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

原本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大事件可以被影響,可以被改變,但該來的還是會來的。

1886年5月,大唐帝國成功的操辦了聖皇陛下登基40週年暨大唐帝國建國40週年盛大慶典,諸多輝弘的慶典場面還留在人們的記憶中,是如此的鮮活。

時間僅僅過去兩個多月,南美洲智利,秘魯和玻利維亞三個國家就鬧了起來,原因自然是對三個國家都至關重要的鳥糞礦場。

美盟立刻啟動調解機制介入調解,試圖化干戈為玉帛,制止一場可能的三國間戰爭。

礙於大唐帝國超凡的實力和領袖群倫的美洲盟主地位,在強壓之下,智利,秘魯和玻利維亞三個國家不得不捏著鼻子坐下來談判。

在美盟的框架下,巴拿馬和談前後進行了四輪,耗時5個多月,但是在各方強硬立場下分歧較大,依然不出所料的和談破裂。

私底下

這三個南美國家已經開始緊鑼密鼓的戰爭準備,尤其是智利得到英國的物資和武器支援,態度表現的尤為強硬。

1887年元月初

大明宮庭之勤政殿中

這是每週二例行的內閣覲見皇帝陛下的日子,外交部大臣柳達卿在奏報中又提到了此事,直言“這是三個怒火上衝的暴脾氣,相互立場南轅北轍,促成最終和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朝臣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大多數主張必須維持美盟的權威,不能讓這場戰爭真正的爆發。這必將嚴重削弱大唐帝國一手建立起來的國際組織的威信。

坐在上首龍座上的皇帝李察始終沉默不語,他正在斟酌此事帶來的影響。

如今整個美洲的歷史都已經改變

早在1818年到1825年間,智利、秘魯、玻利維亞3國就陸續宣告獨立。

在獨立之初,三個國家是鄰居,又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彼此之間關係蠻不錯,最起碼錶面上是如此。

但變化很快發生

19世紀50年代,在阿塔卡馬沙漠中部和北部發現了豐富的鳥糞資源和硝石礦藏後,他們的關係變得尷尬起來。

在沒有化肥的年代,鳥糞資源開採較為簡單,技術含量低,不需要多少成本就能直接開採,能獲得豐厚的利潤,這正好適合智利、秘魯、玻利維亞3國的情況。

硝石礦藏可以用來製作火藥,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鳥糞資源和硝石礦藏都可以用來出口,獲取大筆金錢。

所以,原本乾旱貧瘠的沙漠一下子變成了聚寶盆,3個國家都對這片沙漠虎視眈眈,宣佈對其擁有主權。

這也是19世紀國家間的常態,由於剛剛脫離殖民統治,相互之間邊界都沒有明確劃分,阿塔卡馬沙漠爭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後來在大唐帝國和英國的強勢參與下,智利與上述兩國合資組建了太平洋英唐硝石公司,各自佔據一定比例的股份,在阿塔卡馬沙漠開採硝石礦藏。

為了獲得更多的資源,智利與智利,玻利維亞達成協議,玻利維亞允許硝石公司進入自己的安託法加斯塔地區採礦。

智利放棄南緯24°線以北地區的全部權利,用於補償對方。而玻利維亞一方則同意,在25年內不提高對硝石公司的稅率。

這本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協議,智利和大唐、英國獲得了寶貴的礦產資源,玻利維亞獲得了穩定的稅收。

可是,1885年玻利維亞為了籌措壓力巨大的戰爭賠償(注,賠付給大唐帝國),單方面撕毀協議,提高硝石公司的稅率。

太平洋英唐硝石公司當然不幹了,憑藉著雄厚的背景拒絕納稅,而這促使了雙方矛盾愈發尖銳。

於是,1886年初,玻利維亞乾脆沒收了硝石公司的全部資產,將之進行拍賣,拍賣所得充為稅收。

玻利維亞的底氣來自於秘魯,兩國間已經簽署了秘密的軍事同盟協議,旨在共同對付智利。

面對不知好歹的玻利維亞,智利軍政府哪裡能夠忍得下這口氣?

