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語錄】至於強毅之氣,決不可無,但強毅與剛愎不同。

古人說:自勝強。

曰強制,曰強恕,曰強好,皆自勝之意。

【曾國藩軼事】曾國藩最愛讀《資治通鑑》,他十分欽佩唐代宰相,認為他們都有胸襟,所以國家氣運旺盛。

他總結了開國宰相與中興宰相的不同,認為前者必須見識遠,有大胸襟、大氣度。

中興宰相則側重於具體事務,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

曾國藩對自己的密友說:獲取成功性格全在英雄大氣;否則就會毀於細小之事的纏繞。

那麼什麼是“成大器須靠英雄氣”呢?當然,“成大器”就是獲取成功性格。

下面我們將用比較的方法來談這個問題。

曾國藩主張三種“英雄氣”,一是在應戰之剛毅:曾國藩的剛毅性格,在他兵困祁門時有充分的表現。

1860年,曾國藩駐紮在祁門。

當時安徽南北十室九空,從金陵到徽州八百餘里,遍地都是太平軍,沒有哪一天沒有戰鬥。

徽州剛失陷時,休、祁一帶大為震驚。

有的人勸曾國藩將軍營移到別的地方,他說:“我初次進兵,遇到危險就退卻,以後的事情怎麼說呢?我離開這裡一步,就沒有死的地方了?”

何等的倔強!敵軍到後,四面圍攻。

他親筆寫下遺囑,營帳上懸掛佩刀,從容佈置迎敵,沒有改變平常的態度。

死守了二十來天后,徵召鮑超一起大戰一場,將敵軍驅趕到嶺外。

他的幕僚曾總結說:以十餘年來共同誅殺未果的狂妄“敵軍”,曾國藩領軍4年,就依次予以蕩平,都是因為在祁門剛開始時的倔強和不膽怯,才能夠使敵軍膽寒而使我軍振作士氣。

二是做事忍耐:曾國藩對曾國荃缺乏忍耐性格,說:“難禁風浪”四字條幅已完好歸還,我很高興。

古來豪傑皆以這四個字為大禁戒。

我們家祖父教人,也以懦弱無剛四字當作大的羞恥。

因此男兒立身行事,必須有倔強的大丈夫氣概,僅幾萬人被困於城下,士氣最容易消沉,弟能鼓舞起數萬人的剛氣而長久不使它消沉下去,這正是你比別人高明之處,更應當在這些地方下些功夫。

曾國藩又以“忍耐”勉勵他的好友馮樹堂等,在他得知馮樹堂因參加考試被大雨困於場屋之事後,寫詩道:卻笑群兒薄心膽,瑟縮啾唧良足哀。

丈夫守身要倔強,雖有艱厄無愁猜。

我今高臥舒兩膝,深簷大棟何恢恢!白日鼾聲答雷雨,殘滴初歇清夢迴。

甘眠美食豈非慶,又聞逸樂生禍胎。

數君健強齒尚未,正可磨鍊筋與骨。

三是為人之坦蕩:曾國藩強調為人不可剛愎,他說:至於強毅之氣,決不可無,但強毅與剛愎不同。

古人說:自勝強。

曰強制,曰強恕,曰強好,皆自勝之意。

如不習慣早起,而強制天未亮即起;不習慣莊重尊敬,而強制參與祭祀儀式;不習慣勞苦,而強制與士兵同甘共苦,勤勞不倦,這就是強。

不習慣有恆,而強制自己堅定地持之以恆,這就是毅。

不這樣做卻以氣勢勝人,是剛愎。

二者表面相似,其實有天壤之別,不可不察,不可不謹。

曾國藩在處世中把大度與戒怒、寬容與倔強糅合得如此貼切,而又把強毅與剛愎區分得如此明晰,真可謂處世之楷模。

不顧是非的掣肘,是常見並最易引起相互報復而結仇的現象。

曾氏在面對這類情況時,正是秉著宏其度、反求諸己的精神去處理的。

1862年,他同江西巡撫沈葆楨因厘金分配問題發生爭執,沈要扣下應解湘軍的厘金自用。

除了雙方上報朝廷裁定外,曾國藩這樣解剖自己:日內因江西藩司有意掣肘,心為忿恚。

然細思古人辦事,掣肘之處,拂逆之端,世世有之。

人人不免惡其拂逆,而必欲誅鋤異己者,權臣之行徑也;聽其拂逆而動心忍性,委曲求全,且以無敵國外患而己為慮者,聖賢之用心也。

吾正可借人之拂逆以磨石厲我之德性,其庶幾乎!當時,曾國藩正以欽差大臣、兩江總督的身份統轄包括江西在內的四省軍務,巡撫也歸其“節制”之列。

此事雖最後由朝廷裁決,但其嚴於責己的精神無疑是可貴的。

只有具備了這種精神,才能更易於與人精誠合作,共成天下大事。

【智慧解讀】中國古代歷來推崇那些胸懷寬廣、大度容物的品格,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即言此情。

曾國藩在講求“廣其識”、“宏其度”的同時,又不忽略倔強與骨氣的成功性格素質的作用,則是一種深層次的修養。

不過,很多人自然看不透這一點,常反其道而行之。

譬如,當生活不順意時,有些人便開始怨天尤人,抱怨不公,乃至發展到嚴重憤世嫉俗的地步。

這時候,整個世界在他們眼中都是灰暗的,世間的一切都在和他們作對,他們似乎對一切都充滿了怨憤與絕望。

這種人若不能調整好心態,終其一生也不會快樂,就更別談什麼建功立業了。

再比如,有些人“聞人之過則津津樂道,聞己之過則百般掩飾;見名利盡攬身上,見過失盡推他人;從薄處去推究他人情感,從惡邊去揣度他人之心”,這種人是典型的狹隘心腸,平平庸庸地活著不難,但絕不會有什麼大成就。

總之,這些人的共同點就是——心胸不夠開闊,一點點小事就足以讓他們心煩意亂。

當別人無意中惹到他們時,他們總是抱著“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決心,擺出一副寸土必爭的姿態去面對生活中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他們做人的原則就是半點虧不吃,但實際上往往是這種人容易吃大虧。

做人,倘若沒有一個寬廣的胸懷,就無法形成一種平靜的心態,要修養好品行是十分困難的。

一個人若是內心十分充實,即在道德、人格、知識、趣味、情感等方面,比較完善,有一定質量,達到一定境界,有一個廣闊的胸襟,心裡容量大,就能有正確的自足感,能夠避免無節制地被外界事物刺激和騷擾,視名利、權勢、情慾為身外之物,不會過於計較。

內心保持這樣的境界,無論得意的時候或是艱難困苦的時候,都會是很樂觀的。

當然也不是盲目的樂觀,而是自然的胸襟開朗,對人也沒有仇怨。

為人處世能養成這種“坦蕩蕩”的境界,具備這種豁達胸懷,才使修身冶性具有基本的保證,修身正己就有了一種自覺性,會產生一種滿足感、愉悅感。

其實,只要坦蕩地面對這世間的一切,縱然是身處逆境,你仍可以從容自若,以超然的心情看待苦樂年華,以平常的心情面對一切榮辱。

寬宏大度是一種人生的美麗,不虛飾、不做作、襟懷豁然、灑脫適意的寬廣胸襟,不僅能給予你一雙瀟灑和洞穿世事的眼睛,同時也使你擁有一個坦然充實的人生。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亮劍:無敵的我,只賣軍火

劉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