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社會謀反這個詞是萬萬不可以隨便亂說的,否則很有可能會給他人帶來傾覆之禍。

而往往在封建社會里的謀反分子,往往不會有什麼好下場,但凡是與這個事情沾邊的,說輕一點,會招來殺身之禍,如果是嚴重的話,滿門抄斬株連九族也不是什麼稀奇事!

君不見古往今來,多少和造反沾邊的太多人物,無不落的一個悽慘的下場。造反的代價非常大,一旦踏上這條路,就只有義無反顧地走下去

造反在任何朝代都是第一大罪,只要造反就必死無異,而且還要抄家滅祖。因此你一旦走上這條路,就別想著再起回頭路,朝廷鎮壓起義是絕不手軟的,所以只有以推翻朝廷為目標,什麼時候推翻了朝廷,殺掉了皇帝,你才可能不被朝廷所殺,才有活命的機會。

饑民剛開始是外出向富戶討飯,但討飯的人多了富戶也招架不住,於是饑民就開始搶。搶就要殺人,殺人就會被殺,要想不被殺就必須組織起來一起去搶。地主富戶畢竟也有限,搶完富戶後就只有搶官府的,於是官俯就開始派兵鎮壓,這樣就形成了越鎮壓越反抗,越反抗越鎮壓,最終成為大規模農民起義。

天災只是農民起義的誘因,統治集團的壓迫才是主因

中國農民是世界上最好的農民,吃苦、耐勞、忍耐力強,只要有口飯吃,絕不輕易的去造反。古代生產力低下,土地收入是十分少的,只要有點天災就可能造成絕收,所以風調雨順對農業生產至關重要。

小的天災農民可應付,大的天災農民就應付不了了,就需要政府去組織救災。組織得力,救災物資充足,政府官員清廉又辦實事,這樣餓死人會比較少,災情就能挺過去。否則,就會餓死很多人。

像明朝末期陝北的旱災持續的時間長、受災面積又廣,受餓的人就十分多,單憑個別富人的振災根本解不了問題,因此就形成大量的流民,流民形成後就開始四處搶劫,進而官府開始派兵鎮壓,於是起義就發生了。

明朝能不能解決饑民吃飯問題,其實當時有人提議向江南的大地主、大商人加徵糧食用於振災,但受到了東林黨的激烈反對。或者崇楨能徵調各地藩王獻糧也行,可藩王們都一個個守住財富不放,所以到最後大家一齊玩完。

財富守恆定理,一個人佔的財富多了,就會有很多變得貧窮

一個國家若不對外貿易,又不對外進行掠奪和搶劫,那麼他的財富就是守恆的。有人佔的財富多,相應的就會有很多人變成窮人,反過來大家財富都差不多時,肯定富人很少,而且佔的財富也不多。國家的作用就是均衡財富,使每個人都不能淪為赤貧,也不能使國家出現很多超級富翁。

每個王朝在建立之初人口都較少,閒置的土地較多,也沒有超級富豪或佔地很多的大地主,而且吃財政的官員也少。這個時候土地可以按人分配,每戶的土地佔有量足以養活一家人,社會財富也較為平均。經過五六十年平穩發展後,人口大量增加,每戶的土地佔有量就不足以養活一家人,於是一有災難有人就會賣地,較殷實的家庭就會用閒餘資金去買地。經過幾十年的迴圈殷實的家庭就會變成地主,而賣地的家庭只會越來越貧困。

這個時候朝廷的官員也多了起來,皇帝封賞的勳貴也多了,原來的稅收已經不能滿足吃皇糧的人的需要,於是就要加稅。而古時候官員、士紳們都不用納糧,所以只能加在農民身上。大地主往往又都是官員和士紳們,最終稅都加在了小農民頭上,小農民交不起稅只有破產。

所以說“勤勞致富”只在原始積累時期有用,到一定時候想致富就必須靠權力、靠政策、靠機遇。俗話說“窮人越窮、富人越富”是很有道理的,現代社會也是這樣的,富人買的房子都早,都便宜,窮人買的房子都晚,都貴。富人佔有的資源越多,財富來的越快,反之窮人佔有的資源越少,財富就流走的越多。

