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著高高在上的皇帝朱允文陷入了選擇困難症,數不清的大臣開始紛紛的裝起來賢明模式,方孝儒更是大聲的勸戒著說道::“陛下,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就這種猶豫不決的心態,可萬萬要不得,漢末袁紹和曹操爭鋒,那四世三公的袁紹就敗在了這猶豫不決的心態上,很多事壓根經不住時間的拖延,時機稍縱即逝,可容不得有絲毫的猶豫和拖延呀!若是錯失了時機,等這些藩王們在當地經營和盤踞的時間一久,勢必會將當地經營成鐵桶一塊,朝廷到了這時若在想實行削藩之策,只怕會難上加難,甚至會顯得有些無從入手,請陛下速下決斷,萬萬不可拖延耽擱!”

聽到如此勸戒的建文皇帝朱允文勐的沉思之中驚醒,歷史上那一副好牌打成稀爛的那些個大人物,他們的悲涼下場都彷彿像幻燈片一樣在自己的腦海裡一一流幻而過,漢末三國之前的何進到袁紹,都是一個個鮮明的例子。

說起東漢末年的亂世,以至於後世三分鼎立的格局,追根朔源都會講到一個人,那就是大將軍何進。

很多人都說:如果何進沒有死,宦官集團和士人集團之間的矛盾未必就會立刻激化;如果何進沒有死,董卓就未必有機會廢立皇帝。

基於上述種種說法,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何進當時所處的困境,以及他所作出的選擇。

在東漢末年,外戚集團(以何進為代表)、宦官集團(以張讓等人為代表)和士人集團(以汝南袁氏為代表)並立於朝堂之上。

漢靈帝活著的時候,還能控制著局勢不失控,但在漢靈帝去世之後,士人集團立刻開始攛掇何進:幹掉宦官集團,我們認你當老大!

從理論上講,如果何進聯合士人集團滅掉宦官集團,他肯定能當老大,因為他是大將軍;而滅掉宦官集團這種大事,士人集團肯定也不敢跳過何進,那隻能逼迫何進與宦官集團聯手,得不償失。

可問題是:在士人集團看來,何進算個什麼東西?他不過是個屠夫出身。說到天上,頂多也就是個寒族。

對於士人集團的這種想法,何進心知肚明,他知道自己根本壓不住士人集團。

從這個角度來看,何進絕不願意聽信士人集團的勸說,對宦官集團開刀;他也絕不會聽信宦官集團的唆使,與士人集團對立。

對於何進而言,最好的結局就是效法漢靈帝,繼續維持士人集團和宦官集團的力量平衡,自己居中調停,左右逢源。

很多人都說,邀請董卓進京是袁紹出的餿主意。可從何進的角度來看,如果他不死,邀請董卓進京實在談不上有多大錯誤。

我們要知道,當時並不是只邀請幷州牧董卓一路兵馬進京,而是三路,其他兩路分別是武勐都尉丁原和東郡太守橋冒。

除此之外,何進還派出五路人馬去外地徵兵,分別是王匡、鮑信、張揚、張遼和毌丘毅。

從這個陣勢來看,何進召集外地兵馬入京,主要目的還是把京城的局勢攪亂,自己可以從中漁利。

基於何進的角度,他當時有激進、中庸和保守三條策略可供選擇。

激進的策略就是,直接用先帝(漢靈帝)的名號壓人:凡是先帝生前確定的政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先帝生前做出的指示,我們都始終遵循。

張讓等人是先帝生前最信任的人,現在先帝屍骨未寒,你們(士人集團)就想著對他們大開殺戒,你們是不是唯恐天下不亂?

這種方案的優點是:何進可以佔據輿論制高點,團結宦官集團對抗強大計程車人集團。

這種方案的缺點是:士人集團過於強大,如果出現幾個二愣子,在一些老狐狸的示意下當場火併何進,你說這是何苦來哉?