於是在英國的暗中支援下,智利計劃進行軍事反擊……

這時候的美盟強勢介入,將劍拔弩張的南美三國生生的按了下來,啟動美盟的糾紛調解機制,從而開始在巴拿馬的三方和平談判……

智利,秘魯,玻利維亞三國的強硬態度,令四輪和平談判全都破裂,和平前景蒙上了嚴重的陰影。

從這裡,就能看出美盟的缺陷了。

“美洲合作組織聯盟”是一個標準的經濟聯盟,其合作範疇延伸至政治,文化和外交領域,但沒有觸及最核心的軍事領域。

“美盟”下設國家間糾紛調解機制,還擁有一個五千人的“美盟維和軍”,實際上一直都沒滿員,至今也只有3300餘人。

一些較小的國家間矛盾可以調停,但類似“阿塔卡馬沙漠爭端”這樣關係到重大利益和領土的問題,就顯得力有未逮。

“歐洲有句諺語;英國老走過的地方,魚塘裡的魚都會打起來。”皇帝李察搖搖頭說了一句,殿堂上下立刻肅靜了,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龍座上的君主。

皇帝李察也沒有再諮詢眾臣,而是徑自的說道;

“帝國力主的巴拿馬和談屢屢破裂,這與英國人始終在背後小動作不斷脫不了干係。

這樣下去,就陷入了不斷破裂的怪圈。

智利人想打這一仗,玻利維亞和秘魯一方也對自己有信心,想要武力解決對手。

英國人不斷的扇風點火,歐洲各國都想看我們的笑話,只有帝國在努力的彌合各方分歧,試圖維持美洲和平的虛假局面。

這樣有什麼意義?

誰都知道我們親密盟友英國人一直都想搞亂美洲,無論是北美洲還是南美洲,總是能夠看到他們的身影。

大唐帝國還沒有強大到可以一手遮天,英法德比荷等國都在南美洲有殖民地,有駐軍,這是歷史演變至今的現實。

帝國政府必須要正視;

“美盟”這一新生事物在發展中,要承受風雨,要承受曲折,要承受困難和阻礙,才能不斷的汲取教訓,發展壯大起來。

一味的呵護並非好事,也許讓這些南美國家撞得頭破血流,才明白和平的珍貴。

到了那時,才是徹底解決“阿塔卡馬沙漠爭端”合適的契機,推動和平事半而功倍。”

皇帝陛下的話猶如撥雲見日一般,令朝臣們瞬間思路清晰起來,不由得齊聲奏道;

“陛下聖明,臣等謹遵聖諭。”

思路明確了,政府下面的決策就變得有章可循,無非盡人事,聽天命罷了。

作為美洲盟主,帝國政府還是要盡力促成三方和談,哪怕表面文章也要做足了,讓其他的美洲各國挑不出毛病來。

實在要打,那就打唄!

進入1887年

大唐帝國依然將主要的精力用在發展國內經濟上來,著力深化第2次工業革命浪潮,推動科技進步,各種新發明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

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在底特律成立了愛迪生留聲機公司,1886年,特斯拉因與愛迪生科學理念上的分歧而辭職建立了特斯拉電燈與電氣製造公司,開始深入研究交流電。

在1886年

大唐帝國湧現出了7870餘家從事新型化學研究和電器的科技公司,各種新發明達數萬件之多,呈現出爆發性增長的態勢。

這些科技成就的取得,源自於大唐帝國數十年如一日堅持的重視教育理念,良好的科技氛圍,吸引了世界上大批的科學家來到帝國定居,創業。

一個國家整體科技實力的進步,不可能單靠某個人的金手指,那太不現實,更像是空中樓閣。

數10年持續的科技教育投入,終於在19世紀80年代後期,結出了累累碩果。

這幾年來

大唐帝國臣民的識字率直線攀升,國民5年普及型教育深入到偏遠鄉村,牧場。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才能有更好的未來,這已經成為國民的普遍共識。

