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地人的講解下,大家算是明白了為何這個古鎮會是徽派的格局了。

原來修建這些房屋的人,都是在外頭“見過世面”回來的。

溫家大院位於古城的南街上,是具有明顯清代早期特點的建築。

“明末清初,溫家祖先曾在廣東梅縣擔任過知縣,後官至巡撫。”鎮幹部介紹道:“湖廣填四川時,溫家舉家遷到了巫山大昌,修建了這座大院。據說當時溫家除了大院,還建有一座寶塔和千頃良田。不料,溫家不肖後人因為抽大煙,變賣了良田和寶塔。到上個世紀,只保留得這座大院。”

“從清初到清末,這也不得了了。”周至感嘆道:“底子還是夠厚的,吃完了一整個朝代。”

“那是,當年溫家在我們這兒有個諢號,叫‘溫半城’。”鎮幹部給大家說道:“不過這宅子具體得有多少講究,我們也說不出來了。反正來考察過的專家們都說不錯。”

“肘子,這和你在bj搞那幾個院子相比如何?”李老三看著精美雕飾的門樓問道。

門樓是徽派建築的標準格式,徽州建築大門上均配有這個,不過氣派的門樓,規模稍小一些的稱為門罩罷了。

門樓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順牆而下濺到門上,在離門框上部少許的位置,用水磨磚砌出向外挑的簷腳,頂上覆瓦,並刻一些裝飾。

但是這個設施發展到後來,就成了豪門大戶誇耀家底的身份象徵,越做越講究,最終發展成不計工本,以磚雕或石雕裝潢。

溫家大院兒的門樓做成了仿明代牌坊的格式,分了三間四柱五樓,用青石和水磨磚混合建成,門樓橫枋上是松鶴梅鹿雕飾,形象生動,刀工細膩,兩橫枋間一幅磚雕“嬰戲圖”,所雕八個手持“暗八仙”玩具的嬰兒形態各異,神韻畢現,栩栩如生。

柱兩側配有巨大的抱鼓石,相當高雅華貴。

周至也抬頭打量著階梯狀的山牆,沒有拿自己做對比:“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和傑西成弄到海外去的那套沒法比。”

“那套是徽派裡邊頂級的了。”林婉秋說道:“價格也不同。”

說完瞪了周至一眼:“滑頭!這套跟你在首都的比,也只能算中檔。”

“走吧,咱們進去看看,能在這兒住幾天也不錯。”周至倒是覺得各有千秋。

大院裡一共有三個天井,一個大花園,外加幾十間房屋。

之前這裡是生產隊的食堂和庫房,也曾經有幾戶人家。

現在幾戶人家都已經搬遷到了水線以上,整個大院兒理論上都已經屬於三峽文保基金會,鎮政府只是代為看管。

進入大門就是正廳,正廳為木結構單簷硬山式屋頂,抬梁式樑架,屋頂重簷硬山式坡屋頂,水平二級跌落和一級跌落混合封火牆,青瓦覆蓋,屋脊兩側飾鴟吻,平面呈縱向不平行的長方形。

山牆用梯級式,高出屋面,頂端用磚作簡單線條,呈人字形,上蓋小青瓦,瓦脊飾以泥塑蔦蘿或幾何線條。

這就是傳統的徽派特徵,前廳用料碩大厚實,竟採用整塊長達八米、高一米多,寬八十公分的大銀杏作月梁;用整根圓周兩米多、兩丈多高的銀杏木料作廳柱。

銀杏木在蜀中被叫做“白果”,因此這個前廳又被稱為“白果廳”。

一進共有四柱十三梁,面闊三間四丈,進深兩間三丈,通高兩丈兩尺,頗為開闊,重梁疊架,莊嚴肅穆。

樑柱上還掛著兩幅對聯。

一幅是“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另一幅是“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

兩幅對聯透露出深刻的哲理,也反映了此間家族的身份――好儒而崇文重學的商賈。

廳內陳設條桌,不過除了條桌條凳,其餘陳設都已經被原居民搬走了,現在空空如也。

“資金到位以後,我們造了新房子,新街道,幹部們組織原住居民搬遷到了一七六米線上去了。”鎮幹部似乎還很不好意思:“知道你們都喜歡老物件兒,我們就把這裡騰了出來,拿了那些拆遷戶不願意帶走的老傢俱啊,老床啊,跟這裡佈置上了,條件實在是簡陋了些,但是被臥什麼的都絕對是新的!”

周至和林婉秋對視一眼,都看出了對方眼裡啼笑皆非的意味。

這些居民們還真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起碼眼前這張八仙桌和條岸條凳,就算不是多好的東西,起碼也能值個幾百塊,估計那些老床也差不多,結果大家嫌棄老傢俱笨重,不要了!

“要是大家不要的,就都收起來吧。”林婉秋說道:“到時候我們會有人來鑑定和接收。”

按功能區分,一重四合院有門廳、天井、右左廂房及正廳;二重四合院有天井、左右廂房及後堂。後廳略向北轉折偏離中軸線五度左右,廳、堂、房、廊等空間處理主次分明,錯落有致,頗具深宅大院的氣派。

二進後廳為木結構單簷硬山式屋頂,穿逗式樑架,五柱十三梁,面闊同樣三間四丈,通高也是兩丈兩尺,不過進深三丈改做了四間,房間小了很多,也多了很多。

內院兒裡的各處做工,比外院兒還要精緻不少,和外院兒窗戶部分雕花不同,這裡的花窗每一扇都有精美的雕花,有的是連萬,雙喜的圖紋,有的刻有仙桃、蝙蝠、菊花、牡丹等祥瑞之物。就連天井裡的水漏,也就是排汙水和雨水的地方,在底部銅錢狀的漏水孔上方還雕刻了坐獸,分四方分別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寓意“四方守護”。

天井四周圍合的房屋形成了走廊,整個大院轉角連做,形成了一個封閉式的不規則的雙重四合院體。

整個溫家大院青磚黛瓦,白牆飛簷,古樸幽雅,獨具風姿。正立面採用雙披簷形式,其他三面以磚牆圍合,兩側山牆多用階梯式馬頭牆,高出屋面約一米,其中南側山牆有損毀,而北側山牆儲存完好。

雖然房屋內多有煙燻痕跡,留下了這裡曾經作為生產隊大食堂的痕跡。板壁和牆上也有一道清晰水線,據鎮幹部介紹,這是十年前一次大寧河特大洪水留下的痕跡。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校園大摸底,你把校長送進去了?

猴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