人耳.”

始終以“和”字為先。

其間因李鴻章咄咄逼人使雙方產生了許多不快。

隨著時間推移,這些不快漸漸褪去。

李鴻章推曾國藩為中流砥柱,曾國藩則回敬:“來示謂中外倚鄙人為砥柱,僕實視淮軍、閣下為轉移。

淮軍利,閣下安,僕則砥柱也。

淮軍鈍,閣下危,則僕累卵也.”

兩人相為倚重,和好如初。

曾國藩、李鴻章的利益是一脈,正如李鴻章挽曾國藩說“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

互相扶持,前後相繼安內撫外,構成晚清近半個世紀的政治脊骨。

曾國藩一介書生領兵疆場,挽一朝之危亡,很重要一點就是用“和”字治軍,用“和”字來塑造軍隊。

【智慧解讀】曾國藩最重“人和”,曾說:“行軍之道,貴在人和而不爭權勢,貴求實效而不尚虛名.”

舉大事者不計小節,要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發揚別人的優點。

近代,不少偉人都效法曾國藩,從曾國藩身上,學他的“和”字。

什麼是“和”字功夫呢,就是彼此相顧、相救,平時雖有紛爭,戰時要彼此救援。

做大事者,只有堅持“和”字精神,“才能協同,能持久,能愈戰愈強,轉敗為勝”。

孟子曾經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閉關鎖國是沒有出路的。

要改革,要開放,要提高自己的國力,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只要做到了這一點,就會“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極點,全天下的老百姓都會順從歸服。

那就必然會出現孔子所說的那種情況——“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

如今,“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名言已經被更為廣泛地應用於商業競爭、體育比賽等活動之中,這充分說明它所蘊含的哲理是豐富、深刻而具廣闊的延展性的。

正所謂“人心齊,泰山移.”

有誰能說“人和”不是最最重要的財富呢?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之賊駙馬

我愛冰兒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