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譯文

自古以來,西域諸國在民居、城郭建設以及田疇廬舍佈局方面,均與匈奴存在顯著差異。據《呂氏春秋》記載,不周山的粟和陽山的穄被譽為美味佳餚。

周、秦時期,農耕事業已在西域興起。漢代張騫出使大宛後,彙報稱當地土著農耕習俗獨特,主要種植稻米、麥類作物,並擅長釀造葡萄酒。因此,漢武帝決心加強西域聯絡,推動農業發展。

徵和年間,桑宏羊與丞相御史共同商議,提出在輪臺以東的捷枝、渠犁等地,擁有廣闊的水草資源,適宜耕地面積超過五千頃。這些地區氣候溫和,土地肥沃,五穀作物成熟時間與中原相近。為穩定西域局勢,建議在當地開墾灌溉田地,積累糧食。

隨後,漢朝設立戊已校尉,負責管理和監督屯田事務。伊吾、車師等地北至柳中,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據《漢書》記載,自玉門、陽關出發,經過且末以往的地區均種植五穀,土地和草木生長情況與中原大致相同。

《北史》和《唐書》亦對西域農作物種植情況有所記載。《北史·西域傳》指出,于闐地區適宜五穀和桑麻種植;《高昌谷來》提到,高昌地區穀物一年可熟兩次;《唐西域傳》描述,焉耆地區適合種植黍和葡萄;龜茲地區則適宜種植麻、麥、秔稻等作物;《回鵑傳》稱讚西域土地肥沃,適宜種植各類糧食作物。

至本朝,為贍養軍隊,進一步推進屯墾政策。中與年間開始,改革郡縣設定和屯田制度,墾地面積增至一千萬畝。據國朝三十一年統計資料,上報部門升科的耕地面積共計一千零三十四萬九千三百二十三畝四分三厘。

然而,考慮到新疆總面積約為四百四十餘萬方裡,在扣除高山、巨川、戈壁、沙磧等不宜耕種地區後,實際可資耕種的土地面積依然龐大。從氣候條件看,北部地區較為寒冷,因此農作物種植時間較晚,收穫時間較早。

天山以北地區解凍較晚,寒季較長,農作物生長週期短,從播種到收穫往往不超過百日。巴里坤地區因其獨特的氣候條件,農作物成熟後常受風霜侵襲,導致減產甚至歉收。儘管如此,該地區土壤肥沃,播種一斗種子往往能收穫四五十斗的農作物,故有“巴里坤田富百千,飢十年之謡”的諺語。

相較於北部地區,南部地區氣候溫暖,物候表現與中原地區相似。天山以南地區的氣候適宜,播種期通常在清明節後,收穫期則在秋分前,與江南地區的農事節氣大致相當。吐魯番地區位於南北之間,受益於其獨特的地理條件,一年可以實現兩季收穫,農作物種類繁多,包括稻米、麥類、高粱、瓜果、葡萄、棉花、芝麻等,產量豐富。

近年來,隨著氣候變遷,北路地區的氣候逐漸變暖,省會城市一帶的冬季河流不再結冰,陽光和煦,氣候條件明顯改善。然而,塔城鎮西兩廳地區地處北部,仍然較為寒冷,八月份便開始結冰,直至次年三月才解凍。該地區環抱著蔥嶺分支山脈,天山山脈的眾多溪流在此匯聚成湖泊,雲峰冰嶺蜿蜒數千裡,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立夏以後,隨著雪水融化,分流成渠,為南北兩疆的農業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在土地利用方面,新疆地區的土壤以紅色為主,質地堅硬,鹽分含量較高。儘管如此,該地區土壤肥沃,適宜耕作,尤其是灌溉條件良好的地區,農作物生長茂盛。農作物種類繁多,包括黍稷、稻梁、大麥、小麥、青糜稞、包穀(即玉粟)、胡麻、脂麻、蕎麥、山芋等。其中,新疆地區盛產洋山芋,而薯蕷的種植相對較少。

大豆,關外地區常用以榨油及製作醬料。黃豆、黑豆、綠豆、蠶豆(又名胡豆,據史載,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胡豆,即此豆種)、豌豆、扁豆等豆類作物亦有種植。蛾眉豆與扁豆同種,今在關外地區又稱之為豇豆。刀豆等豆類作物,皆宜種植。

