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賤籍胥吏,與倡優同籍(4k)

江南財閥,在朱元璋眼中不過就是一頭頭蠢笨的肥豬而已,隨時可殺。

朱元璋沒主動找他們麻煩,他們本來就該謝天謝地了。

沒想到這些蠢笨如豬的東西現在竟然還主動將脖子伸過來。

那主動求死的架勢,倒有些像那東京城的潑皮牛二。

最終落得如今抄家流放的下場,只能算是求仁得仁了。

朱元璋聽著毛驤的報告,提筆將身前那份大名單上幾個名字給圈了出去。

這些人都是將宋濂的話聽進去的,回去後散去大半家產,投入湖廣兩地災後建設的財閥。

錦衣衛早就將這些江南財閥全都納入重點監控名單,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朱元璋的視線之內。

對於這些愛國的生意人,老朱還是願意給他們一次機會的。

這些半輩子都在皓首窮經苦讀儒學十三經的讀書人,便已經幾乎直接宣告他們這輩子與仕途無緣了。

他們大部分都是接受江南財閥資助的,畢竟士紳一體,從來都是穿一條褲子的。

可對於那些死讀書的人來說,只學儒學就已經非常吃力了。

一想到當時自己如果沒有聽宋濂的話捐出半數家產去賑災的後果,就後怕不已。

可這時,他們起碼還有一個念想。

幻想著總有一天,自己能考上。

可就算沒有銀錢資助,這些失意的讀書人出於對楊憲與朝廷的報復,很多人還是會選擇這麼做。

伸手被打都會記疼,更何況這次老朱是直接拿刀砍了。

當時他們將半數家產捐出去的時候,可沒被少罵是叛徒、軟骨頭。

至於那些不想體面的,朱元璋就幫他們體面。

他們心裡直呼僥倖。

他們既然不想捐出一半的家產,那就不用麻煩了,直接全部財產充公,由朝廷拿著這些錢去賑災不是更好。

對於真正的人才,自然是新科舉更好,八股取士是在扼殺他們這些人的天賦與創造力。

事實上,從朝廷開始科舉改革那天開始。

要知道他們當時這麼做,可是頂了很大的壓力,有家族內的,也有外部其他和他們一樣同為江南的財閥豪紳士。

因為如今儒學在科舉之中的佔比大幅下降,新的科舉是量才取士,選取的是各種專業型人才。

這次湖廣兩地洪災事件當中,除了江南財閥外,還有一個群體也在裡頭起到了關鍵作用。

哪裡還有精力學其他的。

在這場餘波中,活下來的江南豪紳們,很快就是看出了朝廷的意圖。

那就是讀書人。

江南財閥豪紳這邊經過這一次慘痛的教訓,起碼在洪武一朝,是不敢再有大動作了。

而且最重要的,讀書人的身份還在。

直至楊憲發起打倒程朱理學運動,將儒生們從高高的臺子上扯下來,一把扯下了他們外面的那件寫滿吃人腐儒學問的儒袍。

讀書人最後的體面,沒有了。

楊憲先後拿走了讀書人的裡子和麵子。

導致這些人徹底擺爛了,出現了大批的恨明黨。

自從全國掀起打倒程朱理學運動之後,除了揚州外,各州府都開始出現大量無所事事的書生。

他們整日裡在街頭買醉。

而且愈演愈烈。

朝廷方面自然也是注意到了這件事。

要知道書生可不像是尋常的佃戶。

雖然世人常用秀才造反,三年不成,這句話來嘲笑知識分子軟弱無力,搖擺不定,做不成大事。

可事實上,這些失意的“秀才”造起反來,造成的破壞力同樣不可忽視。

那個酒後寫下“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盡白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黃巢不正是進士科考名落孫山的失意讀書人嗎?

他大笑著走出長安城,揭竿而起,發起了唐末民變中,歷時最久,遍及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場農民起義。黃巢之亂轉戰近半唐朝江山,導致唐末國力大衰。

最後他確實失敗了,可對國家和百姓造成的危害卻無法估量。

據統計,在黃巢起義過程中,大概死了上千萬人。

歷史上,還有一個出名的“秀才”造反,那就是洪秀全。

在太平天國運動中,中國大概死了一億人左右。

這些失意的讀書人,作為領袖或許確實無法成事,因為他們有著屬於他們這個階層本身的侷限性。

可歷史上,又有幾個朝代不是在這些“失意文人”的幫襯下打下來的?

