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布……只值二百八十錢.”

尚善坊外,一經營木炭的商徒摸了摸手裡的綢緞,立刻說道。

時過數月,已經有部分來自契丹的戰利品流回洛陽了,其中一大宗便是柞綢,即用柞蠶絲織成的綢緞。

“二百八十錢?你怎麼不去搶?”

一小廝模樣的中年怒道。

二百八十錢一匹,在雜絹裡頭,也是較差的一檔了。

但在他看來,這布其實質量還不錯,雖然不夠柔軟,顏色也不夠純,但怎麼著也不能看作下等雜絹啊。

“這絹也不知道哪來的,我做買賣這麼多年,從來沒見過。

說句不中聽的,是不是絹還兩可呢,別是什麼蕃錦吧?”

商徒又仔仔細細看了一遍,堅持道:“最多二百九十錢,多了我怕虧本。

要不你去別家看看,我不敢收.”

蕃錦這種東西,確實是存在的。

最多的便是西域胡商從波斯帶來的錦緞,另外就是高麗錦之類。

波斯錦比較粗韌,不太受中原商人喜愛,高麗錦就絲的質地而言和中原相差不是很大,差的是工藝和手法,即技術上的差距拉低了高麗錦的價格。

除此之外,其實還有一些商徒聽都沒聽過的絲綢。

比如歷史上印度旁遮普、克什米爾一帶有野蠶,沒被人工馴化過。

這種蠶同樣吐絲,但質地較粗,當地人用這種旁遮普生絲編織綢緞,名氣一般。

波斯有不止一種蠶,可能與旁遮普野蠶是近親,蠶絲的質地較粗,綢緞質地堅韌。

越南也有本地蠶,同樣生產絲綢。

這些地方性的小蠶種、小絲綢沒能大放光芒,以至於絲綢幾乎成了中國的代名詞,說穿了還是和體量及工藝有關。

自己國家體量小,滿足不了商人的大量需求。

比如前唐與回鶻市馬,最多時一年輸出四百萬匹絹。

這麼龐大的交易量,居然全被西域胡商吃下了(回鶻人轉賣),可見生產規模對於品牌打造非常重要的。

生產工藝同樣很重要。

蠶需要馴化、育種,讓吐出的絲完美符合人們的需要,野蠶什麼的是斷然不行的,壓根就沒育種過,質量肯定不行。

紡織工藝、審美水平更需要文明的加持了,這些是小國家難以做到的。

因此,不要怪蕃錦被歧視,確實各方面都有不足。

“這是鐵騎軍徵契丹得來的戰利品,而契丹人又是搶的渤海貨.”

小廝說道:“我東家在遼澤奮戰,屢立戰功,得來的賞賜,可不是什麼來歷不明的絹.”

商徒聽了肅然起敬,問道:“你家主人姓甚名誰?”

“鐵騎軍李紹榮,聽過沒?”

小廝得意地問道。

商徒搖了搖頭,道:“沒聽過,也不是什麼大將了,有徐浩厲害麼?”

小廝臉上的笑容有些凝固,爭辯道:“我家將軍斬將奪旗,卻不比徐浩差了。

你這人,好沒見識.”

商徒不耐煩地將他推開了一些,道:“別妨礙我做買賣。

李紹榮算老幾?我父兄都是鐵林軍的,打小就聽他們提起徐將軍斬將殺敵,從未失手。

這等豪傑英雄,李紹榮見到得跪下來喊爹.”

“好好好,徐浩了不起.”

小廝生生嚥下一口氣,道:“二百九十錢就二百九十錢,算我倒黴.”

商徒笑了笑,將柞蠶綢收了起來,道:“算你三百錢吧。

李紹榮既然去打契丹了,也是好漢子。

能得賞賜,應該不會差的,我便多算你十文錢.”

說完,指揮自家子侄稱量木炭。

小廝沒想到還有這份轉折,心中驚訝,問道:“緣何又肯多算錢了?”

“你咋那麼多廢話?”

