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鈔發行經過商賈的這一通攪和,直接加速了普及的速度。

這一天開始,從洛陽再到天下各地,每家店鋪都掛起了‘收售新鈔’的字樣。

就像現代二維碼收款剛興起時,能用二維碼也可以用現金付款。

而百姓知道存錢有利息後,也紛紛把家裡的錢拿出來存進銀行吃利息。

回來後,人人喜笑顏開,說陛下真好,存錢不用交納費用,反而有利息送給自己,從此不用擔心家中遭賊了。

一段時間後,商人同樣如此感嘆,往日裡去趟遠途,往往要帶上幾箱金銀銅錢,雖然新朝鼎立,治安變好。

可也遭不住有膽大的強人頂風作桉,這銀行一開,把錢在家中一存,到了地方後直接在異地取出,或者用匯票交易,實在是太方便了。

銀行儲存的妙用讓天下人稱讚不已,放貸的作用也漸漸被人熟悉。

大乾天下,經商風氣盛行,如今天下人不再鄙薄商人,陛下都說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即可。

經商能賺大錢,蓋新屋,娶新婦,能更好地孝敬上輩,能更好的撫育下一代。

如此一來,大乾週報上的《致富經》欄目,每當發行,天下人幾乎必看。

尤其上面的例子,都是些貧民百姓經過勤勞,亦或是膽大心細者,擅用自身手藝致富後,更多人利用空餘時間做起買賣。

銀行放貸功能出來後,有大膽的人就開始抵押貸款,在家辦起小作坊。

一家人請上三五十人,有編制雨傘拿去賣的。

有圈地放養雞鴨的。

有合夥種植草藥的。

有給大工廠代工的。

一時間,大乾民營經濟得到飛速發展,有了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時的新興氣象。

民間之言: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自此流傳天下。

——

大乾2年一月。

新年一過,初八初九的日子,洛陽顯得更加熱鬧。

一是元宵將至,二是進京趕考計程車子云集而來。

“擅長兄,此次科考可有把握一舉中第。”

“哎,乾右老弟,實不相瞞,為兄並無把握。”

“以擅長兄的文采學識,竟無有把握,那小弟豈不是白跑一趟。”

“乾右老弟,陛下所定科舉乃首創,為兄不知陛下如何出題,故無有把握。”

“哎……”

人有千百種,有人惴惴不安,自然有人信心十足,彷彿狀元手到擒來。

“譬如我,經史子集皆倒背如流,此次科考必獨中鰲頭。”

“好,我等在此先行恭賀未央兄力壓群雄,一舉奪魁。”

“哈哈,承蒙諸位吉言。”

“兄長高中之後,切勿忘記兄弟等人。”

“哈哈,好說好說,我經未央豈是數典忘宗之人。”

“未央大哥,苟富貴,勿相忘。”

“苟富貴,勿相忘,大家敬未來狀元爺。”

“敬大哥。”

狀元樓裡,有人不屑地撇嘴,亦有人羨慕地看向意氣風發的眾人。

他們心有成竹,想必是高中有望,真羨慕啊。

看著這些人的模樣,樓上一些人對視一眼,悄悄靠近道:“兄臺可是為科考一事煩惱?”

“確是心中憂愁。”

“小弟這有禮部大臣傳出的推論試題,兄臺可要來上一套?”

“推論試題?”

“雖是推論試題,卻是能給兄臺指出明路,讓兄臺知道陛下如何出題,取題自哪裡?”

“此言有理,不知……”

“只需5元銀鈔。”

“哎,囊中羞澀……”

“小弟與兄臺一見如故,這樣,3元銀鈔,兄臺,此次科考關乎你之前程,錢財乃身外之物……”

“好。”

酒樓上,買了試題的學子匆匆離開。

可還未走出多遠,就聽到大街上無處不在的叫喊。

“獨家秘訣,獨家秘訣。”

“陛下醉酒後親口說的考題,只要3元銀鈔。”

眾學子大驚失色,陛下親口說的考題?瞬間覺得懷裡的試題不香了。

走上前攔住人一番問價,一看試題和懷中禮部大臣的推論試題一模一樣。

“蔡邕侍郎為您解說科考,只要1元銀鈔。”

“陶尚書科考十問,只要1元銀鈔。”

“《易經》詳解,只要500銅鈔。”

一路走,一路聽人叫賣。

眾人直走到大乾書局門口,才發現街上叫賣的書冊、考題,這裡都有,而且價格遠低於剛才購買的。

“奸商啊。”