遠的不說,本朝的韓國公李善長,朱元璋奪天下第一大功臣,不就是前元科舉失敗的失意者嗎。

看著連日來,錦衣衛不斷遞上來的密報,朱元璋也不由得開始警惕起來。

歷朝歷代開科取士的真正目的,唐太宗已經講的很明白。

牢籠志士,讓天下的聰明人,全都進到科舉的牢籠裡,讓他們鑽研章句,白首窮經。這樣的話,這些人就不會異想天開了,也不容易被歪門邪道所惑。在那些帝王眼中,這些讀書人安定了,到時候天下即使還有人想造反,也不過是些草寇之流,成不了什麼大事。

縱然是幾百年後,那個從遼東殺進長城的女真人,那也是有了范文程這幫子不是人的東西,才有了跟大明逐鹿中原的本錢!

可大明開始施行科舉改革後,這項功能便隨之缺失。

說實話,朱元璋在放眼看世界之後,老朱心裡也早就不再指著這玩意兒來讓大明江山永固了。

他要建立的是,千古未有的偉業。

因此改革是斷然不可能廢止的。

可如今這些讀書人的問題,確實也需要解決。

朱元璋眉頭越皺越緊,最後沒法子,只能是讓楊憲來一趟京城。

皇宮,太和殿。

朱元璋沒有任何遮掩,直接和楊憲講了如今大明各地讀書人的情況,以及他心中的擔憂。

朱元璋一邊說,一邊觀察著楊憲的臉色。

見楊憲神情並未發生太大的變化,開口問道:“楊國公早就料到這件事了?”

楊憲微微點了點頭,道:“得出這個推論並不難,對於這些讀書人來說,學了半輩子的東西,突然有一天沒有用了,他們能不遊手好閒嗎,能不到處生事嗎?”

在楊憲看來,這是必然的事情。

“陛下是想要知道如何安置這些讀書人?”楊憲開口道。

一旁的朱標這時開口道:“要不就放著不管,他們鬧騰一段時間後,知道沒用了,也就不會再鬧了”

還沒等朱標話說完。

朱元璋和楊憲幾乎同時,斬釘截鐵地說“不行!”

很顯然他們都是看出了讀書人隱藏的危害,是多麼的大。

二人相視一眼,在朱元璋的示意下,楊憲先是將放任這群讀書人不管的危害說了一遍,然後接著開口說道:“其實解決這個問題,並不難,有兩個方法。”

“如今新學已經開始全國推廣了,少則三五年,多則十年,就能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那時候的讀書人,便能夠完美貼合朝廷的取士政策。這些人自然就不會生事端。也就是說,對於朝廷來說,只要處理眼下這一批傳統儒生的存量即可。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把他們全部送到前線,人沒了,問題自然也就沒了。”

朱標直接開口打斷道:“此事斷然不可。”

事實上,對於楊憲講的這個法子,朱元璋是認可的。

楊憲雖然說的隱晦,可在場三人都清楚話裡的意思。

不過既然楊憲還有一個辦法,朱元璋便不急著表達態度,開口道:“楊國公,還有一個辦法呢?”

楊憲開口道:“很簡單,只要不讓他們就這麼閒下去就成。”

朱元璋皺了皺眉,開口道:“楊國公是打算給他們找活幹?可這天底下,有什麼活計是能夠同時安置如此多的讀書人。”

在朱元璋的認知裡,學四書五經就是要進官場的,除了當官,他們還會做什麼?

他們要是真的但凡能幹點別的事,哪裡還會有人說什麼百無一用是書生啊!

可這樣一來,改革不是白改了嗎?