即使強如曹操,他早期也不敢用如此剛烈的手段硬頂士人集團,當曹操真正對士人集團的重要人物(如荀或和崔琰)動手,已經是曹操晚年的事了。

所以對於何進而言,他絕不敢選擇這種策略,太冒險了。就算他沒有被當場火併,如果士人集團賞給何進一個閹黨的帽子,恐怕何進立刻就會成為士人集團的眼中釘。

保守的策略就是,響應士人集團的號召,直接下達屠殺宦官的命令。

對於喜歡捧著史書當聖經的人而言,這種策略顯然是振奮人心的,因為宦官集團的名聲早已是臭不可聞,不必擔心屠殺宦官集團帶來多少負面輿論。

可問題是:經歷過黃巾叛亂和邊疆造反之後,大漢各地的軍閥勢力(如董卓等)早已崛起。只要京城出現混亂,他們自然會打著“清君側”的旗號殺向京城。

到了那個時候,局勢恐怕不會很好。最重要的是:何進做了這些事,能撈到什麼好處呢?

運氣好一點,何進可以在中央政府保留一個名譽高官的職務;運氣差一點,何進可以帶著一些財物體面退休;運氣再差一點,何進恐怕會被人隨意安插一個罪名,然後領著一家老小上刑場。

激進與保守都不可取,何進最終選擇了中庸的中策,也就是後來歷史上發生的那些事。

何進選擇與宦官集團劃清界限,並一直在打壓他們,卻不願意把他們徹底打倒。

何進看出了天下亂象已現的趨勢,所以他招外兵入京,一是儘可能拉攏他們以為爪牙,二是想辦法弱化他們的野心。

在何進最初的佈局中,應該是士人集團、宦官集團和封疆大吏相互制衡,自己高高在上做裁判。

但在這個策略中,有一個比較大的漏洞,那就是何進本人並沒有掌握多少兵權。西苑八軍的老大原本是宦官集團的蹇碩,此時蹇碩雖然已經被殺,卻也不代表何進掌握了這支軍隊。

何進在招三路外兵入京之外,還安排五路人馬去外地(主要去向是山東)徵兵,據我推測,目的就是為了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班底。

可打造班底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幹完的事,眼看局勢就要不可控,何進只得在原定計劃上變招:幹掉宦官集團,收攏西苑八軍。

這個轉變,直接造成了何進的死亡。

促成何進幹掉宦官集團,除了收攏西苑八軍這個主要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歷史殷鑑。

想當初,東漢的跋扈外戚是一個接一個的出現,卻又被皇帝聯合宦官誅殺。何進不希望自己重蹈覆轍,所以他雖然警惕士人集團,卻也一直在防範宦官集團。

如果宦官集團上道,願意主動交出西苑八軍,何進或許不會這麼著急。可對於宦官集團而言,他們是博弈場上最弱的一方,如果把手上最後一點籌碼都交出去,那麼除了等死之外,還有什麼道路可走呢?

我始終強調一點,如果大家在讀史書的時候發現,原本關係極其微妙的兩撥人,突然一言不發地大打出手,那麼答桉一定只有四個字:囚徒困境。

何進不相信宦官集團,宦官集團也不敢相信何進,當士人集團的威脅一天比一天大的時候,他們所想的不是抱團對抗,而是幹掉對方,吞掉對方的資源,增加己方的勝算。

之所以是何進被宦官集團幹掉,而不是何進幹掉宦官集團,主要原因在於何進始終搖擺。

本來呢,何進定下了中庸的策略,按照計劃來就是了。可隨著局勢的發展,何進越來越沒安全感,這種情緒被宦官集團感受到了,連帶著宦官集團也越來越沒安全感。

宦官集團是光腳的,他們除了依附皇權之外別無選擇,此時的漢少帝劉辨還是個孩子,根本沒辦法替宦官集團做主。

如果何進下定決心要收拾宦官集團,那麼宦官集團只有反抗與被殺兩條路可選。等著被殺是不可能的,所以宦官集團很快就統一認識:幹掉何進!