商徒白了他一眼,道:“聽你口音也是關西的吧,老家哪的?”

“麟州新秦的.”

“我宥州長澤人.”

商徒說道:“你在禁軍大將家中當僕役,今後好處是少不了的。

我能在尚善坊這邊做買賣,也是託了父兄舊日袍澤的照拂。

如今這日子,比當年在關北如何?”

尚善坊是達官貴人云集之處,回樂公主邵果兒就住在這邊。

“好太多了.”

小廝神思縹緲,似乎陷入了回憶之中,道:“昔年宥州拓跋氏與麟州折氏水火不容,爭奪對党項部族的控制權,三天兩頭見仗。

我父、我兄甚至我十五歲時,都上過陣。

一年到頭見不著幾回肉,吃點糙米就算不錯的了,那日子,不想再過了.”

商徒點了點頭,道:“這就對了。

這十文錢是看在聖人北伐大勝的面上多算的,聖人不斷打勝仗,一直贏,贏到底,咱們才有好日子過。

若換一撥人入洛陽,你我都得捲鋪蓋滾蛋.”

小廝心有慼慼焉,道:“你說得有道理。

我家么兒從小舞槍弄棒,前陣子被我送到陝州院了。

李將軍聽聞,親自勉勵一番,並送了張良弓。

咱們關西人的好日子,還得靠自己.”

二人說話間,木炭已經稱好了。

小廝讓他們搬到驢車車廂內,告別之後,駕著車走了。

商徒又仔細看了看收起來的那匹絹,嘖嘖稱奇。

“絹不怎麼樣,但既是戰陣所得,那就不一般了.”

他說道:“回去可以做個褲奴.”

“阿爺,聽聞契丹最值錢的是皮貨,卻不知那上等皮衣是個什麼模樣.”

一滿臉烏黑的少年齜著一口白牙,說道。

“皮裘?那得去南市看看.”

商徒坐了下來,說道。

******

南市的長夏商行內,剛剛推出一批皮裘。

商行僕役口水四濺,賣力推銷,重點指出這是內務府用從契丹繳獲的白鼬皮、狸貓(豹貓)皮、貂鼠皮製成。

這個賣點還算不錯,吸引了一些人購買,大概賣出了七八件的樣子,但比預想還是少。

或許是因為價格貴,一般人買不起,或許是因為別的原因。

“先秦之時,衣裘者眾多,《禮記》中的冠服就有很多是裘衣,為何今人不愛裘耶?”

趙匡明在長夏商行內逛了一圈,問道。

“安史之亂前還是不少的。

大裘冕便是用黑羔羊皮製成,但唐玄宗時改了.”

姚洎說道。

“為何改?”

“玄宗愛享受。

大裘冕太厚、太重、太熱,不愛穿.”

趙匡明笑了,這確實符合玄宗的性子。

“今上會不會恢復皮製大裘冕?”

趙匡明問道。

姚洎稍稍思索了一下,道:“一定會.”

“為何?”

“我聽聞一個訊息,不保真.”

姚洎說道:“洛陽坊間有傳聞,聖人其實並不是那麼愛吃海魚、昆布、鯨肉之類。

每得此物,多分賜臣下、軍士。

但他為了讓人下海,便裝作自己愛吃,以帶動風潮。

據出宮採買的中人所言,聖人更愛吃羊肉、牛肉、鹿肉.”

趙匡明又笑,笑完嘆息:“聖人是真狠,對別人狠,對自己也狠.”

“聖人北伐契丹、渤海,連連大勝,再看內務府所作所為,今後皮裘怕是要大行其道了.”

姚洎說道。

“北朝之時,衣裘者多嗎?”

“不少.”

姚洎說道:“北齊多一些,後周少一些。

便是南陳,也有人穿皮裘。

陳文帝的一件龍袍,就是裘服.”

