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語錄】善莫大於恕,德莫兇於妒。

妒者妾婦行,瑣瑣奚此數。

己拙忌人能,己塞忌人遇。

己若無事功,忌人得成務;己若無黨援,忌人得多助。

勢位苟相敵,畏逼又相惡。

己無好聞望,忌人文名著;己無賢子孫,忌人後嗣裕。

爭名日夜奔。

爭利東西鶩。

但期一身榮,不惜他人汙。

聞災或欣幸;聞禍或悅豫。

問渠何以然,不自知其故。

爾室神來格;高明鬼所顧。

天道常好還,嫉人還自誤。

【曾國藩軼事】去世前兩年,曾國藩覺得自己大限將至,對自己人生經歷、成功途徑開始進行總結。

在給兄弟、心腹、子女的家書中,所提及的都是為人處世的深刻道理。

上面這首忮求詩,是他寫下來專門教誨曾紀澤、曾紀鴻的,警告他們,為人應當以恕立德,以恕待人,這是擴大自己力量,修養身心,做成大事的不可或缺的素質。

相反,心胸狹隘,心懷嫉妒,則是招禍的一大根源。

這篇家書長達2000多字,仔細地論述了“恕”字致祥、“妒”字招敗的道理。

為了使兩個兒子銘記不忘,他還專門做詩二首,以利記誦。

此詩雖言語通俗,卻寓意深刻,平中見奇,典型地體現了曾國藩為人處世和詩文的風格。

全詩大意是:“沒有比寬恕更善的行為,沒有比忌妒更兇險的德性。

嫉妒是婦人的行徑,專門在瑣屑之處爭來爭去。

自己笨拙,就嫉妒別人有才能;自己事機不順,就嫉妒他人有好機遇。

自己沒有建功立業,就嫉妒他人辦成大事;自己若沒有親密無間的朋友,就妒嫉別人得道多助。

如果勢力和名位不相上下,又害怕對方對自己構成威脅,因而滋生惡念。

自己沒有好聲望,就妒嫉別人名望顯著;自己沒有賢能的子孫,就妒嫉別人後代人才輩出。

為爭名而日夜忙碌,為爭利而東奔西走。

只圖自己一人的榮華,不惜誣陷他人。

聽到別人遭災毫無同情之心,反而幸災樂禍。

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自己也不知道緣故。

凡人住處神靈也會來,高明之地,鬼魂也會光顧。

天道喜善懲惡,嫉妒他人,最後終會害了自己.”

曾經在對待李元度的問題上,曾國藩就犯了“忌”之嫌。

李元度入曾國藩幕府最早,轉戰多年,深為曾國藩器重,曾國藩曾列數李元度對自己的恩情有“三不忘”。

本想兩人之情“不隨有生以俱盡”,不料幾年後曾國藩差點兒致李元度於死地。

與曾國藩對立的何桂清集團骨幹、浙江巡撫王有齡借李元度急欲謀求實缺之機,加以拉攏。

曾國藩升任兩江總督後,調回李元度駐守徽州。

由於指揮失當,曾國藩受困祁門,而李元度戰敗後,遲遲不歸,朝廷下諭對曾、李二人卻是一貶—褒,激起曾國藩忌恨心理,於是更恨李元度,上折參奏。

當時包括李鴻章、陳鼐等人都不贊成此舉。

這時王有齡見縫插針,請李元度募勇援浙。

李元度組織安越軍,東擋西殺,很快官復原職,並得升遷。

李元度離開曾國藩後反而如魚得水,這讓曾斷言其“大節已虧,此後難於自立”的曾國藩很不自在,更添忌恨,聲稱“公私並絕,無緣再合”。

不久又再次上折參劾李元度。

朝廷再次懲處李元度,致其一蹶不振。

此後面對李元度一如既往的真摯,曾國藩漸漸愧悔,“餘益覺大負次青,愧悔無地。

餘生平於朋友中負人甚少,惟負次青實甚.”

“惟與我共患難之人,無論生死,皆有氣名,次青之名由我而敗,不能挽回,茲所以耿耿耳.”

“兩弟為我設法,有可挽回之處,餘不憚改過也.”

後來,曾國藩草疏密薦,為李元度平反,較公正地評價李元度戰績與才智,使其稍被任用。

曾國藩要求後人不要刊刻自己參李元度的摺子,“無重我過”,所以當李元度提出與曾氏聯姻,儘管輩分不合,曾國藩卻極力贊允,視之為一次補過的機會。

【智慧解讀】客觀的說,嫉妒是人的本性,在合理範圍內可被視為正常反應。

如果讓自己的內心充滿妒嫉,就可能導致行動不顧後果,做事缺乏考慮。

對於嫉妒的危害,曾國藩有著深痛教訓,所以他在赴天津處理教案時預留遺書中一再告誡子侄“泯忌”,“忮者,嫉賢害能,沽功爭寵”,“忮不去,滿懷皆是荊棘”,“妒功忌名,幸災樂禍,此涼德之一端也.”

的確是這樣,現實生活之中,嫉妒作為一種病態心理危害極大。

嫉妒者往往不擇手段地採取種種辦法,打擊其嫉妒物件,既有害自己的心理健康,又影響他人。

這樣的心理事實上很多國人都有,他們自己不夠優秀,又見不得別人優秀,因此只能用敗壞別人的辦法來安慰自己,事實上這種心理敗壞的不止是別人,更是自己。

因為“每一個埋頭於沉入自己事業的人,是沒有功夫去嫉妒別人的。

嫉妒是一種四處遊蕩的情慾,能享有他的只能是閒人.”

你被這種情慾糾纏了,那麼又如何擺正心態去經營自己的人生?對於別人的成功,我們應該以一種認同的、競爭的心態去對待,思考一下他們的成功歷程,在心裡問問自己:都是人,為什麼他們能做到,而“我”做不到呢?找出自己的欠缺,彌補自己、充實自己,爭取早日進入他們的行列。

當然,這是很難擺正的問題,自我意識促使嫉妒心理在無形中佔據主控地位,讓我們自卑、讓我們狹隘、讓我們憎恨、讓我們嫉妒、讓我們痛苦,但是,這心中的魔障不除,我們就永遠也無法獲得人格的昇華以及人生的進步。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和殭屍的約定

兔子的烤地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