而何進呢?他雖然也決定幹掉宦官集團收攏西苑八軍,但他始終在猶豫,原因就在於他不是光腳的,而是穿鞋的。

三種策略各有優缺點,何進無論選哪個都有成功的機率,當然也都有失敗的機率。何進是總想用最穩妥的方法做最危險的事,所以他始終給人一種“猶豫不決”的感覺。

要我說,在這件事情上,嗅覺最為敏銳的大概是局外人曹操。

很多人都認為:曹操是何進的幕僚之一,也參與了決策,並不是局外人。可如果我們細品史書,會發現事實顯然不是如此。

史書在說起曹操的反應時,用了“聞而笑之曰”這五個字,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曹操“聽到這件事之後笑著說”。

換言之,曹操是從別人口中得知了這件事,而不是在場參與。

雖然沒有在場參與,但曹操說的話卻非常正確:“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將乎?”

很多人在解讀這段話的時候,著重強調宦官集團的弱小,一個獄卒就能幹掉他們。

可實際上,這段話的重點在於最後一句:何必紛紛召外將乎?

何進、宦官集團和士人集團在京城內鬥得不可開交,但他們都忽略了一件事:亂世即將到來。

很多人認為,董卓是在進洛陽之後,才成為舉足輕重的軍閥勢力,從而開啟了東漢末年的亂世,這種觀點其實是不對的。

早在漢靈帝時期,董卓就已開始公然抗拒東漢政府的人事調動,而東漢政府對此毫無辦法。

除了董卓以外,西涼有馬騰和韓遂、幷州有丁原、幽州有公孫瓚、揚州(長沙)有孫堅。這些人雖然還不是板上釘釘的軍閥,在他們的底盤內也有人掣肘,但他們已經有了軍閥的趨勢。

在這個天下格局即將大變的前夕,曹操或許有了一些警醒,但絕大多數人依然毫無反應,還是按照過去那一套老辦法在爭權奪利。

如果單看何進等人的狗血大戲,其實在東漢歷史上沒什麼特殊的:漢和帝時期有竇太后和竇憲專權、漢安帝時期有鄧太后和鄧騭兄弟專權、漢桓帝時期有梁冀專權。

如果何進不死,三大勢力依然可以勉強維持表面鼎立的狀態,這些軍閥未必會有發揮的空間。但只要京城有了一絲風吹草動,整個局勢立刻就會變得混亂不堪。

在這種背景下,何進被殺了,東漢亂世也到來了。

而何進的死,甚至也沒能給袁紹造成足夠的警醒和教訓,最終讓袁紹在官渡之戰之中輸掉了一切,官渡之戰發生在東漢末年,是奠定曹操霸主地位的關鍵一戰。然而戰爭之初,無論是軍事實力、後勤糧草,還是謀臣將領的素質等方面,袁紹對曹操都有壓倒性優勢。然而袁紹卻有一個弱點,這個弱點足以掩蓋住他的所有優勢,就是行事情緒化。而且比一個人有弱點更可怕的是,他的對手深知他的弱點。曹操便深知袁紹的弱點,所以官渡之戰還沒開始,袁紹就已註定失敗。

建安四年(199年)袁、曹大戰不可避免,雙方陳兵官渡。袁紹任命審配、逢紀主持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為謀士,顏良、文丑擔任將帥,積極準備南下開戰。

謀士沮授對袁紹說:“咱們剛剛討伐完公孫瓚,軍隊和百姓需要休養生息,糧草也需要補充,且曹操的實力並不強,無需大動干戈,只需多派精銳騎兵,兵分幾路在邊境騷擾曹操,使他不得安寧,不出三年,曹操就會被消耗空虛。“

袁紹不聽沮授言,執意速戰。從後面的戰爭程序看,對袁紹來說,速戰固然不是最佳選擇,但也不是沒有速戰取勝的機會。

建安五年(200)元月。劉備殺車胃佔領徐州,背叛曹操,策應袁紹。曹操深知袁紹優柔寡斷的弱點,於是放心帶兵攻打劉備,以消除後患。謀士田豐催袁紹發兵速戰。此時若袁紹果斷出兵攻打曹操,取勝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然而袁紹因為愛子生病,心思不在戰場上,無法理智判斷局勢,以致錯失良機。