民眾主食以麥為主,麥於午時開花,得正陽之氣,營養豐富,有益人體健康。稻於子時開花,性屬陰而寒,故民眾更重視麥而輕視米。阿克蘇地區所產稻米,顆粒飽滿,色澤潔白,味道甘甜且富含營養,品質上乘,甚至可與東南杭州所產稻米相媲美。其產地位於迪化縣境內,受烏魯木齊河流灌溉,闢有良田數千頃。

自國朝十三年以後,湖南人因從徵而流落無歸者,遂聚集此地開墾荒地,獲利頗豐。因此,當地從事農業者多屬湖南人,省會城市所需糧食亦多賴此地供應。

瑪納斯縣(今綏來縣)水田眾多,西湖庫爾喀喇烏蘇廳所屬地區亦產稻米,但品質稍次。南北方農民多喜逸惡勞,因水稻種植需涉水勞作,耗費工力,故更願意種植小麥而不喜種植水稻。

古人曾論及南疆的農田狀況,指出農田收成的好壞與風、雨有密切關係。據《竹葉亭雜記》所述,春夏之交,東南風盛行,冰雪因此融解,山泉隨風而至。然而,這並非風直接導致豐收,而是風帶來的水源對農田有益。相反,若秋季淫雨連綿,河流泛濫,並伴隨著狂風,往往導致河道淤塞、決堤,以及樹木倒伏、莊稼損毀等災害。

此外,南疆地區多鹽鹼地,長時間降雨會導致土壤鹽鹼化,進而腐蝕作物根系,使作物立枯。因此,農人並不盼望降雨,反而更慶幸下雪。然而,若冬季缺少陽光,積雪不足,來年便可能遭遇乾旱,此時降雨則顯得尤為重要。

相較之下,北疆地區在春夏之交對水源的需求更為迫切。以哈密、吐魯番一帶為例,昔日戈壁乾燥,常年無雨。自設立行省以來,人口密集,地理環境發生變化,雨水與陽光適時交替,氣候已非往日可比。至於農田管理制度,每個村莊均設有一名農管(由民間推舉,經縣官任命,農管的膳食則由農戶輪流提供,每年每戶需供應麥二斗或銀二兩。透過這樣的制度,北疆的農田管理得以有序進行。)負責巡查田畝。

經過對農田地勢、水源距離、灌溉效率的細緻考量,我們制定了嚴謹的水源啟閉與灌溉輪換制度。所有農戶均嚴格遵循約定,依照自家田地面積合理分配灌溉時間。汲水作業方面,我們設定了明確的開啟與關閉週期,確保水源的有序利用,防止浪費。對於面積較大的村落,我們增設了水利管理專員,負責監督灌溉過程,調解可能出現的利益衝突,保障水資源公平分配。這一做法繼承自古代田畯的傳統智慧,彰顯了我們對古人經驗的尊重與借鑑。

在吐魯番地區,存在一口名為“坎爾”的井。經過科學選址與勘探,我們將此井與周邊數十井連線,構建成高效的灌溉網路。每井灌溉面積均達千畝,顯著提升了農戶的收益水平,為當地帶來了穩定的經濟收益。此種灌溉法源於林忠公的遺法,至今仍廣泛應用於當地。然而,需指出的是,開井作業涉及大量資金投入,且存在挖掘無果導致虧損的風險。但一旦成功出水,將迅速帶來豐厚的回報。

在綏來東北的克洛倫河畔,土壤肥沃,水源充沛,適宜農業生產。然而,受歷史因素影響,該片土地曾一度荒廢,水利設施亦遭受嚴重破壞。歷經二十年的閒置,該片土地已成為墾殖的難點。為恢復土地生產力,需投入大量資源重建水利系統。在綏來東北的洛克倫河沿岸,有一處名為馬橋子的地點,其土地肥沃異常,播種一石種子可收穫百石糧食。自本省建立之初,我們即著手招撫流民,分配土地進行耕作。通常情況下,上等地分配六十畝,中等地分配九十畝,下等地分配一百二十畝。然而,亦存在因特殊情況導致的土地分配不均現象。

