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語錄】人遇逆境,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見識超群。

然君子用以力學,借困衡為砥礪,不但順受而已。

【曾國藩軼事】觀察曾國藩的性格,第一條應當是“堅忍”。

大概一個人不能像曾國藩那樣堅忍就無法有頑強之力,與各種險境抗爭,與各種人過招。

1854年11月27日曾國藩在給他諸弟的信中說:我自從服官及辦理軍務,近幾年來,心裡常常有鬱屈不平的感受,每每仿效母親大人指腹示於兒女們的樣式曰:“這裡邊蓄積多少閒氣,無處發洩.”

那些往年的許多事已不全記得了,今年2月在省城河下,凡屬我所帶領的兵勇僕從,每次進城,必定遭痛罵毒打,這種情景都是四弟、季弟親眼所見。

謗怨之聲沸騰,萬口譏笑嘲諷,這也是四弟、季弟親眼所聞。

自4月以後,兩弟不在這裡,景況更加令人難堪。

我只有忍辱包羞,屈心抑志。

曾國藩的一生靠堅忍成就了他的事業。

青少年時代靠堅忍的苦讀博取了功名,取得了進身之階。

到中年以後更是靠“堅忍”戰勝了磨難。

曾國藩在江西帶兵的時候,因為他所處的環境,當時雖是督師,實居客居的地位,籌兵籌餉,一無實權,二無實力,州縣官都不聽他的話,各省督撫又常常為難他,只有胡林翼是誠心幫他的忙。

湘軍將士雖也擁戴他,可是他們的官級,有的比他還高,他好像一個道義上的統帥,當然是經不起敗仗的。

這時,曾國藩靠的是什麼?靠的是堅忍。

他在父親去世,棄軍回籍奔喪,甚至在欲急流勇退的情勢下,耐心地聽取了朋友的規勸,並且深深地做了自我反省。

自率湘軍東征以來,曾國藩有勝有敗,四處碰壁,究其原因,固然是由於沒有得到清政府的充分信任而未授予地方實權所致。

同時,曾國藩也感悟到自己在修養方面也有很多弱點,在為人處世方面固執己見,自命不凡,一味蠻幹。

後來,他在寫給弟弟的信中,談到由於改變了處世方法所帶來的收穫,而改變了的處世方法,無非是“堅”中多了一些“忍”,結合時勢把“堅忍”二者的關係處理得更為妥帖了。

為此,他說:“兄自問近年得力唯有一悔字訣。

兄昔年自負本領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見得人家不是。

自從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後,乃知自己全無本領,凡事都見得人家有幾分是處。

故自戊午至今九載,與四十歲以前大不相同,大約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

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融,行得通也.”

靠這種堅忍,曾國藩終於走出了那種陰霾籠罩的心境,渡過了那段痛苦的日子。

因此曾國藩在他的處世人生中,特別偏愛“堅忍”,他說:司馬遷崇尚黃老,敬仰遊俠,班固以此來譏諷他,確合事實。

敬仰遊俠,所以多次稱讚堅忍卓絕的操行。

比如屈原、虞卿、田橫、侯嬴、田光以及貫高都是此類人物。

對於曾國藩的堅忍,連王運寫《湘軍志》時本想譏諷曾國藩,但終為其感動。

1878年2月21日雲:“做《湘軍篇》,頗能傳曾侯苦心;其夜遂夢曾。

……”27日雲:“夜觀覽滌公奏疏,其在江西時,實悲苦,令人泣下,然其苦乃自尋得,於國事無濟,且與他亦無濟。

且吾嘗怪其相法當刑死,而竟侯相,亦以此心耿耿,可對君父也。

餘竟不能有此愚誠。

‘聞春風之怒號,則寸心欲碎;見賊船之上駛,則繞屋彷徨。

’《出師表》無此沉痛.”

【智慧解讀】何為“堅忍”者?剛強牢固為堅,勇毅強挺為忍。

君子持威重,執堅忍,臨大難而不懼,視白刃若無也。

欲立不世之功,得成勳世偉業,非堅忍所不能也。

堅忍於戰則無敵,於禮則大治;外無敵,內大治,厚道載物乎?這就是曾國藩的堅忍。

“堅忍”是兩個奧妙的字,“堅”可理解為銳於進取,挺而不軟弱;“忍”可理解為持之以恆、能屈能伸、不計屈辱。

如果一個人不能堅忍,把眼光拘泥於挫折的痛感之上,他就很難再有心思想自己下一步如何努力,最後如何成功。

一個拳擊運動員說:“當你的左眼被打傷時,右眼就得睜得更大,這樣才能夠看清敵人,也才能夠有機會還手。

如果右眼同時閉上,那麼不但右眼也要挨拳,恐怕命都難保!”

拳擊就是這樣,即使面對對手無比強勁的攻擊,你還是得睜大眼睛面對受傷的感覺,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一定會敗得更慘。

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宏圖大業不是異想天開、一蹴而就的,不經一番風霜苦,哪有梅香撲鼻來?成大功、立大業者,都得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不同尋常的忍耐,幾乎可以說,任何人所能取得的成就,基本上都是在堅忍中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

細節上漸漸積累,戰略上目光長遠,進取心百折不撓,方可替自己事業的成功奠下厚實的基石。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去古代前一天,狂囤億萬物資

伽陀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