等曹操擊敗劉備,回到官渡後,袁紹才後悔不迭,決定發兵。田豐勸說:“劉備戰敗,曹操主力已經回來,不能急於交戰了。況且曹操善於用兵,不能輕視。咱們兵力佔優,應該選拔精銳,分奇兵,從各個方向尋找敵人薄弱點攻擊,敵人救左面則擊右面,敵人救右面則擊左面,因此疲乏敵人,不出三年,敵人就會衰竭而亡。“袁紹非但不聽田豐建議,且把之前失敗的憤怒轉嫁到田豐身上,將田豐拘押了。

二月,袁紹釋出討伐曹操檄文,併發兵,派顏良包圍白馬,親領大軍抵黎陽。四月,曹操殺顏良,救白馬之圍,撤向官渡。袁紹揮軍渡河追擊。沮授說:“現在情況不明,全軍出擊有全軍覆滅的危險,大軍應留在延津,再分兵進攻官渡。“然而袁紹此時仗著人多勢眾,又極度渴望勝利,已經不能理智判斷形勢,所以不聽沮授建議。沮授只能無奈感嘆:“悠悠黃河,我還回得來嗎!“

袁紹渡過黃河後,沮授又對袁紹說:“北軍人多,糧草足,南軍人少但英勇善戰,且糧草貴乏,所以南軍急於速戰速決,我們應該打持久戰,拖垮敵人。“沮授的建議仍舊不被採納,因為此時大將文丑和幾個將領剛剛被殺,幾番對陣袁紹都戰敗,他正在氣頭上,被憤怒衝昏頭腦,無法理智判斷形勢,於是命令部隊逐漸逼近曹營。

九月,兩軍再戰,曹操失利,於是堅守不出。對陣一百多天後,淳于瓊帶兵迎接運糧車,沮授對袁紹說:“應該派軍保護淳于瓊側翼。“然而袁紹自以為是,不聽勸告。這時命運的天平向曹操傾斜。許攸的家人在鄴城犯法,被審配抓進監獄。許攸一怒之下投奔曹操。在許攸的謀劃下,曹操親自帶兵前往烏巢,襲擊淳于瓊。

張敖對袁紹說:“曹操親自出馬,烏巢難保,若沒有糧草,軍心會大亂,應該救烏巢。“

郭圖說:“應該進攻曹操大本營。“

此時袁紹慌了手腳,便聽從郭圖建議,派主力攻打曹營。結果烏巢被曹操佔領,曹操大營仍在曹操手中,張郃、高覽降曹。袁紹軍隊大亂,瞬間一敗塗地。袁紹和長子袁譚各單騎逃命。

官渡戰敗後,袁紹一蹶不振,此時他也並沒有反思失敗的原因,反而更加縱容自己情緒化的弱點,他竟擔心被田豐看笑話,於是下令殺了田豐。

建安七年(202年)夏天,袁紹病逝。袁譚、袁尚為爭權而互相攻伐,被曹操各個擊破。建安十年(205年),袁譚被殺,袁熙與袁尚逃亡遼西烏丸。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定烏丸。袁尚、袁熙敗走遼東,被公孫康所殺。

袁紹優柔寡斷,在最該出擊的時候,錯失良機;在最該防守的地方,猶豫不決。最終被曹操偷襲了糧倉,大軍一敗塗地,兩個不爭氣的兒子也相繼被殺。人死家破,袁紹之敗,敗得徹底,敗得令人惋惜。

想到這些悲慘的教訓,建文皇帝朱允文終於咬了咬牙,痛下決心的惡狠狠說道:

“既然諸卿勸諫如此,朕也沒什麼好猶豫的了,命曹國公李景隆,匯合督察院左都御史張丹青,這就趕往周國(周王的封國開封),全力調查周王違法亂紀一事,並爭取率先拿下削藩的第一個目標!”

本來在人群裡都有些準備渾水摸魚矇混過關的張丹青勐然驚醒,心中就像是吃了屎一樣的難受,自己這是招誰惹誰了?!怎麼這些事情都讓自己給攤上了呢?再看看站在自己前面的曹國公李景隆,一臉好像感受到皇帝重用的喜悅一般,連忙跪在地上,大呼皇帝聖明!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磐堂

塵市農夫