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槍時“咔嚓”一聲木鏜斷為兩截,槍尖橫在韓六的頭脖處不動了。

“好”韓世忠喝彩道。

“好武藝.”

韓六也喝彩道。

“老丈,承讓了,兵器不稱手而已.”

趙忠信微笑著收槍下馬,拱手施禮道。

韓世忠向趙忠信招招手道:“忠信,請隨我入內.”

兩人進了校場的一個屋子後,韓世忠指了下桌上的一個大的陣圖道:“此乃甚麼?”

趙忠信過去仔細瞧了瞧了,武穆遺書上也有記載,此陣圖為平戎萬全陣,是宋高宗趙光義下旨,曾公亮和丁度,他們用了整整五年時間,從當時三百四十多部中國古代兵書中細心挑選、刪減、校定,最後編寫了一本專門的軍事著作《武經總要》中的一個經典巨型陣法,需要十四萬人才能布成的一個神陣,用以抵擋北方鐵騎,平戎萬全陣由三個方陣組成,各由一名大將統領。

每陣各五里,周長二十里,計七千兩百步。

三陣之間皆相隔一里,陣面總共寬達十七里。

在這三個方陣中,總共配步兵十一萬零四十人,騎兵三萬六百五十人,戰車一千四百四十乘,瞭望兵(望子)二百四十人,全陣總共用兵十四萬九百三十人。

為了保護這三大主力方陣,宋軍還在這三大主力方陣外側,即前、後、東、西四個方向,設立了四個騎兵方陣。

其中,左、右翼軍配置相同,各有兩列騎兵,前列一百二十五隊,每隊五十騎,共六千二百五十騎;後列也是一百二十五隊,每隊三十騎,共三千七百五十騎。

左、右兩翼每陣一萬騎,兩陣共計兩萬騎,另有探馬六百五十騎。

前陣和後陣配置相同,也各有兩列騎兵,前列六十二隊,每隊五十騎,共三千一百騎。

後列也是六十二隊,每隊三十騎,共一千八百六十騎,另有探馬四十騎。

前後兩陣各五千騎,共計一萬騎。

武器方面,騎兵配備騎槍、馬刀、狼牙棒、骨朵(類似於錘子的武器)等;步兵則配備砍刀、長槍、床子弩(大型連發弩機)、弓箭、盾牌等。

可見,在這個平戎萬全陣中,不管是人員配備,還是武器搭配,趙光義都精益求精,甚至達到了極致。

總之一句話,只要敵人敢來,這個方陣一定讓你有來無回,說實話,這麼多人,這麼精良的武器,不佈陣也夠敵啃一陣去了。

武穆遺書上也有記載,但上面也註明了只可作為參考,要活學活用。

趙忠信拱手笑道:“大人,這是平戎萬全陣,是我朝太宗皇帝下旨編寫的.”

韓世忠點點頭道:“你以為如何?”

“不怎麼樣,實戰中用處不大.”

“哦?說來看看,為何無用?來,忠信,坐下說.”

趙忠信坐好後道:“兵無常形,水無常勢。

對敵戰場上時機瞬息萬變,樹木、風向、流水、地勢等總之戰場上的一草一木都有可能影響到戰役結果。

難不成真正對敵時,敵方還等你布好陣才動手?這是其一。

其二,布此大陣,不算平戎萬全陣的四個小方陣,只算中軍十七里寬度、十四萬人左右的大方陣,就得找一個足夠寬敞的地方吧?那麼,山區沒戲、水田沒戲、河邊沒戲,只有那屈指可數的地方,或者是沃野萬里的華北平原,才能夠擺放這種巨型大陣。

好罷,就算敵寇等你布好大陣,人家不跟你打了,敵寇既可繞過我軍,等待我軍追擊,然後半路擊之,又可不用理會我軍,直撲我軍後方。

北虜多以騎兵對敵,我軍機動力嚴重不足。

其三,十四萬人啊,十四萬人調動起來是多麼大的陣勢啊,在十七里寬度的土地上,一共要投入十四萬人的部隊,而這十四萬人要一個蘿蔔一個坑地站好,按照規定聽口令,一切行動聽指揮,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錯誤和馬虎。

總而言之,此圖只可觀瞻,不可用於制敵.”

這些個文官包括宋太宗趙光義是多麼大的腦洞大開啊,想出這麼個沒一點實用價值的大型神圖。

韓世忠聽完,沉默半響後,微微一笑道:“凡我軍出擊,朝廷還下嚴旨,要求按此圖行軍、作戰.”

趙忠信頓時目瞪口呆,天吶,趙忠信簡直無語了,這是哪位大神出的主意?簡直拿士兵的性命開玩笑,拿戰爭的勝負當兒戲。

韓世忠瞧了瞧趙忠信,笑著拍了拍趙忠信的肩膀:“忠信啊,你說的對,可也不全對。

此圖並非一無是處,此圖的弊端無非是佈陣困難,需要的人員比較多,但一旦此陣圖佈陣完畢,若敵寇膽敢衝陣,必將有去無回。

你想過沒有,若按此圖的佈陣之法,將此陣圖縮小規模,按五萬人馬、五千人馬、五百人馬甚至五十個人進行佈陣,在對敵中,先行誘敵,逼敵不得不與我軍決戰,再迅速布成無數小陣,無數小陣組成一個大陣,是否事功半倍?”

秒,實在是妙,趙忠信心裡不由得對韓世忠豎起了大拇指,不愧為南宋四大名將,果然見識不凡。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磐堂

塵市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