在天山以北地區,儘管土地長期廢棄,但土壤質量依然上乘,養分豐富。一般而言,每畝土地播種十籽,可收穫四五石糧食,這已屬於歉收年份的正常水平。

在迪化以西、伊犁以東的廣大地區,土壤質地堅實,荒田廣袤,總面積估計可達千萬頃。為有效開墾此等荒地,我們需先對土地進行細緻評估。生長白蒿的土地被劃為上等,生長龍鬚草的土地為中等,生長蘆葦的土地則為下等。在確定土地等級後,我們將進行清理焚燒作業,並規劃土地為方格狀以便於耕作。

夏季時,我們會翻耕土地使草根暴露以加速乾燥;至秋季,則疏通溝渠引水浸潤以助草根腐爛。待次年春季土地融解後,便可開始播種作物。初次種植通常選擇麥子,因其能有效吸收地力並改善土壤質地。

耎實土地更適宜豆類作物的種植,種植豆類作物能夠有效降低土壤的鹹度。若未按照適當的次序與方法進行種植,可能會導致土地出現裂縫,作物雖然生長卻難以結實。經過三年的精心耕作,此地的土壤質量將得到顯著提升,適宜種植各種五穀作物。預計每種植一石作物,可收穫約二十石。

鑑於當前糧食市場價格較高,如米價每百斤約為四兩五錢,麥價每百斤約為五兩五錢,因此種植作物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在關外地區,由於斗量較大,每石穀物約重四百餘斤,因此種植一石作物可望售出四百餘金。扣除租佃費用及日常開銷約七八十金後,收益頗為可觀,甚至可達市價的三倍。若能在肥沃的土地上種植,每石作物常可收穫四五十石,利潤更為豐厚。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田地廣闊而人口稀少,導致部分土地被過度佔用,缺乏明確的土地界線(地勢遼闊但人口稀少,因人力不足以耕種全部土地,故採用代田之法,即耕種一部分土地後,讓其休耕兩年,以此為常規耕作方式)。為了充分利用土地資源,許多農戶將自已所能耕種的土地儘量擴大,甚至超過了實際需要的範圍。這種現象在地方官吏的默許下,成為了一種隱蔽的土地侵佔行為,被稱為“黑田”。雖然辛丑年間,布政司使陳際唐曾設立機構對迪化所屬土地進行清丈,增加了不少肥沃土地,但因國變而中止,實為可惜。

在耕作技術方面,當時使用的扶犁需要兩頭牲口拉動。《西域圃志》記載,犁長約一丈,橫樑以木製成,犁頭參差如指形,端有鐵環,可穿鉤轅。橫樑中間繫有長繩,透過鉤與犁頭相連。然而,這種犁的設計較為笨拙,使用效果不佳。

自設立行省後,官方鑄造了二萬具新式的犁頭,並以平價銷售。新式犁頭無齒,相較於舊式犁頭更為實用。在播種時,由於田地缺乏明確的行列劃分,農戶們只能橫斜欹曲地掀土播種,種子隨風飄散,如同繁星般灑落在田野上。

對於旱田,一犁之後即可任其自長;而對於水田,則需犁行一週後將種子播撒在泥淖中,並用耙子覆土(耙,其形酷似鏟,柄部彎曲斜上。於播種之後,用以覆蓋土壤)。然而,當時的人們並不懂得分秧之法,導致稂莠雜草蔓生,既不割除也不除草,待到草勢繁盛時便停止灌溉。待日曬乾涸後,草木枯萎,再引水灌溉,苗木得以復甦,然亦存在部分苗木因故未能成活。

南疆地區的民俗淳樸,每個村莊和堡壘都必定有負責督促耕種的農夫(這些農夫在回教堂中,由長老司領導)。當朝陽初升時,他們便登上高地,高聲呼喚,以警示同伴們開始向東耕作(這一點可見於益陽蕭雄的《西疆紀事詩》註釋中)。總體而言,南疆的農耕勞作相較於北疆地區稍顯遜色。

然而,當秋季戍守結束,莊稼收割完畢後,他們將糧食堆積在田壟高處,如同城牆一般,並未設定專人守衛。同樣,這些糧食也沒有被盜搶的擔憂。

在場圃之內,設定了碌碡以處理穀物。碌碡採用大圓石製成,直徑約為二尺,周長則約為六尺。兩端安裝了軸,並以盤植圓桂作為中心軸。透過騾馬牽引旋轉碌碡,得以進行麥谷的碾壓工作。儘管許多家庭都備有這種工具,但由於製作較為粗糙,往往不符合標準規格。此外,當地民眾普遍缺乏遠見,滿足於簡單的生計,一旦完成基本的糧食加工,便會停止工作並尋求娛樂,而不願為未來的儲備做打算。