其實,在最初的時候,中原人並不忌諱皮裘。

因為人類最初就是用野獸皮當衣服,《禮記》中也記載了大量各類等級的裘衣規範。

但自西漢以來,與匈奴反覆纏鬥,皮衣漸漸染上了一層“胡風”。

因為胡人就穿這個,慢慢形成了刻板印象,大大減少了中原皮衣的數量。

南北朝的時候,皮裘風有所回暖,並一直持續到了安史之亂。

在這個時間節點以前,中原皮衣還是不少的,至少比兩漢時多。

安史之亂後,老百姓沒怎麼抵制皮衣,但儒家士人開始大量抵制,他們掌握話語權,貶低了皮衣的地位。

但由於是武夫當國時期,這種抵制並不徹底。

以唐、夏軍人為例,戎服邊緣經常有皮毛點綴。

比如唐長樂公主墓壁畫中,軍士裙甲下緣就加了一圈皮毛,曰“獸皮戰裙”。

再加上蕃人軍士極多,他們可不管什麼,穿獸皮褲的都有。

最絕的是,後世出土的墓葬中,還有穿性感豹皮褲的。

但到了宋代,皮衣的地位就直線下降,到了穿出去要被人罵的地步了。

“一日,(徐鉉)見其婿亦被毛裘,責曰:‘吳郎上流,安得效此?’淑曰:‘晨興苦寒,朝中服者甚眾。

’鉉曰:‘士君子有操者亦未嘗服。

’”

這是徐鉉罵他女婿的。

“中朝自五胡猾亂,其風未政,荷氈被毳,實煩有徒.”

這是徐鉉罵同僚。

從這裡可以看出,邵樹德最初的擔心是有道理的,即中原人對皮衣有點刻板印象了,認為這就是胡人的衣服。

但也可以從中看出,至少在北宋初,因為天氣寒冷,上朝的官員穿皮裘的還是很多。

只不過隨著時間推移,北宋士人越來越敏感,與徐鉉持同樣想法的人越來越多,漸漸使得皮衣沒落,最後徹底與胡人劃上等號,從上流社會銷聲匿跡。

其實大可不必,就是件衣服而已,況且先秦之時中原人穿的皮衣老多了。

“自賣魚之後,聖人又要賣皮衣。

還是內務府做的衣服,真是絕了.”

趙匡明笑道:“那就——”

“多買幾件?”

姚洎笑問道。

“買!”

趙匡明哈哈大笑,道:“胡餅天天吃,胡衣就穿不得麼?”

說完,讓隨從拿來錢帛,把那幾件白鼬皮衣全買下了。

“這裘還不錯,暖和,也挺漂亮.”

趙匡明當場穿了一件,奇道:“怎正適合我大小?”

“這是成衣.”

姚洎說道:“長夏商行做了幾等衣物,魁梧大漢可買甲等,衙內穿乙等正合適.”

“原來如此.”

趙匡明說道:“皮子也買點吧,冬日天寒,回去可給家人做上幾身.”

姚洎笑道:“若中原之人都如衙內這般,契丹何必打生打死?光賣賣皮貨,頭人們就賺得盆滿缽滿,牧人也能分點湯湯水水,那還南狩個什麼勁?”

趙匡明若有所悟。

“近幾年,河套蜂蜜風行關西、河南,甚至有遠售至襄陽、江陵者.”

只聽他說道:“參州、柔州產糖,洛陽亦不少見。

如果再算上毛布、皮裘,陰山、代北蕃部可賺了不少錢啊,難怪他們這麼老實.”

姚洎點了點頭,道:“蕃人從軍征戰,可立功受賞,可封爵當官,還有毛布、蜂蜜、紅糖、皮貨、牲畜等物售賣至中原。

中原之日用品又行銷草原,全不受限,沒有時關時閉的榷場,草原牧人買貨時不用被人狠狠宰一刀,日子確實好過了太多。

再這麼下去,怕是都要被養廢了.”

“這便是聖人對付草原的兵法麼?”

趙匡明問道。

“無上兵法.”

姚洎肯定地點頭。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貞觀悍婿

叢林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