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宗教?”

“其實,我大吳,我華夏自古以來就有‘宗教’。”

“那個時候是原始宗教,又稱部族宗教,在上古時代,人們對精靈、圖騰、神祇、自然等等,都有著各種各樣的崇拜,迷信鬼神,這就是最原始的宗教。”

慶忌環視一週,看著在座的尹喜、南榮、列禦寇,語重心長的道:“拜火教是波斯人的國教,婆羅門教是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的國教。”

“而我大吳,屬於‘多神教’,吳人的信仰還未被整合起來。”

“比起迷信鬼神,我吳人更加信仰自己的祖宗。”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以教派的手段控制人們的思想,統一信仰,的確很有必要。”

拜火教和婆羅門教,其實都是雅利安人創造出來的教派。

雅利安人原來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遊牧民族,後來遷移至中亞的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平原。

這些人被稱為“雅利安旁遮普人”,大約在公元前十四世紀,雅利安旁遮普人南下進入南亞次大陸西北部。

他們往南驅逐達羅毗荼人,創造了吠陀文化和建立了種姓制度。

雅利安人摧毀了四大文明古國中的三個: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

原本華夏也曾在商朝時遭遇過雅利安人的入侵,好在被商朝女戰神婦好擊敗,不少雅利安軍隊的戰俘成了奴隸,最後變成了“陪葬品”……

尹喜思索良久之後,向慶忌進言道:“陛下,如果要立一個教派,臣以為,必須要有一部典籍,以便於闡述該教派的教義,以教化世人。”

“善。”

慶忌也是這麼認為的。

一個教派的教義,實際上就相當於一個學派的學說,即中心思想。

核心價值觀!

慶忌有心要立一個教派,作為大吳的國教。

但,問題來了。

以哪種教義為主?

華夏幾千年歷史,歷史上也出現過本土教派——

道教!

儒教也勉強算一個。

那慶忌究竟是應該立道教為國教,還是立儒教為國教?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茲事體大,慶忌沒有貿然決斷,而是把這件事情放到朝堂之上,與公卿百官一起商議。

……

翌日,慶忌就在奉天殿召開了一次大朝會,凡是朝中官秩六百石以上的公卿百官,都務必要到場參加。

得知慶忌要立一個教派為大吳國教之後,群臣也跟炸了鍋一樣,議論紛紛起來。

他們倒不是要勸諫慶忌,使他打消這個念頭,而是在猶豫自己處於什麼立場上,較為妥當……

眾所周知,得益於慶忌大興文化,大吳學術鼎盛,諸子百家各種學說混雜在一起,是一種“百家爭鳴”的局面。

大吳有五大顯學,分別是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名家。

在這其中,適合被立為“國教”就兩個,一個是儒家,一個是道家。

因為他們的學說思想,有些地方是跟教派的教義不謀而合的。

實際上,大吳百萬士子當中,還是以儒、道、法三家的人最多。

當慶忌提出要選擇一個學派的思想,作為新國教的教義的事情之後,群臣都紛紛進言。

“陛下!”

孔子的得意門生曾點立即手持牙笏出列道:“臣以為,以儒家學說作為我大吳國教的基礎教義,最為合適。”

“陛下當立‘儒教’,以夏、商、週三代的五教與祭禮為本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以天子為宗教領袖,以周公、孔子為先師,以詩書禮樂易春秋中的神道設教。”

“古代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於百姓者也。”

“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

“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

“皋陶興五教、定五禮、創五刑、立九德、親九族。故而《尚書·皋陶謨》曰:‘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

“陛下,以儒家學說為基礎,立儒教以教化萬民,最為合適!”

“臣附議!”

“曾子所言極是,臣附議!”

曾參、樊遲、卜子夏、子貢等儒家學派出身的大臣,都紛紛附議,請求慶忌立“儒教”為大吳國教。

然而,慶忌還沒有立刻下定論。

這一次跟儒家大臣作對的,莫過於道家學派出身的大臣了。

道家之人固然多是淡泊名利,卻也不願意矮了儒教一頭。

南榮首先起身道:“曾子此言差矣。”

“比起儒家之學說,道家之學說更適合作為國教的基礎教義。”

“何以也?”

“自昔日周平王東遷以來,教化衰息,紀綱掃蕩,道挨凌夷,法守集壞,禮俗變易,蓋自羲軒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化,一旦而盡,人心風俗之害,三千年未有斯極。”

“如此禮有等差,君臣不雜,爰自近代,聖學漸虧。”

“立此儒教,有何益哉?”

一聽這話,曾點忍不住臉色一沉,反駁道:“南大人所言,謬論也!”

“儒教近而易見,故宗之者眾焉。道意遠而難識,故達之者寡焉。”

“道者,萬殊之源也。儒者,大淳之流也。”

“三皇以往,道治也。帝王以來,儒教也!”

“道家之學說玄之又玄,常作無病之呻吟,教人晦澀難懂,何以教化萬民?”

“儒學才是教化萬民的根本之道統!”

就這樣,朝堂之上的儒家大臣與道家大臣開始互懟,眾說紛紜起來。

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南榮、尹喜、列禦寇等人認為要以道家學說為基礎,立“道教”為國教。

“陛下,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尹喜跟著道:“道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本源,宇宙、陰陽和永珍萬物都是由道化生的。”

“德即‘得’,道體現在人與萬物中即是德。”

“人與萬物都是由道生由德育,所以應尊道貴德。”

“道可以修得,得道就可成仙。”

“道家之人以清淨無為、不爭寡慾的態度對待世俗生活,以‘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精神進行修煉,透過各種道術修煉,與道合一,便能成為長生不死的神仙……”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唐:多子多福從寡婦村開始

五顏六色的陳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