南疆地區盛產瓜果、桑葚、葡萄等水果,從夏季到秋季,這些水果累累掛滿枝頭,遍佈田野。貧困的農民常常賣掉鍋碗瓢盆,來到瓜田桑樹下,邊摘邊吃,度過整個季節。直到秋季果實落盡,他們才離開。這種情況每年如此,習以為常。到了冬季,他們只能典當衣物和炊具,勉強維持三天的口糧。因此,他們往往要等到飢餓難耐時才開始耕種,寒冷時才開始紡織。他們只是粗略地治理田地,以滿足租稅的需求,避免受到催逼。賦稅輕時,田地荒蕪,治理不善;賦稅重時,農民則辛勤耕作,努力增產。這是南疆農業的一大弊端。

總體來說,南疆的農民大多是本地人,而北疆的農民則多為外來客籍。本地人安居樂業,習慣於自已的飲食、服飾、風俗和職業,彼此之間很少往來。而外來客籍農民則流動性較大,他們善於適應各種環境,追求利益而生活。當飢餓時,他們會聚集在一起務農;當生活富裕時,他們可能會離開農田,轉行從事其他行業。因此,他們的耕地面積時大時小,無法形成穩定的規模。

在善於經營生計的外來客籍農民中,天津人最為勤勞耐苦,擅長種植蔬菜、管理果園;湖南人善於種植水稻和雜糧,精於灌溉和耕種技術,每畝收成可達十石;湖北人擅長種植棉花,他們種植的棉花比當地人更為繁茂。此外,湖北人還擅長軋花技術。在省會城市中,從事彈棉行業的人大多數來自湖北和湖南,其中湖南人佔比較少,而秦隴地區的人們則不專注於本業,多數種植罌粟為生。在奇台、綏來一帶,土地廣闊且肥沃,陝西和甘肅的移民紛紛租賃當地農民的土地,廣泛種植罌粟。罌粟有冬花和春花之分,六月結苞,紅白相間,盛開在山谷之間。

秋初收割時,遊民聚集,應募割漿者被稱為“捻花子”,收購運輸以此為業的人被稱為“花客”。在此期間,人們馳騁賭博,擺攤設營,極為繁華,這被稱為“趕花”。每年依賴此謀生的人不下三四萬人,已形成習俗。

除此之外,他們不再從事其他正當職業,這實際上成為地方的一大隱患。自從禁菸令頒佈後,地方官員限期督促,嚴加管理,許多人已經改種其他作物,如嘉穀。然而,仍有一些人貪圖利益,翫忽法紀,這需要進一步加強教化和管理。

此外,新疆作為全疆的一大都會,吸引了來自各地的民眾。他們在這裡種植各種作物,尤其是棉花。軍興之後,湖南計程車兵將棉花芽荄移植到這裡,天津人緊隨其後。天津人採用唐花之法,在冬月掘地為窖,播種其中,用葦杆密護四周,上覆蘆泊以御風雪。待春融凍解後,再移植到田間。因此,春初的蔬菜都能應時上市。天津人所治理的田地整潔而有條理,湘鄂之人自認為不如。園圃之利豐富,甚至超過農業十倍。

至於棉花,吐魯番每年產量達到三百萬斤,柔軟潔白異常(據俄國人調查,吐魯番的棉花有兩種,一種是本地種,與布哈爾種相似;另一種是美利堅種,比舊種更優良。然而,關於美種何時移植到這裡的具體時間無法考證)。

種植棉花的移民都聚集在這裡,但常常遭受熱風的困擾。初吐花時,一遇到熱風,棉絮就會飄散如蓬。農人常常不等花朵全部裂開就收割,晾曬在平屋頂上,經過烈日曝曬後,棉苞開始綻放。因此,絨短而少,不適合紡織,僅可製成粗棉布。然而,這種棉布質輕而柔軟,做成被褥十年仍然溫暖。

