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與贊悉若見面,話說得很清楚。

如今三軍集結,只待出征。

現在已不是送不送金齒部的事了,就算吐蕃以卑微的姿態主動送出金齒部,大唐也不一定接受。

大唐接受金齒部的前提條件,是李欽載能活下來。

天下皆知李欽載被刺客所傷,傷勢極重,只剩了一口氣吊在人間,一隻腳已踏進了鬼門關。

李欽載若撐不過去,無論吐蕃送金齒部的姿態如何卑微,大唐都必出師征伐吐蕃,為李欽載報仇。

李欽載如果能活下來,吐蕃送金齒部的事,大唐天子可以考慮接受。

事情發展到如今,竟然神奇地逆轉了。

當初李欽載與贊悉若談判,吐蕃無論如何都不肯將金齒部送給大唐,那等於是將本國的南面屏障拱手讓人。

可是一場意外的刺殺後,形勢陡然轉變,吐蕃為消弭兵災,不得不屈辱地妥協,陪著笑臉主動送出金齒部。

兩國未曾交兵,但在長安城裡發生的這場勾心鬥角,其意義不遜於兩軍戰場交鋒,在這場不見硝煙的戰場上,大唐終究成為最後的贏家。

得知李欽載從昏迷中醒來,長安城裡最高興的人莫過於贊悉若。

這位命運多舛的李郡公,贊悉若願心平氣和地叫他一聲祖宗,只要你保持呼吸不斷,好好活著。

你若安好,便是吐蕃的晴天。

得知訊息後的贊悉若,立馬直奔英國公府,依舊陪著笑臉,請求探望李欽載。

當然,不出意外的,又被馮肅無情地拒絕。

贊悉若也不敢闖門,在國公府外等了許久,最後只能悻悻離去。

但心情還是極好的,李欽載轉危為安,對贊悉若來說便是天大的好訊息,見不見面的其實並不重要。

第二天,贊悉若正式向大唐天子上表,大唐吐蕃世代交好,吐蕃南面國境駐軍願後撤二百里,以示睦鄰友好之意。

這句話說得很含蓄,但朝堂君臣都看懂了。

邊境駐軍後撤二百里,意思就是吐蕃主動讓出金齒部。

之所以說“讓”,而不是“送”,因為金齒部是獨立的部落,吐蕃對金齒部並無主權,以前是兩國分別在金齒部邊境駐軍,金齒部則在大唐和吐蕃之間左右搖擺,三者形成微妙的平衡。

如今吐蕃駐軍主動後撤,南面邊境的平衡被打破了。

隨著贊悉若這一道上疏,朝堂頓時炸了鍋。

群臣震驚之餘,卻深深地感到不解。

吐蕃大相吃錯藥了?為何無端端將金齒部拱手讓給大唐?

稍有地理常識的人都知道,金齒部是吐蕃與大唐之間的緩衝地,是吐蕃的南面屏障,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贊悉若為何主動將它送給大唐?

懂的都懂,這件事只怕跟遼東郡公被刺一案有關係,贊悉若送出金齒部,跟花錢消災是一個道理。

朝臣們真正知道真相的只有那麼幾個,許敬宗許圉師劉仁軌等人笑而不語。

吐蕃大相這次可是著實吃了一個啞巴虧,李郡公把他坑慘了。

當然,這件巨坑的陰謀裡,許敬宗劉仁軌等人或多或少都出了一份力,眾人與有榮焉。

尤其是劉仁軌,帶領三司官員差役,抓了一個莫須有的刺客,交出一份黑白不分六月飄雪的所謂供狀,然後,贊悉若就慫了,金齒部就到手了。

無本萬利的買賣,劉仁軌幹得特別爽。

吐蕃大相上疏,主動讓出金齒部,李治是什麼態度呢?

朝堂金殿上,李治義正嚴辭地拒絕了。

大唐素以仁義布天下,從不取無名之土,亦不受不義之財,吐蕃無端撤軍,讓出金齒部,大唐若取之,師出無名亦無義,有損大唐仁義的形象,不行不行,萬萬不可。

贊悉若的心啊,比黃連還苦。

主動讓出金齒部已經夠屈辱了,沒想到更屈辱的是,居然還要陪著大唐君臣演戲。

於是贊悉若只好再上疏,奏疏裡詳細稟奏了吐蕃讓出金齒部的客觀原因,無非是國內軍隊減員嚴重,時逢大旱,青稞減產,金齒部距離吐蕃太遙遠,後勤補給線太長徒耗人工等等。

總之一句話,吐蕃養不起金齒部了,不如送出去,大唐與吐蕃世代友好,不如交給大唐養。

這個理由很充分,也很強大,讓人無可挑剔。

李治一番忸怩惺惺作態後,像個貞節牌坊下的半掩門娼婦,羞答答地脫下了褲子。

既然我們的睦鄰兄弟友邦養不起金齒部,大唐素以仁義布天下,便勉為其難,幫我們的吐蕃兄弟承擔這份痛苦吧。

於是李治終於不再拒絕,當即下旨接受吐蕃的好意,並八百里快騎送出聖旨,著調撥大唐姚州,昆州,黎州三地駐軍共計兩萬兵馬,接收金齒部。

吐蕃撤軍,大唐等於是和平接收這片土地。

至於金齒部族人會不會反抗,會不會接受大唐的統治,這個……並不重要。

兩萬唐軍兵馬裝備火器,進入金齒部後步步推進,有當地土著反抗者,屠戮之。

從今以後,金齒部便成為大唐國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誰敢來搶,跟誰玩命。

將金齒部納入版圖的訊息,大唐朝廷處理得很低調,悄無聲息便執行了,知道的人都不多。

這件事本就不該高調,李治也算是為贊悉若留了一條後路。

畢竟對吐蕃來說,贊悉若讓出金齒部的決定,算是喪權辱國了,大唐若太高調,贊悉若回到吐蕃更被動。

長安刺殺案的餘震未息,李治和李欽載都很清楚,贊悉若回到吐蕃後,等著他的必將是一陣腥風血雨。

贊悉若在長安憋了一肚子氣,而他讓出金齒部的決定,也將成為吐蕃權貴臣民攻訐他的理由。

雙方都不是善茬兒,等贊悉若回到吐蕃後,腦漿子都會打得稀爛。

可以肯定的是,吐蕃國內必然會生內亂,動刀兵,只看這次鹿死誰手。

李治和李欽載還是頗為看好贊悉若的,畢竟是祿東讚的長子,祿東贊在世時權柄極重,朝堂和軍隊遍佈無數故吏舊部,說是吐蕃大相,權力巔峰時甚至比國主贊普還大。

所謂“虎死餘威在”,祿東贊去世不算久,贊悉若利用他爹生前的威望,打敗吐蕃國內那些反對他的權貴臣民,只要贊悉若不出昏招,勝負應該沒有懸念。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秦:魂穿胡亥,被始皇偷聽心聲

書夢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