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做出了決定,很快,王欽若就付諸行動。

扳倒劉筠的關鍵人物是一個僧人。

鴻臚寺譯經三藏大法師惟淨!

此人精通梵文,乃是京中有名的佛學大師。

如果僅僅只是如此,王欽若也不會盯上惟淨,他盯上惟淨的真正原因,其實和惟淨的身世有關。

惟淨是南唐吳王李煜弟弟李從鑑的兒子,也就是李煜的侄子。

單單這層身份,就足以讓王欽若大做文章。

當然,謀反的罪名,肯定是不行的。

別把其他人當傻子!

一個專注譯經的僧人,有什麼造反的能力?

誰會信?

不過,造反不行,懷念故國卻是可以的。

昔日,南唐後主李煜是怎麼做沒的?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一首詞讓他丟了性命。

同樣的,王欽若也可以給惟淨來上這麼一次。

眾所周知,劉筠、楊億和惟淨是好友,景德年間,劉筠、楊億還和惟淨互相唱和過。

幾天後。

京中市井忽然傳出一則流言。

光梵大師(惟淨)的友人爆料,幾年前,惟淨吟了一首詞。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這首詞正是南唐後主所做。

在後人的眼中,這首詞絕對算是一首絕美的好詞。

但擱在宋朝,這首詞完全可以劃入禁詞一類中。

這首詞表達的是什麼?

是南唐後主懷念故國,是表達自身的悲愴和沉痛。

其實,這件事也不是王欽若捏造的,而是確有其事,惟淨曾經的確吟唱過這首詞。

只是,他唱這首詞的本意是為了緬懷他的伯伯。

身為李煜的侄子,偶爾吟唱一下伯伯所在的詩詞,嚴格來說,也不算什麼大事。

畢竟,因言獲罪這種事在宋朝極少發生。

所以,當這則訊息傳出後,京中的老百姓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頂多也就是茶餘飯後的談資。

然而,不同的人聽到這事,反應是不一樣的。

沒過多久,訊息就傳到了正主,光梵大師的耳中。

得知此事後,光梵大師立馬停下譯經的工作,上疏乞罪。

伯伯李煜是怎麼死的,外人不知道,光梵大師還能不知道?

正因為知道內情,所以他對趙宋皇室是沒什麼好感的,哪怕真宗對待南唐宗室不錯,也無法打消他們心中的疑慮。

起初,光梵大師的吟唱禁詞的事,只是在市井中傳播,朝中官員即使知道這事,多半也是一笑置之。

只是,待到光梵大師主動上疏乞罪後,事情就變了味。

一般而言,對待這種事,講究的是民不舉,官不究,只要沒有擺到明面上,不論是袞袞諸公,還是官家,基本上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然而,事情一旦放到檯面上,性質就變了。

請罪的上疏傳到中書後,政事堂的相公們,很快就給出了批覆。

降職,罰銅,依例處置。

李傑看到這條記錄時,心裡也沒怎麼當回事。

南唐後人,發發牢騷什麼的,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直到劉筠上疏,為好友打抱不平,這件小事方才引起了他的注意。

劉筠為好友申辯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他很清楚惟淨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惟淨只是一個與世無爭的僧人,如果不是身份敏感的緣故,惟淨肯定是一個棟樑之才。

因此,他覺得惟淨很是冤枉。

但劉筠根本就沒有料到,惟淨的事,只是一個藉口罷了。

敵人真正的目標是他!

劉筠這邊剛剛為好友求情,御史謝濤便直接給長官來了一記背刺。

當然,謝濤也沒有直接點名劉筠不該為惟淨辯護,他只是引用了一首劉筠曾經做過的一首詩。

【漢武高臺切絳河,半涵非霧鬱嵯峨,桑田欲看他年變,瓠子先成此日歌。

夏鼎幾遷空象物,秦橋未就已沉波,相如作賦徒能諷,卻助飄飄逸氣多。】

這首詩是典型的借史言今,首聯中以漢武帝建通天台為開頭,藉此譏諷漢武帝想長生不老。

然而,修了通天台的漢武帝,沒等到長生,卻等來了黃河決堤。

其後,又以夏鼎重新出現為由,諷刺漢武帝好大喜功,畢竟,夏鼎歷經夏商周秦數代之變遷,早已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

為何夏鼎偏偏在漢武帝時期重新出現?

多半是人造祥瑞。

其實,單純只看這首詩,劉筠想要表達的東西是沒什麼問題的。

但若是結合此詩的創作時間,其用意便很清楚了。

這首詩是劉筠於景德年間創作的,彼時,轟轟烈烈的東封西祀雖然還沒有正式開始。

但真宗已經展露出某些傾向。

劉筠創作這首詩目的,便是為了勸諫君主。

他以武帝比喻真宗,試圖告戒君主,不要似武帝那般好大喜功。

單從這一點看,劉筠作詩言志,好像也沒什麼問題。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開掛的我令神明迎接終焉

十二月的春風

從鐵襠功開始天下無敵

仲夏老柳

元始神尊

大丈夫的貓

未曰一遊

執筆墨仙

一人飛昇,不如一起飛昇

千尺舟

我,劫修!殺人放火,天生純良

楚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