熱風為災,導致年成大歉,其東鄰鄯善、西南鄰焉耆亦適宜棉花種植。吐魯番與鄯善風俗相同,年產棉花五十萬斤;馬耆之庫爾勒村產三萬斤;新平縣產量雖少,但其棉瓣小、絨長,品質優於他產。

南疆歲產棉額皆不及吐魯番,大約只有莎車一地能產十五萬斤,其屬地葉城產十三萬斤。溫宿、疏勒兩地合計產量佔南疆的二十分之一(溫宿府屬共產十五六萬餘斤,疏勒與之相當)。和闐產量佔南疆的三十分之一(年約產十萬餘斤)。纏民所種植的棉花柔軟潔淨,品質出眾,但因灌溉種植技術尚未完備,故產量有限。

客民的技藝確實非土著所能及,然而自開省以來二十餘年,田野未得開闢,貨財未得積聚,原因在於關內細民奔波萬里,大都貪圖近利,競相錐取,不肯輕易放棄故鄉,積累贏餘後即攜帶資財返回故里,並無長期耕作田園、繁衍子孫的打算。

新疆地區的貨幣制度中,四百枚銅錢相當於一兩銀子的價值。市場交易以銅錢作為主要貨幣,因此新疆的經濟利益遠超內地。普通民眾一年辛勤勞作,往往能獲得數百金的收入。因此,除非連續豐收,否則人們不願以種植蔬菜為生。

在必需品方面,棉花是新疆出口的主要商品,而罌粟的利潤更是可觀。即使像湖南那樣以灌溉水稻而著名的地區,也都是在戰亂之後,人們才重新建立家園,獲利者先歸,然後將田地賣給同鄉,相互轉讓。二十年來,田地已經多次易主。近年來,攜帶資金進入新疆的人越來越多,這顯示了移民墾荒政策的重要性。然而,由於資本不足,很少有人能夠承擔大規模的屯墾事業。

在淮海以南地區,有著廣袤肥沃的土地;荊梁益州等地,物產豐富,甲天下;關中、金城、湯池等地,被譽為天府之國。然而,這些地區時常遭受旱澇災害和饑饉之患。

相比之下,新疆地處偏遠邊陲,其天時地利並不與中土地區相比。近年來,儘管天空未曾降下甘霖,但土地肥沃並未因此受損,豐年之際雖無大豐收,卻也未曾遭遇大饑荒。近三十年來,未曾聽聞因糧食短缺而求購糧食的舉措。然而,此地農民仍顯得頗為懶散,安於現狀,不勤於耕作,不善用土地之力。他們使用的農具陳舊不堪,世代相傳而不願改變,更有許多遊手好閒的年輕人,三五成群,無所事事。這豈不是貪求天意,而忽視自身努力之表現?

若能順應天時,因地制宜,努力開墾荒地,整治田界,疏通河流,嚴懲豪強,平均田地,修繕農具,精進耕作方法,捨棄舊習,尋求創新,那麼,此地之富饒,將難以估量。

當今之時,國泰民安,人口增長迅速,來自關內的移民絡繹不絕。然而,農民們卻因受限於水利設施,無法充分利用水源,而將一些土地荒廢。他們擔心興修水利會帶來繁瑣的費用和勞動,因而對此持消極態度。然而,他們並未意識到,缺乏知識和技能,以及勤勞精神,才是他們無法謀求長遠利益,實現永久繁榮的根本原因。

昔日,將軍松筠在伊犁河北岸開鑿大渠,又於惠遠城北鑿山疏泉,使得數萬畝土地得以灌溉。其後,林文忠公則徐被貶謫至伊犁,他周察全疆水利,導河決瀆,短短一年間,便使得數萬頃土地成為可耕地。儘管兵燹之後,許多舊有設施被毀,但這些成果仍然清晰可見。如今,我們應檄令有關部門,按照舊有道路修復廢棄設施,興修水利,以開墾更多土地。根據開墾土地的多少,考核官員的政績,並據此進行獎懲。如此,土地的開墾和民眾的聚集便可立見成效。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驚!穿成霸總文裡愛逃跑的金絲雀

小爐亂撞

重生之後,劇情怎麼不一樣?

晝散

萬意救贖

花期己過他仍未到

厲害了我的神

你的緩

穿書八零,拯救悲慘男主

薑糖糕

小棠入京懷

昕雲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