楊憲將朱元璋臉上的表情看在眼裡,知道他想岔了,開口道:“讓他們找活幹,當然不是讓他們走原先科舉入士的老路。陛下也莫要太小看這群人了,這些儒生就算是再沒用,那也是讀書識字的人,用處可大了去了。”

事實上,對於第一種辦法,楊憲本身也不認可。

因為對他來說,這樣做太浪費了。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要知道在這個時代,能夠識文斷字絕對算得上是稀缺資源。

對於朱元璋的疑問,楊憲開口說了兩個字。

胥吏。

“想要一次性安置如此多的讀書人,胥吏是最好的去處,而且還能順便解決歷朝歷代都無法規避的胥吏之害。”楊憲開口道。

對於胥吏之害,朱元璋是最感同身受的。

因為當年去他們家徵收稅銀,逼死他父母的,就是那幫子胥吏。

拿前元舉例,有時候,元廷其實原本只是想在每家農戶徵收五錢稅銀,可等到下面的胥吏去執行的時候,這筆錢就稀裡糊塗地變成五兩、甚至是十兩銀子。

這裡面各級官吏雖然都加了一點,但加的最狠的其實是下面那些真正去百姓家裡徵收的胥吏。

正是知道胥吏之害,因此朱元璋開國以後,就直接將胥吏的地位貶入賤業。

古代的賤籍泛指的是那些不屬於士、農、工、商四類職業的人群,社會地位最低,無法參加科舉考試,甚至都無法與平民通婚,正常情況下一時為奴,終身為奴,想脫籍成為平民難如登天。

到明朝時期賤籍分了以下幾類,第一是奴僕,在一些官宦人家或者地主大戶人家負責照顧主人日常起居,供他們驅使和奴役的人,男為奴、女為婢。對於奴婢來說,熬到老或者殘廢,可以恢復良籍。就這還得是官屬的奴婢,民間私人的還沒有。凡官屬奴婢年滿六十歲及廢疾者,得免為番戶;七十歲者,準令免為良人。不過熬到七十歲或者殘疾了,恢復良籍還有多大意義呢?

其二就是妓女,在明朝妓女也有幾種分類,大體分類分為藝伎和色妓,簡單來說前者賣藝不賣身,後者從事皮肉生意。如果細分的話分為宮妓、營妓、官妓、家妓和民妓,前三者屬於體制內崗位,雖地位不高,但是生活富裕,後兩者自負盈虧。此類行業如果想嫁人,只能透過恩客為其贖身脫籍,當然除非是真愛,因為贖身費用可不低。

第三便是胥吏,衙門裡當差的公門人在明朝也屬於賤籍類的,放現代捕快屬於公務員的崗位,但是在古代地位被納入賤籍類。這類職業還包括獄卒、劊子手等。兩者工種一樣,但地位真是千差萬別,令人感慨。不過雖然屬於賤籍,但在衙門裡當差,手中有權力,地位並不低。

為了預防胥吏之害,朱元璋可以說是出了重拳了,直接將胥吏貶為賤籍。這放在後世,簡直不可想象。

而且要知道一旦成為賤籍累計三代後才可申請脫籍,也就是三代之後才可以參加科考。

要知道先秦時期,“吏”就是“官”,不論官階高低,都可指代。

到了隋唐時期隨著官僚制度的成熟,政府更加重視胥吏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宋代出於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抑制地方官員的權力,無形中使得胥吏的權力擴大。

元朝時期由於政權性質的特殊性,使得元朝在胥吏方面的設定和唐宋時期的胥吏亦是差別不多,但區別在於元朝比唐宋更加的倚重胥吏,因為元代以異族入主中原,因此地方主官大多是蒙古、色目人,而這些人比前朝的官員更加缺乏治理中原地區的行政管理經驗,所以更加倚重胥吏,並且“以吏為師”,使得胥吏的地位有了極大的提高,正因為元朝統治者對胥吏這樣的重視,促使大量的胥吏被提拔為官,為官僚隊伍擴大了群體。

到了明朝,朱元璋動用雷霆手段,才徹底將官和吏給明顯區分開來。

可在楊憲看來,朱元璋這個做法對於治理胥吏之害,最多隻能治標,完全起不到治本的作用。

(本章完)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超神的我賴在新手村不走了

無線風箏

方知縣探案錄

長風寥落

渺渺的救世之路

UXG丸小

刮痕

小鼠子呀

我陪宿主一起瘋

愛吃瓜的閒人

系統:氪金就無敵

人不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