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飛逝,歲月如梭。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間來到了永樂三年,九月初二。

今天是永樂三年秋金陵常科書院新一屆學子入學的日子。

此時,在書院第三進的正心殿右殿之中,於彥昭作為最早一批入學的優秀學子,被院長太子朱高煦委以重任,正對著他面前三十六名來自偏遠地區的新生,宣講永樂帝近年來的豐功偉績。

“今上特別重視百姓日常,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之本。

並且大力推廣及完善軍屯之制,以及鹽商開中之法,確保軍糧、邊餉之供給.”

“朝廷鼓勵開荒,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法以促生產,並注意蠲免賑濟等措施,防止小民變流民,以確保賦役徵派.”

“為了勸民于田畝,今上千方百計地招撫流民復業。

特地頒佈詔令,命各地衙門不得對逃徙的百姓治罪。

且遣人四出,招流民復業,盡力田畝.”

於彥昭並非誇大其詞,而是確有其事。

許多流民復業後,有的地方官向他們追徵累年拖欠的糧芻。

朱棣聽後很生氣,遂曉諭戶部眾臣曰:“百姓不得已才逃亡,及其復業,田地荒蕪,農具種子皆無所出,政宜周恤之。

乃復徵其逋負,窮民如此,豈有存活之理!自今逃民復業者,積年所負糧芻,悉與羯免。

未復業者,悉心招撫。

新墾田地,停徵其稅.”

經過這個政策的促進之後,許多流民很快回到田間,使殘破的農業生產迅速得到恢復。

由於元末明初連年戰爭的影響,不少地方的土地大量荒蕪,無人耕種。

而那些戰爭較少波及的地方,又顯得人多地少,甚至有的人甚至無地可耕。

為了使農民和土地相結合,使大量的荒地得以開發,朱棣也像朱元璋一樣,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大規模移民。

“為了勸民于田,鼓勵開荒,永樂二年,今上在下旨清丈全國耕地的基礎上推行一條鞭法.”

於彥昭接著說道。

殿內的三十六名學子聽到這裡,忽然發出了雜亂的議論聲。

這些從偏遠地區選拔而來的學子,多面露不解之色,顯然是由於交通不便導致的訊息閉塞,令他們之中的多數人對朝廷這兩年的政策並不瞭解。

實際上於彥昭非常清楚,這三十六名新學子,有十九人是太子朱高煦特意從雲南、四川等偏遠土司轄區內選拔出來的土官子侄,屬於少民。

另外七人之中,有兩人來自南洋舊港,屬於海外華民,另外五人來自努爾幹,是女真族人。

這些地區的人對於大明近幾年的變化並不完全瞭解,有人享受到了新政的好處,還有人甚至連科舉革新都沒聽過,個別被選來進學的學子,也只是服從其父輩安排。

朱高煦從這些地方選人來入書院進學,用意十分明顯,於彥昭並非愚笨之人,當然明白他應該做什麼,說什麼。

“諸位且靜一靜,若有疑惑不解之處,皆可發問,我必會有所回答.”

於彥昭善解人意的朗聲說道。

“請問師兄,何為‘一條鞭法’?”

眾學子之中,有人高聲發問道。

明初的賦役制度是賦和役分別徵收,賦以土地為徵收物件,役以人頭為徵收物件,在徵收內容上有實物和勞役兩種。

於彥召解釋道:“一條鞭法是把田賦、徭役、雜稅等合併為一條進行徵收,把過去按戶、丁徵收的役銀,平均攤收,無論田賦或力役一律折成銀錢繳納.”

他接著補充道:“若百姓無銀錢,可拿耕種收貨的糧食按照市價出售給大明戶部銀行,再拿錢繳納賦稅。

亦或者直接把糧食當成賦稅,上繳給大明戶部銀行.”

“何為戶部銀行?”

又有學子發問道。

“戶部銀行與皇家銀行類似,但多了一個收稅與給地方官員發放俸祿的職能.”

“請問師兄,一條鞭法與宋代王安石變法,相比如何?”

有學子問道。

“兩者並非一回事,故而無法比較。

一條鞭法是利國利民的稅制改革,且讓我為諸位細細道來.”

於彥昭眉飛色舞的說道:“一條鞭法使賦與役合二為一,將賦役徵收之手續加以簡化,從此之後,賦役徵收之種類由繁雜向單一轉變.”