一眾人大呼上當。

——

皇宮議事廳。

賈詡說起此事:“陛下,有膽大的商人倒賣習題。”

楚歌笑道:“這些學子也算問道於盲,此些人多是庸碌之類,人云亦云,你讓下面的人看著,莫要讓倒賣之風太過猖狂。”

賈詡點點頭。

楚歌又道:“科舉之事,最怕考場舞弊,禮部主持考場秩序,監察院負責監督舞弊,此事責任重大,莫要大意。”

賈詡拱手道:“陛下放心,此事我會親自把關。”

時間來到正月16日。

這天一早,荀攸安排車輛送郭嘉等人前往禮部考場。

馬車在兩條街外就被人群逼停。

“少爺,筆墨,別忘了帶筆墨。”

“我兒,莫要驚慌,好好考。”

“燒餅,新鮮的燒瓶。”

“狀元烤餅,吃了考狀元嘞。”

“人可真多啊。”

看著前方擁擠的道路,數不清的人頭,郭嘉等人不禁傻眼。

大街上,趕考計程車子,陪同的僕人、家長,沿街叫賣的小販。

彷彿全洛陽的人都集中在這裡了。

“讓一讓,讓一讓,無關人員靠後,讓考生進場。”

前方響起吶喊,跟著出來一隊禮部小吏,一眾人拉開紅繩,把考生之外的人向外面推。

荀攸從車上拿下筆墨硯臺遞給眾人:“諸位,大乾朝堂見。”

“公達對我等卻是信心十足。”

幾人相視而笑,隨著人流向考場行進。

考場外。

監察院的小吏每檢查一人的准考證,就交代一句:“切莫在考場舞弊,抓住一次取消科考資格,且終身不得仕途。”

下方學子連道:“不敢不敢。”

大乾科舉的檢查工作,楚歌沒有像歷史上各朝代那樣。

讓人脫衣搜身,摸卵**。

在楚歌想來,直接在考場上安排兩個監考人就行了。

畢竟他採用的是現代考場佈置,沒有給考生安排一間間的單獨房間。

此次舊學考的是經義、法律、文字、算學。

新學考的是語文、數學、物理、化學。

每門課兩個小時,考生考完就回去。

先進行的是舊學考試,然後是新學考試,有能力的、有信心的考生可以兩項都考。

時間一天天過去,到了第四天,剛好是正月十九日,洛陽書院開學的日子。

科舉一帆風順,有陶謙、賈詡坐鎮,並沒有出什麼問題。

“文和,考場交由你照看了。”

把事情交代給賈詡後,楚歌帶人往洛陽書院走。

洛陽書院沒有建在洛陽城內,而是在郊外的山林中。

這裡依山傍水,環境清幽,適合做學問。

剛進大門,楚歌就聽到龐統的公鴨嗓子。

“咦,你說你叫孔明,這麼巧?”

諸葛亮疑惑地看向龐統:“哪裡巧了?”

龐統搖了搖頭,暗自滴咕道:“應該是巧合,反正我已經把孔明燈改成鳳鳴燈了。”

走近的楚歌啞然失笑,這小子,竟然還記得當初的孔明燈。

諸葛亮看了看莫名其妙的龐統,然後看向走近的楚歌。

他想了想,拱手道:“學生諸葛亮,拜見陛下。”

看著小大人狀,一本正經的諸葛亮,楚歌笑道:“你又沒見過朕,是怎麼認出朕的?”

諸葛亮拿出一張銀鈔,指著上面的頭像道:“這上面有陛下的頭像。”

“好,小亮真聰明。”楚歌摸了摸諸葛亮腦袋,笑道,“書院裡沒有陛下,只有師長。”

諸葛亮放下手道:“是,陛下。”

“楚歌。”

聽見兩人對話,回神的龐統連跳起來打招呼。

這一聲稱呼,又讓諸葛亮看了看龐統。

“陛下。”

“拜見陛下。”

說話聲引來其他人,帶頭的龐尚長、黃承彥、司馬德操領著一眾人出來行禮。

“諸位免禮。”

楚歌帶頭走向教室,坐下後,他和龐尚長等人開始訴說建立洛陽學院的目的、宗旨,鼓勵眾人好好學習。

然後學生開始自我介紹。

除了看過的人,楚歌在這裡還看到了略顯中二的徐庶、木訥寡言的馬鈞,面板黝黑、頭髮發黃的黃月英等人。

當然,這時的黃月英只有6歲,瘦瘦小小的,做男孩子裝扮,報的名字也是黃英,別人並不知道她是個女孩。

龐統坐在後者旁邊,興許是第一次見到比較醜的小孩,這個時候正拉著黃月英說個不停。

楚歌看看兩人,又看看坐在前排認真聽課的諸葛亮,不由想這三人會在書院裡發生什麼樣的事?