高等教育的大學和專科院校發展到110多所,重視科學發明的理念,在帝國各大企業中逐漸深入,科技人才也變得更加受重視。

整體經濟在較高的總量基礎上依然平穩發展,1886年經濟總量增長%,在世界各國列強中僅次於德國%,位居第二。

大唐帝國的戰略環境由於擁有兩洋之利,在整個美洲沒有對手,所以,近20年來軍事發展稍顯滯後,財政預算也不多。

就比如大唐帝國重點發展的皇家海軍,在20年前的海軍預算僅僅是英國的1/10,一年約110萬英鎊左右,即440~450萬唐元。

在10年之前,大唐皇家海軍財政預算增長了一倍,達到每年千萬唐元的水準,也只不過是英國皇家海軍每年撥款的四分之一。

時至今日

大唐皇家海軍財政預算約為英國三成左右,即每年 1300~1400萬唐元水準,上下浮動不大。

大唐皇家陸軍財政撥款只有海軍的一半還少些,每年約620萬唐元(注;約合130萬英鎊,不包含皇家禁衛軍撥款)左右。

這主要是因為15萬大裁軍之後,大唐帝國皇家陸軍規模進一步縮減。

其實行義務兵役和職業兵役制相結合的政策,普通士兵入伍後,每月只能拿到一些象徵性的補貼,更多是為帝國盡義務。

大唐帝國陸海兩軍維持一支較為精悍,數量較少的軍隊規模,已經足夠維護廣大帝國的安全。

與大唐帝國不同的是,英國皇家海軍由於要維持在全球的軍事存在,所以始終保持了龐大的規模,現役各種艦艇650餘艘,包含了超過一半的老舊風帆戰艦。

法、德兩國的海軍實力也不容小覷,由於兩國是死敵世仇,所以在軍備發展上一直你追我趕,誰也不肯落後。

僅以德國海軍為例;