“如此一來,何人負責收稅呢?”

有學子問道。

於彥昭答道:“自然是戶部銀行僱傭的差人充當.”

他頓了頓,情緒昂揚道:“除了一條鞭法,今上還頒佈了一條宏偉善政,諸位可知是哪個?”

一位出自雲南土司的學子舉手道:“自然是歷朝歷代皆不曾有的,可以說是有史以來的最大善政——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永不加賦?這、這、這是真的麼?”

一位出自努爾乾地區不知情的學子驚詫道。

“當然是真的,誰敢拿當今陛下打趣?”

剛才那位出自雲南土司的學子答道。

“不知如此善政,是何時公佈的?”

那位努爾乾地區不知情的學子問道。

於彥昭將眾學子的議論聽在耳中,便抬手示意眾人安靜。

待學子們安靜下來之後,他接著說道:“此事說來話長,且聽我為諸位細說.”

“今上繼位以後,為示朝廷寬仁,多次實行蠲免錢糧,但田賦蠲免不等於丁稅減輕.”

“雖然丁稅也屢有蠲免,但朝廷對人丁一直沒有進行徹底清查。

天下承平日久,人丁增長很快,為了不繳丁稅或逃避徭役,他們大都不入戶籍.”

“如此一來,朝廷便無法對這些新增人口進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地方官吏豪紳由此乘機壓榨,使貧苦百姓不得不遷徙、流亡。

而流民日益激增,必定要干擾地方安寧,引起各地動盪.”

“永樂元年年底,今上與太子殿下召叢集臣,商議了數日之久,決定透過改革賦役之制來控制人口,穩定天下秩序,於是便有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之政令.”

歷史上的明朝前期,田稅、人頭稅和徭役三種租稅並存,“丁銀”是明朝中後期稅賦改革開始出現的,其定型也就是“一條鞭法”。

丁稅與徭役都由地方官員徵用,其中丁稅並不上繳朝廷,所以多落入了地方官吏的私囊。

而在朝廷戶部那裡,也沒有全國丁銀的統計數字,只有戶丁的總數,在行政及政策制定方面,朝廷也未涉及丁稅的處理以及如何支配的問題。

也就是說,朱棣下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等於是把地方官員可以徵收的丁稅,給慷慨掉了。

永樂二年二月,朝廷公佈了朱棣“永不加賦”的詔書:“朕覽各地承宣佈政使奏報編審人丁數目,並未把加增之數開報。

天下承平已久,戶口日多,若按人丁加徵錢糧實有不可,人丁雖增,土地並未擴大。

以永樂元年全國丁稅數額為永久之丁稅徵收定額,以後額外添丁,不再多徵.”

“今上實乃千古仁君啊!我們竟然遇到了仁君治世,真是三生有幸啊!”

首次得知這個訊息的一些學子,三觀簡直被重新整理了,他們激動的語無倫次,有人用於彥昭聽不懂的土話高呼“千古仁君”,甚至有人面朝東方的皇宮方向作揖。

“若說今上是仁君,那是把今上看低了.”

待這些剛剛知情的學子們逐漸安靜下來後,於彥昭接著說道:“我告訴諸位,今上後來又頒佈了一條詔令,你們可知這道詔令有多大威力麼?”

“有多大威力?”

那位出自努爾乾地區的學子,用不甚流利的漢話,驚訝的問道。

“我爹、娘、爺爺、奶奶得知這一訊息時,先是不敢相信,然後確定訊息為真後,都哭了又笑,笑了又哭。

當今陛下,那是聖君!聖人在世,哪裡是仁君可以比的!”

之前那位出自雲南土司的學子接話道。

努爾乾地區的學子被震驚了,急忙用蹩腳的漢話問站在講臺上的於彥昭道:“師兄快說,究竟是何詔令?”

“別急,說這道詔令之前,我得問你一個問題.”

於彥昭道。

“師兄請問.”

那位來自努爾幹,身高一米九的壯碩學子恭聲道:“小子的漢姓為武,名騰飛,字飛鳥,師兄可以叫我飛鳥.”

“飛鳥,你以為‘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這個善政有沒有漏洞?”

於彥昭問道。

“這,小子不敢妄言.”