王朝的後期,階級固化是貧窮的根本原因,貪汙腐化只是社會表象,所以只有推翻了王朝,農民才能從根本上翻身

王朝初期,各種利益集團較小,很容易打破,對社會變革的阻力很小。到了後期,這些利益集團就會變得十分強大,頑固地保護著自己集團的利益,嚴重的阻礙社會變改。它們佔有社會大量資源,派出代表在朝中為官,維護自己階級的利,看似合規合法,實際是國家的蛀蟲。如東漢未期的地方豪強,魏晉南北朝的世家大族,隨唐時期的關隴集團等,他們初期對王朝建設有用,後期卻把持住國家資源不放,將農民擠得沒法生存,所以只有摧毀這些集團,才可能翻身。

官員貪汙腐敗只是表象,根子裡是這些統治集團的腐化,統治集團的活動不再以服務人民為目標,而在於處處維護集團的利益。這些集團中也不乏有一心為公的廉潔之士,但他們的公卻堂而皇之只對某一集團有利,對社會底層的農民無利,對國家整體利益無利。如明未的東林黨、宋朝時期計程車大夫集團等。社會表象的貪汙腐敗只要朝廷下狠心可以打擊整治,集團內部的腐化墮落卻很難改掉,弄不好就會被反噬。

皇帝是統治集團的最高代表,農民起義只有殺了皇帝才算把統治集團推翻,才能進行社會利益再分配,才能保證自己拿到的財富不被奪走。若不殺掉皇帝,不推翻統治集團,不打破階級固化,農民永遠是吃不飽飯。那些可憐的仁慈都是十分有限的,富人們場面宏大的募捐活動,都解決不了大面積的農民吃飯問題。

而古往今來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基本上都是造反派。也就是典型的造反,成功奪取江山的例子。但在王朝中期或者是初期造反成功的,卻是寥寥無幾。最典型的要數唐太宗李世民和明太宗朱棣了。

當然了,朱棣的老子朱元章也是個典型的造反派,而且還是很成功的那種。關於明朝,較為出名的皇帝除了開國帝王朱元章,那就是朱棣了。朱元章且不說,以從乞丐到皇帝的傳奇人生而著名。再說朱棣,他的出名就是因為高舉“清君側”的旗子,反了他侄子的政權,並且,成功獲得了皇位。

這一事件本就不大光彩,而且,戰爭給百姓帶來的是災難和破壞,但是,朱棣登位後尚算勤勉的治理國家,將整個大明王朝打理的有模有樣,也算是對大明作了些補償。就是這樣一件不堪的上位史,在朱棣死後,差點被他兒子完美複製。

之所以說是“差點”就是因為前面所有的流程都是一樣的,只有結果不同——朱棣成功了,而他的兒子,卻失敗了。

朱高煦此人,是朱棣的兒子,上頭還有個老大朱高熾,排名老二。若朱高煦是一個胸無大志的人,這個排行倒是沒什麼,偏偏朱高煦不是。他太像他的父親了,跟隨朱棣屢立戰功,領軍打仗的能力是一絕。所以,朱高煦老二這個排序讓他作了難。

本想著父親那樣器重他,或許會破例錄用也說不定。可是,他不知道透過那樣的方式當上皇帝的朱棣心裡到底是個什麼想法。如今當了皇帝,他不知道多想抹除那段不光彩的上位史,怎麼可能再給別人議論的機會,再越過長子立老二為太子呢?

其實,滿朝文武心裡個個門清,不管他立哪個為太子,他們是絕對不敢多說一句的,皇帝的親侄子他說反就反,找死的事他們可不幹。

卻說朱棣的大兒子朱高熾也是個十分特別的皇帝,他的特別就是胖,身材龐碩,好吃懶做,看著不怎麼符合天子的威儀不說,關鍵是,連騎馬射箭都不會。這可讓戎馬半生的朱棣看不上眼,可是,祖訓在那兒擺著,他也不得不立,於是,大兒子朱高熾還是當了太子。

可是,因為皇帝不喜,太子的位子坐的一直都不怎麼穩固。後來,皇帝去世,朱高熾登基,是為明仁宗,次年改元“洪熙”。明仁宗的身體肥胖,病也多,身體一直不好,皇帝當了十個月就駕崩了。朱高熾有10子7女,其中,9子4女成年,長子朱瞻基則為他與張皇后所生。

當時,明仁宗的兒子朱瞻基從南京趕過來奔喪,叔叔朱高煦聽說了,就打算在半路上伏擊。結果,因為一切來得太突然,朱高煦沒能成功。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不久,登基的是朱高煦的侄子朱瞻基是為明宣宗。朱高煦向宣宗提出請求,敷陳利國安民四事,宣宗命有關官員將其建議予以實施,又覆信答謝。此後,凡是朱高煦提出的請求,宣宗都按照他的意見一一照辦,朱高煦卻認為宣宗軟弱無能,更加驕橫狂妄。