在其保持著110多艘老舊風帆戰艦的基礎上,這15年來,一直大力發展新式鐵甲戰艦,被譽為德國鎮洋級的“薩克森”級鐵甲艦先後建造了6艘。

除了出售給大清國的“定遠”和“鎮遠”以外,其餘的均進入德國皇家海軍服役。

在此基礎上

德國皇家海軍又發展了多型萬噸級鐵甲艦,建造新型鐵甲艦隻會比大唐帝國更多,而不會更少。

加上統一後德意志帝國擁有大量的舊式風帆戰艦(注,包含以前北德意志諸侯國老式風帆艦隊),其海軍規模還大於大唐皇家海軍,戰鬥力也不弱,這是不爭的事實。

歐洲各國列強由於戰略環境較為惡劣,競爭激烈,所以軍事開支普遍較高,是財政預算支出的主要部分。

大唐帝國則不然,軍事開支長期低於文化教育開支,殖民開拓及建設開支,在帝國政府預算中只能排到第三位。

這不是帝國政府沒錢,而是沒必要建立一支過於龐大的皇家艦隊,選擇了穩步發展的道路。

1886年未,大唐帝國統計的居民人口從1884年的億增長到億,淨增長560萬人口。

有幾個因素影響到人口的快速增長,第一是建國40年後,大量第1代移民生老病死,年均230萬至240萬規模,並且呈現逐年快速增長的態勢。

展望未來10年,年均自然死亡的人口有可能進一步增長到380萬至400萬規模,這是個社會新陳代謝的過程。

這不像建國早期,大量年輕的華裔人口移民北美掀起一波波創業熱潮,那時候只有人口增長,而極少有老年人亡故,所以淨增長人口十分快速。

實際上,大唐帝國的自然生育率並不低,1886年度新生兒達到587萬,距離600萬也只有一步之遙。

這相當於一個老人去世,個新生兒出生。

去除夭折的新生兒,這一數字也達到了575萬以上,規模相當大。

而且,帝國每年還有年均百萬華裔移民流入,按說兩年來人口增長規模不應該只有這麼點兒。

這就不得不說到第2個因素,即帝國人口外流的因素。

得益於大唐帝國美洲盟主的崇高地位,華裔人口可以自由的向各國流動,在某些國家甚至可以取得超國民地位,這進一步鼓勵了人口流動。

僅僅在1885年和1886這兩年,大唐帝國就有超過166萬人移民美國,佛羅里達共和國,密西西比共和國,肯塔基王國,俄克拉荷馬王國,巴拉圭,烏拉圭,巴西帝國和阿根廷,也有少部分人口流入歐洲各國。

僅美國一家,在兩年裡就接收了超過萬華裔移民,佔比接近一半。移民主要流向是以紐約,底特律和費城為主的北方各州,進一步增強了華裔移民的人口比例。

此外,這兩年向佛羅里達共和國和密西西比共和國移民都超過16萬人規模,還有其他各國多少不一的流動移民人口,進一步削減了帝國居民的總量。

第3個因素則是“騰籠換鳥”政策所致,就比如哥倫比亞,總人口始終維持在360萬至400萬人之間。

但華裔人口的比例一直在迅速上升,當地土著人口的比例一直在迅速下降,人口總量已經十幾年維持在此區間,內中奧妙不足為外人道也。

類似的情況還出現在古巴,波多黎各,呂宋群島,中州省(原厄瓜多)與撫遠省(秘魯割讓)等地區,這能說人口沒增長嗎?

展望新的一年

1887年,帝國總人口有望突破億大關,這一人口規模相當於英法德三國歐洲本土之和,高於沙俄的億總人口規模。

而從經濟總量上看

大唐帝國1886年末經濟總量相當於英國和法國之和,是英國經濟總量的倍,但軍事力量卻有所遜色。

這是基於北美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的總體戰略,類似於原來歷史上大一統的米國,將更多的財力用於發展經濟和社會公用事業,大量投資於公共基礎設施和城市建設。

正是這樣的政策,造就了大唐帝國“汽車輪子上的國家”美譽,國民幸福感普遍較高。

只要願意付出努力,基本上能做到衣食無憂,這可不是容易達到的事兒。

在歐洲工業經濟較為發達的英國,法國和德國,每年都有相當人口死於飢餓,死於貧病交加,在淒涼中離開人世。

在這個年代可沒有什麼社會福利可言?

英國著名的“救世軍”組織是由倫敦的一對富有的夫婦發起,為底層食不果腹的人民提供最基本的救助,覆蓋的範圍極為有限。

大唐帝國沒有“救世軍”這樣的民間組織,但卻有更加嚴密的政府機構,能夠有效杜絕街頭上流浪的人群產生。

舉凡有手有腳年輕的人在街頭流浪,極大的機率會被警察收容以後,直接丟入礦山或者苦役營中,用辛苦勞動換得一份食物。

若是年長有妻兒者流浪街頭,那麼好了,將會有帝國懲戒署的相關人員帶著流浪者,直接找到相關的家庭中。

輕則課以大額罰金,重則以“忤逆之罪”論處,處以公開鞭刑後,抄沒全部家產直接投入苦役營中,一直到死都出不來。

按照華夏傳統的尊老愛幼理念,父母有撫養子女的義務,子女有贍養老人的義務。

若是不履行義務,子女就犯了“忤逆之罪”,視其情節輕重予以懲處,基本上沒人敢把這事當兒戲。

這一套制度雖然簡單粗暴,但不能否認效果非常好。

在大唐帝國很多的城市街頭巷尾,幾乎看不到流浪的人群,沒人能夠承受由此引發的沉重代價。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庶民本紀

雙子星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