武騰飛低聲道。

於彥昭望向之前那位出自雲南土司的學子道:“你叫什麼名字?”

“師兄,小子姓蘇,姑蘇之蘇,名信,誠信之信,字有信.”

蘇通道。

於彥昭點頭道:“好,有信,你覺得永不加賦之政有漏洞麼?”

蘇信紅著臉道:“我看不出來這善政有何不足,若要說不足,怕是推行之初,會有許多地方官吏陽奉陰違,阻撓此新政之施行.”

“不錯,確實有不少膽大妄為者,對新政陽奉陰違,但今上派出錦衣衛與巡查御史,處置了一波又一波的地方官吏,如此才把這天大的善政推行開來.”

於彥昭說到這裡,環視眾人道:“好吧,我也不與你們打啞謎了.”

“永樂三年,戶部在稽核新增人丁補足舊缺額時,除照地派丁外,仍實行按人派丁,即一戶之內,如果減少一丁,又新添一丁,以新添抵補減少.”

“倘若減少的有二三丁,新添的不夠抵補,則以親族中丁多人戶抵補。

如果還不夠,以同甲同裡中糧多人戶頂補,抵補之後的餘丁才歸入滋生人丁冊內造報.”

“正因如此,‘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之政施行後,又出現了新增人丁不徵稅,舊額人丁不減稅的矛盾。

而且,新增人丁很多,用誰來補充舊丁缺額,也很難做到苦樂平均.”

武騰飛不解的發問道:“師兄說的,小子有些聽不懂,這次一年的時間,為何會有如此多的人丁增加呢?”

“依本朝之制,十六歲成丁,往後一直在五十九歲之前,都要繳納丁稅。

每過一年,總會有十五歲的人變成十六歲啊!”

蘇信替於彥昭解釋道:“而且,朝廷推行如此天大善政,許多隱匿戶口之人,以及為了避禍而躲進山林之中的流民,必然會紛紛選擇歸地方衙門,造冊編戶,成為有戶籍者啊!”

“不錯,是小子思慮不周.”

武騰飛紅著臉,起身向蘇信拱手道。

蘇信起身回禮。

於彥昭見兩人都挺注重禮節,不禁點了點頭。

隨後,他接著道:“為了做到苦樂平均,永樂三年四月,今上下詔推行‘攤丁入畝’,把之前固定下來的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徵收統一的地丁銀,不再以人丁為物件徵收丁稅。

此政一出,地、戶、丁等賦役混亂之象將徹底終結,壓在天下萬民身上的人頭稅也就沒了!”

“這簡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善之政!”

許多學子紛紛議論道。

尤其是來自南洋舊港的兩位學子,感觸最深。

那裡被朝廷納入版圖之前,三佛齊國的當權者不僅徵收人頭稅,還有其他的苛捐雜稅,許多華民與土人皆苦不堪言。

“所以說今上乃是聖君啊!”

於彥昭感嘆道。

由於徵稅的物件是土地,朝廷攤丁入畝,等於變相的放鬆了對戶籍的控制。

如此間接導致增加了許多能夠自由流動的勞動力,對大明的商品經濟起到了推動作用。

於彥昭接著道:“從此以後,無地少地的農戶擺脫了丁役負擔,不再被強制束縛在耕地上,他們可以進城做些小生意,還可以選擇加入惠民工建局,成為修路搭橋的工匠.”

“什麼是惠民工建局?”

武騰飛問道。

“惠民工建局你都不知曉?你是不是連《金陵旬報》也沒有讀過?”

蘇信反問道。

“《金陵旬報》我讀過,每十日發行一期,由朝廷通政司負責刊印,其功用與朝廷的邸報類似,但又不同.”

武騰飛答道:“像是宋代時的‘小報’,不過宋時‘小報’非朝廷所刊印,而《金陵旬報》乃是朝廷刊印的正式官報.”

“真沒有看出來,你竟也是知曉史書典籍之人.”

蘇信望著身高一米九,壯實如牛犢的武騰飛,笑著打趣道。

ps:我知道老鐵們看多了永不加賦、攤丁入畝等老套的改革情節,所以決定加快情節推進的進度。

接下來鄭和即將回航,諸王也開始改封,朱棣經過數年穩定發展後,可以對外開拓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秦:撿到少年的秦始皇陛下

夢夜雨未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