他侄子剛一登基沒多久,當時,已經是藩王的朱高煦沒按捺住,立馬就聲稱皇帝身邊有奸臣,要清君側,在他的封國起兵。靖難之役的導火線是建文帝削藩導致藩王們的敵視,而在朱高煦起兵前,他的哥哥仁宗大力度實行仁政,得到了百姓們的愛戴,形式也與先前大為不同。

這些是已經被野心衝昏頭腦的朱高煦所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的,為了戰爭的最後勝利,他先後聯絡的許多朝中大臣,包括大明朝中重臣張輔,可是,最後都沒能成功。朱高煦沒辦法,已經是箭在弦上,沒有回頭路了,於是,他就在這種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毅然起兵。

遠在北京的明宣宗朱瞻基聽說了這件事,連忙召集了文武百官商量對策。

當時,朝中大將能用的有個陽武侯,於是,在討論對策的時候,就有人提議讓陽武侯去平叛,但是,遭到了楊榮的反對。按照楊榮的想法,這個時候如果皇帝能御駕親征是再好不過了,朝中大臣夏元吉也應和贊成。在官員的勸說商議下,宣宗最終採納了這個建議。

之後,他親自穿上戰袍,率領大軍征討叛軍朱高煦。皇帝的親征為了保證萬無一失帶的兵力絕對不少,這對於單幹的朱高煦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加上,當時宣宗不僅正面圍困,還另外派人遞上詔書,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講明其中利害,勸他改邪歸正。

面對城外黑壓壓的大軍,朱高煦這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沒辦法只有開城門投降。就這樣,與靖難之役極為相似的一場動亂平息了。儘管朱高煦狼子野心,他的侄子明宣宗不僅沒有殺他,還將他們父子接到了京城,提供其家族吃穿用度,跟以前沒什麼兩樣。

這時,群臣紛紛上奏,請求將朱高煦明正典刑,宣宗不許。之後,明宣宗還親自把平息朱高煦叛亂一事編寫成《東征記》,昭示群臣。逆黨王斌等人伏誅,同謀伏誅者六百四十餘人,因故意放縱和藏匿反賊而被處死或戍邊的計一千五百餘人,發配到邊遠地區的計七百二十人。

可是,朱高煦先前那麼大的志向,現在,被自己的親侄子變相軟禁,時間久了,這侮辱他可受不了。

於是,有一天宣宗去看望他時,他趁其不意一腳絆倒了明宣宗。新仇舊恨加一起,明宣宗當即大怒,命人將二三百斤中的大缸套在了朱高煦頭上。可是,因朱高煦常年征戰,體力很是不錯,頭頂著大缸四處亂竄,宣宗不再忍耐,索性直接用火燒死了他。

既然朱高煦都被自己殺了,索性斬草除根,朱高煦的幾個兒子也全都被一一殺死。

而王朝的皇帝親戚們造反,雖說也有網開一面,永禁高牆的。但也不乏遭到慘烈殺害和誅殺滿門的。殘酷一點的,比如說漢武帝,由於疑心病症,懷疑太子劉據造反,硬是逼的太子劉拒一家險些斷子絕孫。而唐明皇李隆基就更過分了,不管證據充不充分,硬是在一天之內殺害了三個兒子,引得天下譁然,導致後來的唐肅宗也和他感情極為冷澹。

但眼下的情況不一樣,一聽到朱有爋舉報自己的父親,周王有可能造反,李景隆頓時便眼神滿眼放光的興奮起來。

只是耐心的聽他說完,才發現,只不過是一些莫須有的主觀臆測。壓根就拿不出什麼太過過硬的確切證據。

但這不重要,李景隆看了一眼旁邊的張丹青,他太清楚衙門裡辦桉的一些潛規則了,只要拿到重點關鍵人物的口供,即便沒有證據,也會是無可抵賴的證據。

畢竟,作為周王的兒子朱有爋都親自站出來舉報父親造反了,就算紂王身上長了一百張嘴,也無法辯駁。

這個造反的名頭,註定是要結結實實的扣在了周王的腦袋上。

很快李錦隆便授意朱有爋親自寫下檢舉告發信,以兒子的身份告發父親周王有造反嫌疑。

如此。,便算是大功告成了。

只有站在一旁的張丹青才心裡非常明白,這個所謂的朱有爋,之所以會心甘情願的寫信告發父親造反,歸根到底還是打心眼裡的覬覦周王的王爵之位,並且想做到取而代之。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亂世綠林傳

易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