上午課結束,一眾學子放飛自我。

龐統拉著黃月英滿山跑著放風箏,諸葛亮拿著書本繼續就讀,周瑜亭下撫琴,法正和徐庶下棋,馬鈞搗鼓木頭,呂蒙躲在一角看著書本撓頭揪耳。

楚歌和龐尚長等人邊走邊道:“三位先生,堂上學子盡為人傑,今後就交由你們教導了,望他們都學有所成。”

三人連拱手道:“必不負陛下所望。”

對於三人的教導能力,楚歌還是相信的,而且洛陽書院因為人少,三人可以因材施教。

課堂上也比較自由,如果覺得自己已經學過,可隨意去圖書館自學。

平日躬耕自讀,還是回家走讀,亦或是帶書童跟隨就讀,學校裡一概不管。

離開書院,回到皇宮。

賈詡和陶謙前來彙報。

“陛下,文舉已順利結束,這是收上來的試卷。”

楚歌隨意抽出幾張看了看,上面按他吩咐湖名了,除非知道筆跡,否則批卷的人認不出誰是誰的。

放下試卷,楚歌道:“安排人儘快批改出來。”

“是,陛下。”

當天晚上,監察院和禮部人員加班加點。

終於趕在第二天上午準時放榜。

禮部大門外告示欄。

“中了,中了,我中了。”

“快找找,有我的名字嗎?”

“嗚嗚嗚……”

放榜後,有人喜笑顏開,仰天長嘯;有人淚如雨下,朝地上連連磕頭。

“恭喜文若名列榜首。”

看著人間百態,鍾繇不禁感嘆:“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

荀或澹澹一笑:“我之學問在全,文采不及你鍾元常,軍略不及志才和奉孝,卻是勝之不武,且此榜無關殿試排名,無需在意。”

戲志才搖頭道:“文若卻是太過謙虛,你之才勝我等多矣。”

對於自己排名一點也不在意的郭嘉笑道:“大家都中了,還是回去準備明日的殿試吧。”

一眾人躊躇滿志,今日名列榜單不算什麼,明日在陛下面前被欽點排序,才算真的是一朝成名天下知。

鍾繇邊走邊道:“公達,當日在體育館,你為何不告知我等陛下身份。”

荀攸搖頭道:“陛下身著便衣,身旁無人隨侍,自然不想外人揭露其身份,我自不會擾其興致。”

戲志才感嘆道:“吾多次追蹤陛下,多次錯過,相逢見面卻又不相識,憾哉。”

鍾繇見郭嘉躲在一旁嬉笑,不由好奇道:“奉孝當日是如何猜到陛下身份的?”

自新鈔發行後,幾人頓時知道當日在體育館見到的人乃當今陛下。

郭嘉笑道:“起先那小孩叫陛下名字我沒在意,畢竟天下同名之人多矣,不過公達兩次跟隨押注,董仲穎又太過獻媚,心中自然有所猜想。”

荀或笑道:“還是奉孝觀察入微,我等不及也。”

幾人邊說笑邊往回走,期待明日的殿試。

——

大乾此次科舉,取前面三百人,這三百人不再是吏,而是官。

暫時來說,今後每年的科舉都是以此為標準選拔人才。

陶謙和蔡邕當初不解,大乾朝哪裡需要這麼多官員,一年兩年還好。

十數年下來,大乾上下必定堆積冗官,於國於民無益。

楚歌笑道:“若我大乾社稷至此,當然不需這麼多官員,可朕之大乾才剛剛起步,今後日月所照之處皆為我大乾國土,再多人才都足夠安排。”

陶謙和蔡邕對官員的事放下心來,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擔憂,陛下言中之意,莫非要做那窮兵黷武之人?

不知道兩個老傢伙心中所想的楚歌,此時正在想著明日殿試的題目,以及和眾多漢末英傑見面的事。

“想不到這小妮子還真的中了,且排名不低。”

看著蔡琰名列第三,楚歌突然想起了和對方的約定。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全民轉職:分配天賦萬倍返

瀾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