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頓了頓,繼續說道:“龍大人是善良的妖怪,他是來援助我們的。”三郎的語氣充滿了對龍大人的信任與依賴。

三郎的話音剛落,傅先生便更是堅定了自己的判斷:三郎無疑是被成玢那妖精的邪術所蠱惑。

他的眼中閃過一絲決然的光芒,凜然正氣從他身上散發出來,他站起身來,指著成玢,聲音中充滿了堅決與決絕:

“你這妖物,雖然我不知道你用了什麼手段蠱惑了三郎,但你休想在我面前得逞!三郎,你現在立即返回城寨,迅速集結鄉親們,一同前來,將這妖物用亂棍打死,以此來為世間除害。”

成玢深感無奈,他尚未採取任何行動便已被視作禍害。

成玢認識到,邀請傅先生參與此事可能並非明智之舉。由於讀書人具備豐富的知識,他們往往對事物有著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不易被欺騙。

在唐朝之前,讀書人的教育體系相對完整,他們所學習的內容不僅涉及文學,還包括六藝:禮儀、音樂、射箭、駕駛、書法和數學。

這比現代的德智體美勞教育更為全面,使得精通這些領域的讀書人在各方面都相當出色。

此外,他們還擁有堅定的信念,難以被外界所影響。目前,傅先生已將成玢視為妖怪,成玢似乎難以改變他的這一觀念。

三郎在一旁焦慮不已,甚至開始揪自己的頭髮。儘管他確信成玢是善良的妖怪,但他同樣瞭解傅先生的性格。

而且,他並不擅長辯論,因此在此情況下,無論多麼急切,他也感到無計可施。

“你竟然還在這裡磨蹭?”傅先生斷然呼喊,雙眼銳利地鎖定了成玢。他心中盤旋著捨生取義的崇高觀念,願意與面前的非人生物進行纏鬥,藉此機會讓三郎脫身去求援。

在這一刻,傅先生內心堅信,孔子的高尚精神已經寄宿於他,這種為了正義而不惜犧牲的行為是極其偉大的。因此,面對眼前的威脅,他絲毫不感恐懼。

三郎的目光轉向了成玢,他注意到了成玢面部的生理特徵,由於其非人形態的臉部結構,無法展示出任何表情,因此,對於成玢此時的情緒,三郎並未能從中獲取任何資訊。然而,成玢在地上寫下了幾個字元:“我從來不吃人!!!”並且,在句子末尾加上了三個感嘆號,以此強調和傳達自己的觀點,以消除可能存在的誤解。

傅先生一瞥見成玢的字跡,竟然能讀懂,心中驚駭不已,緊接著恐懼之色浮現在臉上:“你這個怪物,定然是潛入了我們人類的住所,否則怎能識字?你如此膽大妄為,不怕天師將你捉拿歸案?”

成玢在一開始感到輕微的沮喪之後,隨即被一股意外的喜悅所取代。他驚異地發現傅先生竟然能夠識別他寫下的字,這無疑為他開啟了與傅先生溝通的大門。

成玢迅速反駁,筆鋒中透露出對自身立場的堅持:“即便是妖物,亦應區分善惡,我從未以人類為食,未曾傷害過他人。傅先生,您何以單憑偏見就斷定我為惡妖,並主張加以剿滅?難道您不認為天意尚存慈悲,崇尚萬物生長?再者,難道您沒有聽過‘生而知之’這一哲理嗎?我所具備的知識,皆為天賦。”

針對成玢的自辯,傅先生不屑一顧:“‘生而知之’?你這妖物竟然如此自詡,竟敢自比於孔聖人?”

在漢朝時期,儒家思想得到國家的高度推崇和推廣,而其他學派則受到冷落。這種政策導致只有孔子等儒家代表人物被社會公認為聖人。

傅先生遇見了一隻自詡為天生智者的妖物,對此他表現出輕蔑與不屑的態度。

成玢堅定地闡述自己的立場:“我並不認同被冠以孔聖人的稱號,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我所擁有的知識是與生俱來的。同時,我曾與王戎及其同伴進行過數次接觸,他們可以證明我並未對他們採取任何不利行動。反之,我還透過提供山中獵物協助他們獲得了財富。在人類的價值觀念中,對於接受恩惠後應當報答的原則,我是予以尊重的。因此,傅先生將我視作惡劣的妖物的觀點,我是斷然不能贊同的。若我真是邪惡之輩,直接吞噬你們豈不是更符合妖物的行為?又何需耗費時間辯解?”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世道如此!悲夫秋悅!

一人抵萬軍

人在紅樓,開局倭寇送經驗

白天會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